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佳作“长路漫漫,唯囊相伴”等例谈

2017-06-22 23:13王学华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7年17期
关键词:文化名人桂冠行囊

王学华

高分示范1

罗曼·罗兰曾经说过:“你们的理想与热情,是你航行的灵魂的舵和帆。”行囊中伴随我们奔向远方的是梦想初放时的微光。我们把梦想放在行囊最底处,这意味着我们永远不会丢弃它,那是我们奋不顾身赶路的支撑。因为那永恒的梦想,曹雪芹才会在悼红轩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纵世外浮华,唯内心不易梦想之初色。岁月风雨浸染两鬓,境况愈下,面容渐瘦,然而梦想始终在行囊的最底层,将他的每一字、每一笔画都压上梦想的坚定。阅尽人间冷暖,他的行囊从不干瘪。

行囊的上层留下空间,留给未来,留给不断成长的自己。季羡林老先生晚年已备受赞誉,“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实至名归。可他深知自己行囊之深浅,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于是力辞三冠。“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大道低回,大味必淡。聪明人会舍弃虚名负担,给自己的行囊留下空间,进而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学无止境,人生之路亦需要不断攀登新高度,阅览新风景。

——2016高考作文山东卷《长路漫漫,唯囊相伴》

素材拓展

曹雪芹批阅十载写《红楼梦》

曹雪芹,清代小说家。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过着“瓦灶绳床”“举家食粥酒常赊”的贫困生活。但是曹雪芹说此“并不足妨我襟怀”,在落魄的生活中,他仍然坚持写作,《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

季羡林请辞“三顶桂冠”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95岁高龄时,郑重请辞三大桂冠,远离虚名。他在新出版的《病榻杂记》中说:“环顾左右,朋友中国学基础胜于自己者,大有人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竟独占‘国学大师的尊号,岂不折煞老身!我连‘国学小师都不够,遑论‘大师! ‘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这里的三顶桂冠是指:“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这三个称号。季羡林的请辞不是虚伪的作秀,而是求实作风的表现,这种谦虚谨慎、不图虚名、实事求是的态度更显其大师风范。

思路解读

上述文段用到了两个文化名人,曹雪芹和季羡林。使用这两个事例时,突出的不是事件的过程,而是人物的心态与精神。对曹雪芹,作者强调的是“纵世外浮华,唯内心不易梦想之初色”;对季羡林,作者强调的是“舍弃虚名,给自己留下空间”的态度,两个事例,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每一个文化名人身上都承载着一定的文化因子,散发着文化的芳香,高考作文如果选用他们作材料,必将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收到良好的效果。

注意事项

引用文化名人进入自己的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该文化名人要有充分的了解,然后取其一点,对应主旨,融入自己的文章,增强作文的文化内涵。

2.根据文章写作中心的需要,注意详略得体,点到为止,避免以过多笔墨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

高分示范2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孩子方面,最讲究方法,他不赞成那种粗暴简单教育孩子的方式。有这么件事,陶行知朋友的儿子特别调皮,把新买的贵重的金手表给拆了,朋友夫人便狠狠地揍了儿子一顿,陶行知知道后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夫人不解地说:“我做得不对吗?”陶行知摇摇头,拿起拆散的零件带着孩子到了钟表修理店,让孩子仔细看师傅修理,不久,那块金表又响起了“嘀嗒”的声音。最后,陶行知用一块钱买了块旧表,让孩子拆修,孩子万分高兴。陶行知说:“你不是问我对这样的孩子该怎么办吗?我的办法是,把孩子和表一起送到钟表铺,请钟表师傅修理。这样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先生,令郎成了速成学生,修理费成了学费,你的孩子好奇心就可得到满足,或者他还可以学会修理咧。”这故事告诉我们,批评孩子,一定要寻求正确的方法呀!

——2016高考作文江西卷《批评有道,鼓励有方》

素材拓展

人民的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先生毕生致力于教育事業,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不仅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而且进行了大量教育实践。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创新,表现在培养目标上。他针对旧教育把培养“人上人”作为目标的现象,指出新教育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人”。早在他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就为这所学校提出三个教育目标: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 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

思路解读

上述文段采用总—分—总的形式,先总括陶行知教育孩子的方法,即“教育孩子,批评要讲究方法”,再全面引用陶行知的教育故事即“拆表的故事”,最后来一个总结。这个文段在素材运用上很有特色,选材典型,一正一反,以一当十。一正一反,对比鲜明。事例选取了陶行知教育孩子的生动故事,这一事例,先用朋友夫人揍骂孩子的方式来比对陶行知的教育方式,从而阐明“揍骂孩子”达不到任何效果,唯有表扬与鼓励才能激发孩子的进步动因,达到良好的效果。如此一正一反,不但给人印象深刻,更给人教育的启迪。

注意事项

引用人物故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紧紧围绕中心,十分精练而概括地叙述人物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有力地证明论点。

2.尽量呈现材料中不同侧面的对比性,以求突出强调双方或者某一方,来体现文章的内涵。

(编辑:李跃)

猜你喜欢
文化名人桂冠行囊
韩国汉诗中的齐鲁文化名人形象研究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江善明
曹原彰
文化名人
———刘训毅
父爱让快递小哥问鼎《中国诗词大会》桂冠
行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