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卫视《最美和声》本土化改造与创新发展

2017-05-05 07:03林然
音乐传播 2017年1期
关键词:真人秀卫视导师

林然

(北京搜狐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100190)

北京卫视《最美和声》本土化改造与创新发展

林然

(北京搜狐互联网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100190)

北京卫视《最美和声》第二季在其第一季基础上总结经验,锐意创新,在保留原版节目精髓的前提下,使节目质量有了明显

的提升,入选了2014年四档卫视黄金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具体来看,其“模式点”机械臂的使用,凸显了即兴元素,彰显了导师与学员之间更为平等的关系。其赛制和场上角色设置的改革,让观众的视角更加多元,还增加了比赛进程的易懂性和悬念强度,也更好地体现了成名歌手与歌坛新人之间的共勉与互助。其音乐上宁肯少一些“炒作”而多一些专业性追求的做法,表现了全体参与者对音乐艺术的尊重,鼓励歌手调用自己的天赋进行积极创造,让音乐艺术成为最终的胜者。节目取得的较为优异的收视率成绩、版权及知识产权销售成绩和获奖情况,也反映出观众和业界对高品质音乐类真人秀的充分认可。

音乐节目 真人秀 北京卫视 综艺创意

《最美和声》第二季开播以后,引发了业内外各界的关注与讨论。在节目播出期间,与《最美和声》有关的新闻报道的点击率一直位于各大门户网站相关频道内的排名前列。这对于一个引进版权并不成熟,还处在摸索和发展阶段的新节目来说,无疑是很好的成绩。更值得一提的是,节目创新研发的模式点“智能机械臂”,已被原版权方美国广播公司(ABC)看中,欲购买其版权。考虑到我国各大卫视近年来长期依赖国外节目模式引进的现状,这也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突破。

自2012年浙江卫视推出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中国好声音》并大获成功之后,各大卫视纷纷投入战局,将目光和资源投向了音乐类娱乐节目的引进和制作。2013年,各个卫视播出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但类型相似、同质化严重的缺陷也使得电视观众对该类节目产生厌倦,仅有少数节目获得成功,大多数节目都沦为“炮灰”。为了缓解这种局面,2013年7月24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被坊间称为“限歌令”的调控措施,即“全国上星综合频道不再投入制作新的歌唱类选拔节目;尚未开播的节目推迟播出,避开暑期高峰;已开播节目调整播出时间,错时安排播出;各节目力戒铺张奢华,力戒炫目包装,力戒煽情作秀”。①《广电总局调控音乐选秀节目央视节目播出待定》,载“中国新闻网”,2013年7月26日。http://www.chinanews.com/yl/2013/07-26/5086063.shtm l作为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调控政策前最后一档在卫视开播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最美和声》第一季并未受到“限歌令”的影响,顺利播出,并取得了比较不错的风评与收视成绩。

随后,2013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又出台了被媒体称为“升级版”或“加强版”的“限娱令”,规定2014年卫视黄金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只能有4个,通过评议,每季度择优选择1档歌唱类选拔节目安排在晚间黄金时段播出,其余歌唱类选拔节目不得安排在19∶30至22∶30间播出。①《“升级版限娱令”曝光:加大动画片纪录片比例限制电视剧综艺节目》,原载《南方都市报》,转引自“观察者网”,2013年10月20日。http://www.guancha.cn/Celebrity/2013_10_20_179829.shtm l当年这四档节目分别为:第一季度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第二季度北京卫视《最美和声》,第三季度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和第四季度中央电视台《梦想星搭档》。《最美和声》第二季作为入选的四档节目之一,其新颖的节目模式广受业内外人士的好评。

《最美和声》第二季与第一季相比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变革。除了保留原版节目中“和声”的精髓之外,对赛制、装置,甚至是价值导向都进行了改造、创新与升华。这对于以引进版权为主要来源的我国音乐类真人秀节目而言,无疑是巨大的突破。引进国外优秀的节目只能达到短期繁荣的目的,而只有在引进的过程中提升本土化的创造力,才能促进我国电视产业的长期发展。《最美和声》第二季不只有了积极的创新,还吸引了原版权方对装置上的创新进行反引进,为我国电视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表率作用。

