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探究

2017-04-29 13:50张凤
经营管理者·下旬刊 2017年7期
关键词:理实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院校

摘 要: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运用渗透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高职院校中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要求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后,不仅要具备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具体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理实一体化”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将计算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引导下进行实践,在实践的指导下理解理论知识。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计算机应用基础 理实一体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我校作为一门面向全校所有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并能将相关知识运用到学生所对应的专业学习中,甚至能适应现代信息化社会的计算机能力方面的相关要求。本文针对目前学生现状以及《计算机应用基础》对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要求,对计算机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实践。

一、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教学中的现状

1.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参差不齐。在我校,学生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经调查研究发现,在经济条件较发达的a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但对于相对落后的地区,由于当地学校不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弱,有的学生甚至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接触过电脑或者只会开关机。学生掌握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这在教学中是一个最突出的现象。

2.理论与实践脱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某些章节的教学上容易发生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这一章,理论知识较多,很多时候老师都是平铺直叙,照本宣科,向学生灌输这一章的理论知识,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缺乏直观形象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的锻炼。

3.为应试而教学。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要面临各种教学任务,学生的“学”要对面各种学习考试。如计算机期末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计算机的专升本考试等等,都要求教师与学生完成教与学的各种任务。因此,在《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过程中会常出现为应试而教学的现象,而忽略了本门课程的本质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与提高计算机的实践能力。

二、理实一体化需具备的条件

1.硬件: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硬件要求是基础,必不可少。要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学校必须配备专门的计算机机房以及学生能进行实践操作的电脑。除此之外,还需要配备计算机网络以及教学网络控制系统、白板、投影仪等。

2.软件:教师。除了必备的硬件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着指引和重要的作用。因此,计算机教师一定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并且要跟随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具备不断学习的能力,以保证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专业性和进步性。

三、理实一体化教学步骤

1.准备阶段:首先,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学评价理论,在进入正式的教学之前,要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以了解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有的放矢。其次,明确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2.实施。计算机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一定要处理好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防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单一授课方式。根据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在掌握学生特点以及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基础上,可在教学过程中实施“项目支架式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

2.1教师搭脚手架。教师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发布项目任务。围绕当前任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项目的实施。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定要把握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节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仔细观察,理解项目的实施过程。要注意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相关理论知识的衔接,一定要避免纯理论或者纯实践的教学。要让学生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理解知识,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实施项目,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得到应用与发展。

2.2学生实施项目。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逐步撤去脚手架,让学生逐步独立实施项目。根据学生的差异,在学生进行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同时要观察学生项目实施的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个别进行指导,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对于基础较好,项目完成较快的学生,教师可再布置难度稍大的项目任务,让学生的实际能力得到锻炼和发挥,使学生体会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2.3学生协作学习。在学生实施项目的过程中,除了学生的独立实施、教师的分层指导,还要组织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共同讨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知识和技能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掌握,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构建和能力培养。

3.评价与反思。

3.1评价:教学评价分为学生互评与教师评价。学生完成项目,学生之间进行互评,指出项目完成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教师要从更专业的角度来对学生完成的项目进行评价,对于完成较好的项目进行全班课堂展示,让其他学生借鉴、学习。

3.2反思: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设计完成一节课堂教学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课堂反应和学生项目完成情况,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课程的根基,该门课程的教学一定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围绕项目开展教学,要及时发现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不断调整教學目标以及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知识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涛. 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教学探析[J].读与写杂志.2016(11):32.

[2]王振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教育与人才.2015(01):114-115.

[3]李娜.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J].专业与课程建设.2014(10):23-27.

作者简介:张凤(1984—)女。民族:汉。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办公室机要管理及档案管理岗,兼任高职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理学学士。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猜你喜欢
理实一体化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院校
胶囊剂的制备课程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与制作实践
中职学校会计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任务驱动和专题式相结合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高职院校汽车营销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电子商务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