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上的书写:论路遥的小说创作

2017-11-13 21:25
小说评论 2017年6期
关键词:加林路遥小说

陈 艳

路遥,原名王卫国,是一名重要的当代作家,曾获得茅盾文学奖。其作品《平凡的世界》曾多次掀起销售热潮,长期占据读书排行榜前列,但路遥的小说一直以来都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洪之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里对路遥小说只字未提,韩石山等知名作家也不太认可路遥的创作能力。与之相反,除读者的追捧之外,贾平凹、陈忠实等著名作家都极力称赞了路遥的小说创作。近年来,研究路遥的论文并不在少数,大多从创作特色和主题思想入手。全面分析路遥的创作理念、艺术特色,小说作品的成就和缺憾对我们正确认识路遥的当代文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一、“像土地一样去奉献”——路遥小说对乡村的描写

路遥的小说创作是中国当代小说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路遥作为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始终将农村和普通人放在小说创作的中心位置,在小说创作中书写现实生活,关注现实问题,体现着一个作家浓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热度。路遥的小说带着时代的苦难,变革和理想,带着深层次的苦痛,迷惘和狂欢。70年代、80年代的中国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和新生,人们在这样的急剧变化中体验着变革带来的希望和迷惘。而这样的希望和迷惘同样也发生在文坛的创作中。各种崭新的文学思潮的喷涌而出是长期以来封闭、单一的文学环境被打破之后的一次重新的探寻,许多作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经历了剧变的社会政治和生活状态。不同于一些作家高姿态的审视,路遥始终用一种真挚,关怀的情感态度书写农村和大地,他认为写作与农民的劳作一样,也是一种劳动,同样需要赤诚的品质和敢于吃苦的精神。这是他为自己设定的人生道路,并且他一生的创作路程确实也是如此。秉持着这样的写作态度,路遥对底层劳动者的生存模式和心理状态有着深刻的透视和刻画,对农村也有着深厚的依恋和回味。路遥是陕西清涧人,他的青年时代都在农村里度过,中学毕业之后又返回农村,可以说他对陕北农村的刻画和描绘是有自身的体验作为基础的。长时间在农村生活使得他在小说创作上充满对农民、农村生活的关注。“艺术创作这种劳动的崇高决不是因为它比其他人所从事的劳动高贵。它和其他任何劳动一样,需要一种实实在在的精神。我们应该具备普通劳动人民的品质,永远也不丧失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感觉,像牛一样的,像土地一样的奉献。”

路遥早期创作的小说作品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虽然没有直接写社会政治,但是政治思想和阶级斗争的内容还是同乡间伦理生活一起出现在了小说作品之中。在小说《优胜红旗》中,有不少关于政治事件的描绘,其中石大伯和二喜的劳动竞赛就带有很强的时代色彩,但由于路遥对乡村元素的书写,如方言的运用、乡村景物的描写、农民心理的刻画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小说作品的政治色彩,是当时农村真实的写照。尽管早期作品对乡村的描摹有些许刻意,对农民的歌颂也带有一定的概念化的痕迹,同时也有一定的政治描写,但我们并不能因此否定路遥前期的创作。受当时时代的影响,政治与生活密切相关,有关阶级斗争地内容虽然时常在小说中出现,但并不是小说描写的中心。比起政治理想,路遥更注意挖掘的是广大农民身上的精神闪光之处。如果说路遥前期的作品带有些许刻意的痕迹,那么路遥后期的作品则在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方面都大大超越了前期作品。在《人生》、《平凡的世界》等小说描绘的陕北乡村图景中,政治与乡村伦理、乡村秩序水乳交融,成为我们理解中国乡土社会的生动的教科书。虽然展示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这种农村生活是经过了作家的情感和理想的浸润,经过了一定的艺术加工而产生的,这里始终充满善良,充满希望,成为一个精神栖居地。这种对农村的情怀与路遥的人生经历有些许影响,路遥对农民有着发自内心的赞美和热爱。“路遥就是在这个‘大转型期’由中国最底层农村一步步奋斗到城市的作家,他在不断奋斗的过程中充分领略了这‘大转型期’的主题和诗意,深刻感受到它所赋予的史诗性的品格。也就是说,路遥熟悉这个时代的品性与气质,他有信心驾驭这个题材,用手中的笔绘制理想的史诗性画卷。”他在小说中刻画着充满智慧,质朴善良的农民形象,对劳动人民发自肺腑的由衷称赞成了作品的创作主旨。“尽管穿戴土俗,文化粗浅,但精人能人如同天上的星星一般稠密。在这个世界里,自有另一种复杂,另一种智慧,另一种哲学的深奥,另一种行为的伟大!这里既有不少呆憨鲁莽之徒,也有许多了不起的天才。在这厚实的土壤上,既长出大量平凡的小草,也长出不少栋梁之材……”路遥鲜明的情感态度使得小说的批判性有所欠缺,小说强调了农民身上勤劳、淳朴、真诚等的美好品质,有意弱化或者忽视了农民身上的局限性,对农民的刻画也呈现单一化的倾向,无法全面地反映农民的生存状态,无法对农村存在的愚昧、落后的现象提出批判,使小说缺乏应有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穿透力。尽管如此,路遥小说中表现出的对农民传统优秀品德的弘扬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一定意义,这种对传统道德的呼唤在现代文明的道德精神危机中不可以说不是一次对传统精神的复归。

