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2017-09-03 06:36宜昌市农业局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7年9期
关键词:农业局宜昌市农产品

文|宜昌市农业局

近年来,宜昌市农业局按照湖北智慧农业和宜昌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要求,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着力打造农业综合信息平台,扎实推进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基本取得“三覆盖、四惠及”成效,逐步走出了一条“信息惠农、信息扶农、信息护农、信息富农”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一) 完善12316服务功能指导农业生产

为了进一步发挥12316语音信息平台的作用,促进农民与专家的直接对话,2011年8月以来,宜昌市投资20多万元,将12316语音信息服务平台与三峡手机报惠农版服务平台进行有机整合。整合后,建立了手机报、语音电话、短信咨询、农技宝等四大平台,成功实现了平台间信息的互通、农民与专家间的互动、服务功能的互补。为确保平台运行畅通,强化了责任管理和后台技术支撑,依托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成立了“惠农手机报”工作室,组建了“宜昌市农业局百名专家服务团”,规范了“文字稿件工作流程及要求”、“来信咨询解答流程”等工作流程,建立了《“宜昌市农业局百名专家服务团”工作方案》、《宜昌市农业局12316专家热线即三峡手机报惠农版工作室运行规范》,《农业专家团信息服务管理办法》、《工作室值班制度》等规章制度。

(二) 发展电子商务助推农产品销售

积极顺应市场潮流,注重内培、外引,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新业态。

2013年,市农业局联合宜昌尚大网络公司建立了农业产业化平台,综合企业宣传、产品展示、产品销售等功能。平台运行两年来,建立了统一供货、线上线下分销结算模式。2014年,市农业局三次赴杭州淘宝公司谈判沟通协调,成功引进淘宝落户宜昌,2015年4月,“特色中国·宜昌馆”正式开馆上线运行,目前已入住电商企业600多家,日均交易额50万元,为宜昌市特色农产品开辟一个成本更低、覆盖更广、影响更大的展示宣传、在线销售的平台,成为宜昌农业新名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各类农产品电商平台20多个,电商企业300多家,个体网店10000多个,年交易额近20亿元。

(三) 强化追溯体系建设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围绕创建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目标,2013年,宜昌市正式启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项目建设。7月31日,宜昌市招投标中心对追溯管理系统建设方案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杭州百代信息工程有限公司以134.4万元中标。截止目前,市级财政已累计投入740万元,对148家市级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安装了质量安全追溯平台,涵盖蔬菜、畜禽、水产三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中的三类农产品实现了无公害生产,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没有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市、县、企业(合作社)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和追溯查询平台基本实现了正向实时监管、反向溯源追责的建设目标,即:生产信息可查询、产品流向可追踪、产品质量可追溯、主体责任可追究。

(四) 运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精准作业

根据《省农业厅关于推进湖北智慧农业建设的意见》(鄂农发[2014]16号)精神,2014年,宜昌市投资200万元,在全省率先启动了农业物联网试点项目建设。目前,已建成一个市级农业物联网云平台和四个农业物联网试点基地应用平台。其中市级云平台可实时掌握农业产地环境信息,实时监控基地生产过程和质量安全。夷陵区晓曦红柑橘科技园、枝江市湖北东方年华生态农业园、枝江市天盈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农科院四岗实验基地四个试点基地应用平台分别部署了柑橘、蔬菜大田种植及设施栽培物联网管控系统、水产及山羊精细化养殖物联网管控系统,搭建了集终端采集、网络传输、数据处理、应用支撑为一体的企业物联网应用平台,通过电脑、手机等终端,实现了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远程化管控。

(五) 建立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服务农业决策

2014年9月,宜昌市投资30万元,在全市启动了农业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系统主要分为农业资源监测、大宗农产品分布与面积、农作物长势监测、农作物估产、土壤墒情监测以及病虫害监测六大功能,具有观测范围大、采集信息量大、获取信息速度快的特点,有效弥补了传统统计工作的不足,为农业科学决策提供了更及时、更准确的数据。该项目由武汉珈和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目前已完成基础平台搭建和上线。系统可展示内容包括: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航测影像以及土地分类利用图;水稻、小麦、油菜分布图;土壤墒情相关参数,降水量、温度、土壤湿度等;相关农产品的长势和估产分析报告,可以进行全年质量评估作为参考。农作物资源分布图可以有效的区分耕地和非耕地,为农业规划发展提供了指导;农作物面积和产量,加快了向精细农业的发展速度。

(六) 利用农村网格化中心平台推进信息进村入户

2015年,宜昌全市“三万”活动主题是“信息网格惠万民”,按照统一部署安排,市农业局制定了《“农业信息网格惠万民”专项工作方案》,将12316、惠农手机报、农业产业化平台等农业信息系统对接到农村网格化中心平台,及时推进农业农村基础知识、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科技、农产品购销售信息进村入户,提高农民利用信息网络指导生产、经营的能力和手段,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主要做法

一是健全领导责任体系。2014年,宜昌市农业局成立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宜昌市农业信息中心,制定落实了目标责任。目前,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也相应成立了信息科或信息中心,乡镇(街道办)、行政村结合农村网格化建有信息网格站点,上下衔接、左右贯通、反应迅速、责任明确的四级农业信息化行政管理体系基本形成。

二是加大基础设施投入。近两年来,全市投入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达到3亿元以上。其中2015年市级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1236万元,占农业总投入的2.64%,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资金整合,宜昌已在湖北省内率先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光纤、通固定电话、通政务专网,802个村建立了村级综合信息服务平台,1414个行政村开通了“四务通”平台,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了18.3%,4G网络已经覆盖到所有乡镇。

三是完善信息平台服务功能。根据农民需求,逐步建立了以市级农业综合信息平台为主体,以农业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应急指挥、农业物联网、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卫地理信息、农资市场监管与农业综合执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农业农村供求信息发布等为支撑的“1+9”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系统已归集到城市云平台,由市云计算中心统一负责后台维护管理。

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宜昌市农业局坚持与市直相关部门、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大力培育现代农业信息人才队伍,提高行政管理人员和农民信息化水平。目前,全市农业信息工作人员达到8000多名,基本实现信息人员进村到组,能够熟练掌握信息采集、整理、分析、发布、应用等技能。

三、主要成效

“三覆盖”:

一是信息平台实现行政村全覆盖。目前,宜昌市市级农业综合信息平台已成功对接全市农村“四务通”平台,覆盖1414个行政村、270万农民。

二是服务对象实现生产经营主体全覆盖。涵盖农民、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殖大户和消费者。

三是服务功能实现种养加销链条全覆盖。平台功能多样,涵盖农技知识在线学习、互动咨询、农产品购销、农资供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经营管理等全产业链条。

“四惠及”:

一是惠及农民。通过市级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全市农民可利用电视、计算机、手机三屏互动,接受农业远程教育、农业生产指导、涉农资讯发布、农业行政在线审批等服务,实现办事不出门、一站式服务。

二是惠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农业电子商务,企业、合作社可以发布农产品购销信息,拓展了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影响力;通过物联网应用,实现了生产过程智能化、自动化、精准化、远程化管控,节本增效成效显著。

三是惠及消费者。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广大消费者可实时掌握主要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购买农产品,确保了安全消费。

四是惠及农业干部队伍。通过农业卫星遥感等信息系统,农业系统干部职工可实时掌握全市农业生产、农民需求、市场供给等情况,减少了实地察看环节,提高了行政决策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农业局宜昌市农产品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宜昌市举办中小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培训班
带头拒莱猪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经济增长目标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思路分析
并非“小题大作”
我国青少年五人制足球推广研究——以宜昌市为例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