一、“模式点”的创新

我国的室内真人秀节目曾被网民这样调侃——除了“转椅子”就是“灭灯”。这种标志性装置“扎堆”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因为走红的节目容易被模仿,各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就会趋于同质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节目中出现的标志性装置的确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真人秀节目中的这种标志性的装置(也叫“模式点”)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它会成为节目的符号之一。例如《中国好声音》当中的“转椅子”、《中国达人秀》中的“打叉”或是《非诚勿扰》中的“灭灯”,都取得了不错的视觉效果。如果缺少这些“模式点”的话,节目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力可能会逊色不少。我国的电视娱乐节目在自我创新的时候,最欠缺的其实可能就是这种形式感和装置,这些道具的开发和应用是我们的节目组的弱项,原创的品种就更少了。因此,《最美和声》第二季中出现的“机械臂”作为一个纯原创的装置,在业内外都收获了广泛好评,其醒目程度堪比《中国好声音》中的“转椅”。

这一创新也是《最美和声》第二季在国家新闻广电出版总局鼓励研发原创节目的号召下进行的大胆实践。节目组为此请到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授,也是中国机器人行业中的顶级专家进行设计制作。在节目的第一阶段“为你和声”(海选)中,当学员在舞台上演唱时,导师只要觉得被打动了,想要为学员和声的时候,就可以按下导师椅右侧的按钮,召唤“机械臂”送上话筒,起立为学员即兴和声(如图1)。

图1 《最美和声》第二季“为你和声”阶段节目现场

这个“机械臂”的设置,不仅能让导师可以随时为心仪的学员和声,也彰显了导师与学员之间的平等身份,因为只有导师从导师椅上站起来时,才能和学员共同演唱。此外,“机械臂”的魅力还在于它让舞台变得更富即兴元素,充满了不确定性的魅力。导师与学员的即兴和声互动,不仅给歌曲的艺术表现带来了新的因素,也彰显了节目的核心价值理念。许多观众在观看完节目后,也发出了“机械臂太酷了”、导师的即兴和声非常棒”等评论。

“机械臂”不仅出现在“为你和声”阶段,在后面的几个阶段中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在学员和导师合唱之前为学员递上话筒,也可以作为选择器出现在导师的选择环节中(如图2)。当导师要在两名学员当中选择一名作为自己的合唱搭档时,“机械臂”就会从舞台后方旋转至导师面前,导师按下选择按钮,相应学员面前的“机械臂”就会升起,象征着该学员与导师继续搭档进入下一个比赛阶段。

图2 《最美和声》第二季中作为选择器出现的“机械臂”

二、人物设置的改革与创新

《最美和声》第二季引入了一个其他真人秀节目没有尝试过的新创意——“总导演”职位,担任这一职位的是韩红。节目组希望“总导演”这个角色作为一条辅助线,帮助观众更多地了解节目。韩红一直以实力派创作型歌手的形象为人熟知,她清亮的嗓音、真诚的性格以及在其他节目中展现出的机智幽默都颇受电视观众喜爱。尤其是在北京卫视这样一个以中老年人为主要收视群体的播出平台,她的出现能够为节目增加一部分收视保障。

这个“总导演”在节目中其实并不只是一个“总管的导演”,而是能呈现出很多细分的角色。比如,作为幕后工作者,和观众分享节目制作的感想——《最美和声》第二季中置入了《韩红导演手记》的前导片,内容是由韩红为大家介绍节目背后的一些故事,例如彩排现场、灯光和音响的设置等。这种幕后的小故事既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也能使观众更好地认识到节目工作人员、导师以及学员的努力和付出。又如,作为现场真人秀节目中的一员——在录制现场的舞台侧面,韩红设计出一个“总导演室”,使自己也成为现场的一分子。她时而为导师和学员的演唱进行点评,时而加入现场的合唱当中,使节目更具有戏剧效果,气氛更加活跃。除此之外,对《最美和声》这样一档专业性较强的音乐节目来说,有了韩红的出现,一方面保证了节目在音乐方面的专业品质,另一方面也建起了导师、学员与观众之间的桥梁,使得节目更加“接地气”。

图3 《最美和声》第二季前导片截图

诚然,节目播出后,观众对韩红在节目中的表现并非没有异议,但她在节目中扮演的多重角色毕竟为节目增加了许多看点,可以说是我国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史上的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导师方面,孙楠作为中文乐坛的“实力唱将”加盟。他在节目中被韩红戏称为“孙好难”,原因是他对自己的每位搭档学员都关爱有加,在组内淘汰赛中甚至不知该如何选择结果,以致同时按下选择器的两个按钮让“命运”来决定学员的去留。在海选过程中,孙楠也频频为学员起立和声。为了获得自己心仪的学员的青睐,他自创了一套“老乡论”,来自云南、北京、黑龙江和山东的学员都有被孙楠迅速建立起“老乡”关系的记录,这为节目增添了不少趣味性,或许也从幽默的角度凸显了相似的音乐风格和理念能使人更加亲近的事实。