二、城乡转换以及其中的爱情

当然,在刻画乡村时,城市作为一个对立面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城市与乡村间的巨大差异,现代生活与乡村生活、现代文明与传统道德的冲突使小说有了更大的张力。路遥是一个对乡村有着深厚感情的作家,城市生活在其看来充满狡诈虚伪,因此城市往往作为乡村的陪衬,为突出乡村服务。为了串起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路遥选择了“出走”与“回归”的叙事模式。小说主人公拼尽全力冲出农村进入城市打拼,城市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与乡村产生了强烈反差,主人公最终选择了回归温情的乡村。《人生》中的主人公高加林渴望离开闭塞的乡村,但是好不容易进入城市后又面临着城乡的巨大差异,最后又褪尽骄傲回归农村。《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无限渴望融入城市生活,从揽工汉到建筑工人都可以看出孙少平对城市生活的执念,但是最后选择在矿山重新开始生活。这些主人公身上都可以看出路遥自己的影子,作为新一代身处贫困乡村的知识青年,城市千变万化的生活成了致命的诱惑,挣扎和奔波在城市与乡村的夹缝中也成了那一代青年人的真实生活的写照,这也使得路遥的小说有了广阔的社会历史内涵。“我当时意识到的城乡交叉,现在看来,随着体制的改革,生活中各种矛盾都表现着交叉状态。不仅仅是城乡之间,就是城市内部的各条战线之间,农村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的精神世界里面,矛盾冲突的交叉也是错综复杂的。”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青年大都渴望摆脱农村黄土地的束缚,渴望用知识和力气改变命运,开始全新的、不同于父辈的生活。但是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的差距使得两者之间产生了明显的一道鸿沟,城乡差距让农村青年不得不面临一些始料未及的挑战: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农民的身份与光鲜的城市对比之后产生的自卑以及在这样的自卑中产生的被放大的自尊……面对这样的矛盾,路遥的选择是用乡村的温情作为主人公的精神归处,乡村成为主人公经历浮浮沉沉的人生之后的理想家园。我们站在路遥的人生体验与创作理念上很容易理解他为主人公安排的命运和人生结局。但是这样的模式有一味美化农村的倾向,并没有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描写城乡差距和众生百相。城市生活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窗口也体现着全新的社会面貌和时代精神,而路遥突出描写了其中冷漠混乱的一面带有消极的审美态度,自然而然地忽视了它进步的一面,限制了小说的思想境界。不可否认,小说中提出的城乡矛盾,农民和知识分子身份的对立确实是当代文学中应该关注的地方。

路遥在描写城乡时也在其中穿插加入主人公的爱情,而这种爱情往往以几方的悲剧作结,这不仅表现出了城乡之间不可调和的差距,也反映了路遥对爱情和人生的审视。小说《姐姐》主要描写了姐姐小杏与知青高立民的爱情悲剧,他们相爱却因为城乡身份的差异而被迫分离。小说《人生》中,刘巧珍、高加林还有黄亚萍的爱情故事更是这种因身份而产生的悲剧。高加林有文化有才华,吸引了刘巧珍,但高加林的理想爱人却是同样有文化的人。高加林教师的职业被顶替之后,伤心落寞之下接受了刘巧珍的爱意,但横亘在他们感情面前的社会地位与文化水平的鸿沟却始终存在。高加林重新进城后遇到了能够在精神上产生契合的黄亚萍,虽然他也在刘巧珍真诚质朴的爱和黄亚萍心灵相通的感情之间徘徊迷惘,但最终还是选择伤害了刘巧珍。事实证明,高加林与黄亚萍看似平等的关系中依然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他们的感情依旧建立在社会身份的基础上。高加林接受黄亚萍有一部分原因也是为了想靠黄亚萍的身份在城市站稳脚跟;而在高加林被告发后逼不得已返回农村时,黄亚萍不可能与之返回农村便抛弃了高加林。

