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后路旁肌间隙入路在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

2017-07-09 05:30牛顺林明立功邓建海杨庆玲明朝戈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17年4期
关键词:裂肌入路椎体

牛顺林,明立功,邓建海,杨庆玲,明朝戈

(1.河南省荣军医院 骨科,河南 新乡 453003;2.滑县骨科医院,河南 滑县 456485;3.滑县新区医院 骨伤科,河南 滑县 456400)

后路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是腰椎疾病和椎体骨折最常用的手术入路之一,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中大范围椎旁肌的剥离和牵拉,容易造成术后慢性腰疼和引起并发症,并且对椎旁肌的损伤较大[1-3]。因此,为了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针对腰椎疾病患者,我们于2013年9月-2015年2月采用了后路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82例,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正中入路腰椎手术治疗,其中男20例,女 21例,年龄 19~72岁,平均(45.8±6.7)岁。观察组采用后路旁肌间隙入路腰椎手术治疗,其中男21例,女20例,年龄20~73岁,平均(44.3±6.1)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手术从正中皮肤切口,沿中线切开皮肤,皮下分离显露深筋膜,切开深筋膜,两侧分别自内侧多裂肌和外侧最长肌间隙略作分离,显露出患者的横突和关节突关节[1,2],然后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对其进行妥善固定;对需要减压的患者进行手术时,为了达到良好的减压效果,应当沿着病患的多裂肌纤维间隙斜向中线切开皮肤,显露出关节突和黄韧带,然后对其进行切除,这个步骤有助于保护患者的硬膜囊,同时,在椎管的前方,将其移至压骨块处,以达到手术减压的目的。对照组手术顺着筋膜到关节突关节处纵行切开,然后采用常规椎弓根螺钉,对其进行妥善固定;对需减压的患者进行的手术与观察组基本一致,只需对患者的部分棘突、韧带、棘间椎板和黄韧带进行切除。

表1 术中及术后两组患者观察结果比较(±s)

表1 术中及术后两组患者观察结果比较(±s)

注:*P<0.05

组别 n 手术时间 出血量 切口长度 卧床时间(min) (mL) (cm) (d)观察组 41 75.9±16.2 189±121 7.3±0.8 6.5±0.9对照组 41 121.1±20.1 533±246 17.1±2.2 60±11 t值 - -11.2111 -8.03463 -26.8057 -31.0388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指标比较(±s)

组别 n Cobb角(°) 椎体前缘相对高度(%)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观察组 41 15.0±4.9 1.1±2.2 65.1±12.9 94.6±2.3对照组 41 15.9±5.9 1.0±2.6 64.5±13.8 93.7±2.9 t值 - -0.7514 0.188002 0.203376 1.556948

1.3 观察指标

以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卧床时间作为比较内容,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本组数据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比以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和卧床时间方面均有显著优势。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观察组在Cobb角和椎体高度方面也明显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体情况见表2。

3 讨论

Wiltse在1968年提出经多裂肌和最长肌间隙入路,即从内侧的多裂肌与外侧的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的肌间隙钝性分开进入直达关节突的一种外科手术方法。目前,针对腰椎疾病和椎体骨折而被推广的后路旁肌间隙入路手术也是由此而来。因此,在对腰椎疾病和椎体骨折患者进行手术的过程中,对内侧的多裂肌与外侧的最长肌之间的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它决定了手术成功的几率,影响着患者术后康复的程度。但是在实际的手术操作中,很多情况下,患者的肌间隙是很难被肉眼识辨的,此时医护人员一般采取的应急方案是:在T11~L2节段的正中间的边缘,切开一长2~3 cm的切口[2,3],然后沿着肌纤维的方向顺势切开,显露出椎体横突,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

对需要减压的患者进行手术时,应当采取特殊方案,小心处理。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造成肌肉失去活性,给患者带来不利影响。

本次研究,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5个月),无内固定松脱及椎体高度丢失,两组间远期疗效无差异。观察组采用后路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正中入路腰椎手术治疗。观察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卧床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后路旁肌间隙入路是从自然肌间隙进入分离显露,不仅切口小、损伤小,利于恢复,还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和显露简易清晰等优点,因而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1]邹德威,吴继功,谭荣,等.后路旁肌间隙入路在腰椎手术的临床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4):271-275.

[2]李军,车桂文,陈建萍.后路旁肌间隙入路在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4(3):183-185.

[3]姜睿,王润森,程晓雷,等.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6(5):975-978.

猜你喜欢
裂肌入路椎体
基于腰部多裂肌的生物力学和病理形态学研究探讨腰部疾患的诊治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IDEAL-IQ序列对多裂肌的定量分析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仰卧及俯卧过屈位MRI动态评估多裂肌形态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
运用MRI探究腰椎多裂肌与关节突关节退行性变的关系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T引导下椎体成形术骨水泥渗漏的控制策略探讨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