图4 韩红坐镇《最美和声》第二季节目现场

在歌迷中有着“亚洲第一女声”之称的黄绮珊作为该季节目唯一的女导师,除了在音乐上指点学员之外,在生活上也对自己的搭档学员十分关心,学员亲切地称她为“黄妈”。在海选阶段,她得知一名学员嗓子曾一度失声后,不但主动帮这位学员分析原因,还在节目录制结束后私下找到学员进行指导。

中国香港的著名音乐人陶喆在担任导师期间,被韩红取绰号“陶不拍”,意思是陶喆对学员的要求太高,挑选相对严格。不过,在节目当中,陶喆也发挥了他创作人的实力,将各种乐器、人声运用得淋漓尽致,留下了一批在网上点击率居高不下的改编歌曲。

而从第一季就担任《最美和声》导师的“元老”萧敬腾,在第二季节目中依然以真诚和善良持续感染着观众们的情绪。当学员被淘汰时,他发自内心的流泪也让人感受到他对学员的惋惜与对音乐的执着。在第二季中,萧敬腾不光展现了自己的歌唱实力,还与学员共跳“热舞”,并担当了鼓手的角色,为观众带来了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

必须说明的是,《最美和声》第二季中,导师的地位与第一季有着很大的不同。在第二季的第一阶段“为你和声”中,导师只有召唤“机械臂”为心仪学员和声之后,才有机会获得学员的青睐,而“为你和声”这个主题,本身就通过为学员配唱的形式,将导师的身份做了适当的弱化。同时,在每位导师都确定自己的搭档之后,学员和导师就变成了一个组合,始终搭档演唱,这不同于第一季的“八强战”中的学员两两合唱,避免了导师在这个阶段又变回高高在上的评审角色。这样的设计,也更好地实现了学员们与导师们之间的和谐、平等与互相尊重。

三、赛制的改革

与第一季稍显凌乱、让部分观众略感困惑的赛制相比,第二季《最美和声》的赛制清晰了许多。层层淘汰的比赛模式(见表格),为节目带来了更多的悬念,既不像其原版《Duets》那么单一乏味,也比第一季的赛制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在“为你和声”阶段,导师们无彩排、无准备地为学员进行现场和声,不仅彰显了节目的“和声”特色,也体现了音乐活动中最深层的自由精神和感染力。当然,这对导师的唱功以及乐感也是很有力的考验。前面提到过,这一阶段以海选的形式呈现,当导师青睐于台上演唱的学员时,就可以按下导师椅侧面的按钮,召唤机械臂送上话筒以便即兴和声。而当某位学员的和声导师不止一位时,学员可以对导师进行反选。每位导师有12个学员的“战队”名额。

节目的第二阶段引入了三人合唱的模式,导师将自己的学员两两分组,与每组学员进行三人合唱之后,选出一名学员晋级。此后各阶段依旧采用导师与学员双人合唱的方式进行淘汰,在“终极搭档”阶段,每位导师选一名学员组成搭档,共同争夺“年度最美和声”的荣誉。

这样的赛制设置,使得导师的参与程度大大提高。虽然从《中国好声音》开始,各档同类节目都设有导师,但第二季的《最美和声》无疑将导师这一角色的潜力挖掘到了一个新的深度。从海选到各自的组内淘汰赛,再到总决赛,导师始终肩负着与学员一同演唱的任务。既然要同学员一起参加比赛,导师的投入和付出就会比其他同类节目要多得多,节目的精彩程度也因此大大提高。无形中,导师、学员与观众置身节目情境之中,已近乎一个系列演唱会。

在节目中的打分环节,第二季也一改原版《Duets》与第一季节目中其他三位导师给演唱的导师和学员打分的规则,由演唱导师自己来决定学员的去留,这样就排除了为削弱其他“战队”实力而刻意控制分数的可能,而且考虑到音乐艺术的特殊性,由导师评价自己的队员并决定最终决赛搭档的人选也更为合理。从“终极搭档”阶段开始,节目从现场观众中随机抽取一部分作为观众评审团,与媒体及专业评审共同为导师和学员的搭档投票,这一方面尊重了观众们的喜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节目在评选当中对公平的尽可能的追求。

