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臣晁错的悲剧

2017-07-27 20:41周其运
做人与处世 2017年11期
关键词:藩王景帝晁错

周其运

纵观晁错其人,他首先是一个博学多才者,学贯儒法,辩才非凡。积极总结古代圣王治世和秦朝覆亡的历史经验教训,以政治家深刻的洞察力和匡正時弊的满腔热情,将其视角敏锐地投向事关国计民生、政权安危的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并通过分析论证,不失时机地提出切实可行的主张和具体措施,操劳于社稷。

因此,晁错博得文景两帝极力赏识,仕途通达,迅速升至御史大夫之职。虽然在文帝时代也曾屡次碰壁,谏言一次次未得采纳。可是到了景帝时期,立即成了朝中翘楚,景帝轻百官而独宠晁错,多次被单独晋见,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其宠信程度超过了九卿,许多法令经他的手修改订立。

在皇帝的独宠之下,晁错屡屡提出见解,却遭来无数的嫉妒与反感。一群登上朝堂高位的大臣们认为,一个仅依靠口舌之辩,却身无寸功的人跻身其中,并且远远盖过他们的风头,让他们感到了莫大的羞辱与愤怒,于是群起而攻之。加上政见的严重分歧,彼此争执朝政,尖锐对立。

申屠嘉追随高祖刘邦,后又屡次有功于朝政,数朝元老,清正廉洁,无私于个人,一心为社稷,因而拒绝私交,将所有交往置于公所之中。可是晁错的恃宠而骄却深深刺伤了他的神经,于是屡次弹劾,甚至动了杀机。只是在景帝的极力斡旋说情之下,他避开了浩劫,却使得申屠嘉一病不起,吐血身亡。此次的事端本来应该是一个警示,可是,或许一切来得过于顺利,晁错反而变得更加自大。

一心为公,无半点私心,又何来畏惧可言?在数次的论述朝政得失之后,晁错再次把曾经被文帝回绝的削藩建议提上日程。然而经数年发展,各个藩王早已尾大不掉,飞扬跋扈,俨然于一个个独立王国,想要立竿见影又谈何容易。可是晁错这次却低估了形势的严峻所在,竟然执着不该,坚持己见。

面对当前现状及他的慷慨陈词、激情上疏。却不知,景帝更是一个鲁莽之人,因而方位太子之时,同吴王之子对棋,竟因微小口角的不合,将棋牌高高举起,从此吴王痛失爱子,称病不朝,成了一个解不开的心结。而此时景帝正是初登大统,急切的建功立业之心让他们一拍即合。景帝一声令下,诏书下传,本以为各藩王会就此听从,却不想竟然群起叛乱。

吴王振臂一挥,群王相应,一时之间,叛军汹涌浩荡,似滔滔洪水,攻城略地,嚣张之极。景帝这才惊慌失措,可是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的晁错却连续做了两个错误举动,这两个举动大大牵动了景帝的神经,也开始隔阂了两人数年磨合的信任。加上群臣攻击,联名上书要将他处之而后快,他处境危急。可是联名中的廷尉张欧,竟然是个心慈手软之人,看到疑点案件,必发回重审。必须执行案件,还会亲自缓读,泪流满面。可是对于晁错他却残忍之极,全无半点情意可言,歹毒之极,竟然是诛杀全家。景帝竟然立即同意,于是在这些人的诱惑下,他整好衣冠,准备上朝,却在途中突然惨遭屠戮。

一代臣子,忠心耿耿,舍己为社稷,忘家为朝政,如此命运,让人不禁唏嘘连连。

猜你喜欢
藩王景帝晁错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汉景帝: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
内儒外道:中国古代官场的博弈
明代藩王用瓷制度考
亲情背后的集权
——汉景帝对梁国的处理
论刘荣之死
卫所、藩王与明清时期的宗族建构——以韶山毛氏为中心的考察
谁是诛杀晁错的幕后凶手
晁错赌政治:谁玩了谁
冤哉晁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