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意识缓缓开启

2017-05-08 09:10王映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6年21期
关键词:突破点感悟策略

王映

【摘要】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为“提高”教学进度,忽视了学生对解题思路形成过程的感悟,笔者以“解决问题的策略——从条件想起”一课为例,阐述教学实施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应着眼细节,创设适合学生的探索点,通过直观演示与建模辅助等方式,引导学生表达,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关键词】思维;突破点;策略;感悟

“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教科书编排的特色内容,教材自2013年修订后,每册安排了一个“解决问题的策略”单元,三年级上册侧重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展开思考,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这一内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板块的起始篇,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常运用“从条件想起的策略”,掌握这一策略,能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仔细研读教材,就能发现,教材除了在例题部分引导学生从条件出发,有条理地分析问题,还在“想想做做”中编排了不同的问题情境,这样做的目的很明显,一是体现新课标“在实践活动中,了解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借助练习帮助学生更透彻地掌握“如何从条件想起”;二是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策略的感悟,进一步体验运用策略的价值,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一些对教材不恰当的处理,比如一些教师为了“提高”教学进度,将关注点放在算法与结果是否准确上,如此一来学生“会解题”,但对思路形成过程缺乏感悟。

笔者认为教学实施的过程不可操之过急,首先要创设适合学生的探索点,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逐步把自己的思路整理成“从条件想起”的思路,再通过直观演示与建模辅助等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进行言语表达,展现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在应用的过程中不断内化思路,逐步由教学过程偏“技能化”转化为学生数学素养的进一步提升。

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对本课教学提出以下三点思考,与大家探讨。

一、巧妙孕伏,策略意识初露端倪

课堂教学的起点是依据学生学习的起点所确定的,换言之,学生所经历的探索活动,实质上是一种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重组与运用的过程,在教学第一个环节,可引导学生进行复习,通过采用与例题相关的情境与数据,一方面帮助学生尽快熟悉例题,另一方面在学生思考问题的基础上,体验何为“相关条件”。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解决这样的问题只知道一个条件还不够,要知道两个相关的条件,才能得出一个结果,为下面学习“从条件开始想起”铺垫孕伏。

二、深入理解,策略感悟豁然开朗

(一)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条件的含义,经历理解过程

策略教学是本课重点,“从条件想起的策略”重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条件的含义。

在教授教材第71页例题时,可让学生在读题的基础上,对比小猴的两次摘桃,用“这道题就比刚才那道题复杂多了?复杂在哪里?”这样的问题创设学生的探索点,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后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摘5个”这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在学生充分表达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回答,用“箭头图”帮助学生更好地处理信息。

上述图示语言的引导,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外显难度,也让学生更清晰、准确地来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此基础上,学生的解题思路变得有条理、有依据,最终不仅能借助书本上给出的表格或列式的方法进行计算,甚至还出现多样化的算法。

(二)帮助学生主动反思策略的构建,深入感悟策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质疑,不仅能使学生整体回顾解题过程,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感悟策略。

在交流算法的基础上,教师可提问学生“刚才这些解题的方法虽然形式不同,但是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并引导学生表达“都是先根据第一天摘的30个加上5个,求出第二天摘桃个数,再根据……”再逐步呈现完整地思维结构图,师生共同反思策略的构建。

在这样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教师时而处在“推手”的位置,激励学生去思考、去探索;时而扮演着思维启蒙的“舵手”角色,引领学生正确的解题思路,而更多的时候,教师站在学生身边推波助澜,是打开学生思维之门的一位“帮手”。

三、直观引领,策略体验如鱼得水

(一)从情感上认同策略

“从条件想起”是寻找解题思路的最基本的策略,策略形成不能生硬地由外界灌输,而应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同时从内部去接受、感悟。

在之前的学习中,学生基于问题解决初步形成了解题思路,列出了算式,紧接着,可以通过练习,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从条件想起”的策略,以此为基础,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道题,突出两道题都是先由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再由这个问题和另一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的。

通过思维结构图的直观引领,学生发现“从条件想起的策略”可以让解题思路更清晰,由此产生策略“确实好用”的认同感。

(二)从多角度运用策略

可以说,学生尝试解决例题与“想想做做1”中的问题,重点思考的是探索解题策略,如何获得解题思路,而解答“想想做做2~4”则主要是策略的具体运用,在教学中,教师可先“扶一扶”,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题意,初步确定解题思路后,再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

如“想想做做”第3题:

1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从左往右数,芳芳排在第8;从右往左数,兵兵排在第4,芳芳和兵兵之间有多少人?

学生先用“画圆圈,做标记”的方法尝试解答,在此基础上教师做进一步引导:“你是根据哪一个条件找出芳芳的位置的?能给大家数一数吗?这说明从左端到芳芳一共有几人?从右端起到兵兵呢?”

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示意图:

通过直观引领,学生既能用画一画的方法来解题,还能从条件想起,从总数中去掉两边的人数,算出中间有几人,

在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中,教师采用直观演示的方式,有针对性地進行引导,一则使解题思路更明晰,让学生体会到从条件开始分析问题的好处,二来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展露思维的轨迹。

教育的实质是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亦是精神与精神间的交相辉映,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不是急着往前赶,而是站在学生的身侧,与学生一起创造,要让我们的学生学有所得。

猜你喜欢
突破点感悟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二轮复习如何找突破点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探索规律中感悟和认识“重复”的奥妙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找到分级诊疗的突破点
面对复杂局面必须找到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