四、音乐内容的创新

纵观近两年各大卫视播出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有很多其实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音乐上面,而是更强调真人秀当中的“秀”,或是以音乐为由头,重点显示选手如何煽情、如何讲故事、如何与评委或导师唇枪舌剑。而《最美和声》中,导师和学员的演唱质量更高,和声的编配也非常精彩,看完整个节目感觉更像是观看了一场演唱会,而不会是一场口水秀。

在《最美和声》第二季的第一阶段中,所有导师为心仪学员的和声都是即兴的。在此之前,导师并不知道学员会演唱什么歌,也不知道学员的嗓音是怎样的,甚至无法预料编曲的特点,不知道其他导师会进行怎样的和声配合,于是这成了最考验四位导师演唱功力和专业水准的阶段。而导师发自内心地调动自己的音乐本能加入演唱,也是特别能打动人心的表演。这种其他节目所没有的即兴和声互动,为那些原本耳熟能详的歌曲带来了新的感觉,让许多观众评论说“从来不知道一首平常的歌曲加上即兴和声之后会这么好听”。四位导师以及“总导演”韩红也纷纷表示,在节目的录制过程中真正找到了“玩音乐”的感觉。

有趣的是,在“为你和声”阶段中,四位导师还会在每位学员退场时,在现场乐队的伴奏下即兴填词并和声,对学员刚刚演唱过的歌曲做即兴发挥表演。这个像彩蛋一样的环节并没有经过节目组的刻意设计,而是导师根据现场的情况自发进行的。这种即兴演唱的内容十分多样,有时是一起调侃某位导师,有时是对学员所唱歌曲的升华或加花,有时又表现出自己被学员选中或未被学员选中的心情。这种即兴表演融入了现场环境和导师的个人心情,展现出极佳的戏剧效果,不仅让观众惊讶于导师们的即兴创作能力,也能通过导师们的歌声直观地感受到现场竞赛中大家情绪的微妙之处。

在接下来的几个阶段中,四位导师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搭档的学员一同选曲、编曲、排练,并凭借着自身丰富的演出经验,在演唱技巧和舞台表现力等方面给学员专业指导。选曲的把握及编曲的想法,对导师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考验:通过有新意的编曲达到两人声音的融合,需要导师在深厚的专业音乐知识基础上拥有充满创意的新想法。陶喆就曾发长微博表示,参加第二季《最美和声》对他来说是一次次的挑战。

在改变经典歌曲时,导师常常用到“合二为一”的方法,将两首歌曲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作品。这种形式在其他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中也并不少见,但最终呈现出的效果在此却很有差别。《最美和声》第二季中许多合二为一的改编都不只是生硬地在形式上创新,而是做到了内容、意境上的融合,比如孙楠及其学员演唱的两个版本的《海阔天空》,陶喆及其学员演唱的《独上西楼》与《I'm with you》的结合等,都有明显的“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不少观众反映,在第二季《最美和声》中,导师和学员们演唱的曲目,他们每一首都能跟着哼唱,共鸣感十足。有些歌曲经过导师们的改编,似乎有了全新的风格和生命力,听觉享受几乎无可挑剔。陶喆与学员李美熹、包尔淦演唱的《冬季到台北来看雨》,以默契的配合和加入阿卡贝拉的编排而惊艳;萧敬腾与学员封语、许一鸣演唱的《月亮代表我的心》,以唯美的方式全新演绎了爵士风。在冠军诞生夜中,陶喆和学员王奕丁带来了另类版的《今天你要嫁给我》,陶喆弹起了中阮,王奕丁则弹古筝,除了增加许多青岛话版的歌词外,王奕丁还用青岛话玩起了说唱,而陶喆一句带有浓重青岛口音的“Yes,Ido”令全场观众大笑。

虽然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如果过度强调音乐的专业性,缺少诸如“毒舌”之类的“话题”,对收视率的升高会不利,但是《最美和声》第二季依旧坚持“音乐至上”,表现出了对音乐的执着与尊重。在节目的前期宣传阶段,萧敬腾就说:“我不是导师,我是和声的另一半。”陶喆也表示:“我们不是选秀,我们是在寻找最美和声。”这样的话都表露了《最美和声》第二季的某种决心。导师与学员组成搭档,荣辱与共,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对导师的定位,更是一种富有积极意义的价值观的输送。其第一阶段之所以叫“为你和声”,也是希望导师和学员进行演唱时,导师的姿态是一位辅助者。我们知道,为歌手和声的人通常会站在幕后或其他不显眼的位置,但和声又是歌手演唱时非常重要的衬托。《最美和声》第二季中,四位成名已久的专业歌手为怀有音乐梦想和能力的学员做陪衬,凸显出一种在对音乐的共同热爱之下的技艺传承的温情,弘扬了谦逊、平等、互助等美德。当然,这也不会妨碍导师通过跟学员合练和互动去进行最终的选择与评判。

同时,《最美和声》第二季的总决赛“冠军诞生夜”也采用了跟同时期其他音乐类真人秀节目不一样的形式,即由导师在众多学员当中选出终极搭档。就像观众熟知的“羽·泉”和“水木年华”那样,搭档是音乐声音的另一半,导师会与自己最满意的学员进行最为专业和严肃的配合。比赛最后选出的胜者不是一位学员也不是一位导师,而是一位学员与一位导师的一个组合。平等的价值导向贯穿节目始终,无论是机械臂的设置、赛制的设置,还是节目的口号以及导师对音乐的编配,都在体现着这一点。

五、播出和反响情况

收视率是大众传播中判断节目是否受到受众认可的重要标准之一。从央视索福瑞CSM七十一城测量仪提供的收视率数据(如图5所示)来看,《最美和声》第二季虽然前几期的收视率并不是很高,但一直都在稳步提升,从第五期节目开始追平第一季。在第十三期的总决赛当晚,收视率突破了1%。另外,节目在北京本地的收视表现更是优秀。

《最美和声》第二季也是各大卫视平台中重播效果最好的音乐类真人秀节目,其重播收视率直逼首播,在周六、日上午时段重播多次位列同时段前三名,这为北京卫视巩固周末时段的收视竞争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从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收视曲线可以看出,虽然第一季的收视起点比较高,但收视率并未稳步提升,而是存在波折和小幅度的下滑,其最高点出现在第二期节目,到总决赛时,收视率已处于低谷附近。收视率的这种波动,恰恰说明观众对第一季节目的收看缺少连续性和黏性,恐怕这与当时复杂的赛制不无关系。不过,第一季的播出时间正值暑期,同时段的竞争较少,这或许也是其收视率起点高于第二季的一个原因。反观第二季,虽然收视起点不高,但一直稳步增长,在总决赛则达到最高点,比第一季同阶段增长约25%,这说明第二季《最美和声》对观众更有较为持续的吸引力。

另外,在第二季首播当晚,《最美和声》也因其精彩的内容和十足的话题性而在微博的“疯狂综艺季”话题榜中雄踞首位,总榜也进了前五名,讨论热度之高相当惊人。每期节目播出后24小时之内的微博话题讨论量,最高达到过115万次,其关注度和讨论热度一直位于新浪微博综艺榜的前三名。同时,在网络视频合作方“优酷土豆”平台上,第二季的十三期节目的总播放量也达到1.1亿,节目评分高达9.4分。在央视索福瑞公司的“微博电视指数”统计中,《最美和声》第二季仅次于《爸爸去哪儿》,位列全国综艺节目第二名。

由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最美和声》第二季电视收视率的不十分出彩,并未投射到网络收视和话题讨论热度方面。这应与北京卫视的固定收视群体年龄偏高,而音乐类真人秀的收视群体较为年轻有着很大的关系。

出色的节目,其影响力扩展到境外也是理所当然。《最美和声》第二季2014年4月19日刚刚开播,我国台湾地区的中天电视台就购买了其在台播出权,于同年6月14日起每周六20点在中天综合台播出。这创下了海峡两岸播出同一档音乐类真人秀节目时档期最为接近的纪录。同年7月26日,由亚洲广播电影电视协会举办的“第二届两岸四地广播电视栏目创新峰会暨2014两岸四地优秀创新电视栏目表彰颁奖典礼”活动在澳门特别行政区举行,共有近百个电视栏目参加评选,《最美和声》第二季荣获“两岸四地创新广播电视综艺栏目四小龙”的称号,受到组委会的高度认可。这个奖项的获得,恰恰表明了《最美和声》第二季的创新在业内收获的影响力。诚然这个节目的收视率不是最高的,但其赛制的优化、工具的创新,以及对音乐艺术性的追求和价值导向把握方面,都值得今后的业界思考和借鉴。

(责任编辑:魏晓凡)

林然,艺术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传播,“搜狐网”汽车频道媒体平台运营。

猜你喜欢
真人秀卫视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V eraW an g
导师榜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天津卫视的淡定太匪夷所思
爱情导师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
省级卫视季播下一个竞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