在这些爱情中我们看到了除去了美好、纯洁的外衣之后现实、破碎的一面,而现实却紧紧束缚着爱情,使之难得圆满。主人公之间因为城乡身份差距生生多出了许多嫌隙和裂痕,他们的爱情悲剧是城市对乡村的排挤和抗拒的一种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现实: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并未彻底解放,城乡差距的拉大使得农民和城里人有了无法消弭的等级差距,农村的生活现状并未得到真正改变。“爱情悲剧作为城市与农村之间差距无法融合的载体,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悲观思维: 改革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各种差距,但前进着的改革却把最需要改革的农村抛在了身后。”这种爱情悲剧不仅让我们看到人性背后的复杂,还让我们感受到爱情被现实捆绑之后深深的无奈和憾恨,这让小说充满了现实力度。费孝通这样论述过乡土社会的男女关系:“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合。”当这种传统观念遇到现代爱情观念的冲击,新与旧的矛盾激化而产生了令人叹息的悲剧。在看穿着悲剧的根源之后,我们不禁想问,城市和乡村之间的鸿沟如何缩减,构筑在人们之间的心墙将如何推翻,乡村的出路究竟在哪里?路遥给出了他的答案,高加林退守乡村,孙少平扎根矿山,面对无序混乱的城市文明的冲击,他们选择回到乡村。路遥的选择多少有点消极,维持传统乡村文明并再次将城市与乡村的界限划分清楚,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这种不平等的现状,退守乡村不过只是暂时求得一时安稳。要真正解决这样的矛盾,让这样的爱情悲剧不再重演远远不是一方妥协那么简单,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融合注定是一条曲折的路。

三、在平凡世界中追求理想主义

对平凡人的平凡世界的关注是路遥小说创作的一大特色,也是他的小说能引起许多人情感共鸣的一大原因。不论写什么故事,路遥始终将关怀放在普通人身上,他写他们的苦难,也写他们的抗争。《平凡的世界》就是一部农村普通农民们的奋斗史。孙少安、孙少平等人虽然出身平凡,但他们并不甘于平凡,尤其是孙少平,他身上散发的奋斗精神使整部小说的叙述充满了力度。路遥崇尚这种战胜挫折、挑战困难的勇气,并且认为这种勇气是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普通农民共同体现出来的精神力量,他们艰难地生存,顽强地抗争。因此他对这些普通的人充满崇敬之心,就算是一些被揶揄的人身上也有值得赞颂的一面,比如孙玉亭,他的处事圆滑也成了他生活智慧的体现。不同于其他描写农村生活落后、肮脏、混乱的小说,路遥表现出了全新的审美态度,他不断挖掘和描写农民身上的美好品格,以及他们在新时期的探索、失去和回归,在最大程度上给予平凡人礼赞,赞颂人性的赤诚与善良。另外,他在表现这些时,总是将之置于最普通、最平凡的生活中,并不会出现一些夸张的情节叙事,他只是再现这些平凡人在追求人生理想时遇到的挫折和艰难。在这样普通的生活故事中,我们更能真实地看到一个普通人奋斗、逾越鸿沟的艰难,也正因为如此,路遥的小说才能引起许多同样心怀理想却步步维艰的普通人的深深共鸣。

路遥可以说是一个扎根在普通生活中的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小说主人公的塑造上。他的小说中充满对理想的透视和憧憬,他总是能找到生活中的闪光点而给予所有迷惘失落的人们以信念和力量。在小说《人生》中,高加林十几年拼命苦读只为挣脱黄土地,就算工作被替之后依然没有消沉、颓废,他的这种抗争无疑是他的一种精神觉醒。高加林出逃农村的行为是一种对乡土情结的反叛。高加林也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不断挣脱现实的捆绑,却又被现实抓回原地,只能在城市与乡村,传统与现代的夹缝中生存、旋转,最后被城市无情地驱逐在外。《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同样不甘心在农村里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就算在黄原城里只能拼命干体力活才能生存,他也不愿返回农村。不甘心呆在农村,又不被城市所容,他最后只能选择在大牙湾落脚。理想与现实的冲击为小说增加了悲剧的氛围,但最后的妥协却又削弱了悲剧的力度。

另一方面,路遥的理想主义还表现在对诗化农村的塑造上。这种经过了理想浸润的农村成了“理想国”,成为小说主人公们最后的精神家园。“黄土高原火热的夏天来临了。荒凉的山野从南到北依次抹上了大片大片的绿色。河流山溪清澈碧澄,水波映照着蓝天白云,反射出太阳金银般灿烂的光辉。千山万岭之中,绿意盎然,野花缤纷; 庄稼人进入了一年一度的繁忙季节。令人心醉的信天游在无边的高原上不断地飘荡。大自然和人的生活都随着夏天的到来而变得丰富多彩。”这是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的一段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路遥用充满深情的笔调刻画了黄土高原上初夏的美景,处处洋溢着生机、希望和自由。类似的景物描写在路遥的小说中十分常见,黄土高原在路遥的笔下不再贫瘠,而是生机勃勃的乐土。除去令人向往的自然环境,路遥小说中的乡村还有淳朴善良,勤劳勇敢的人们。刘巧珍是《人生》中的一个女主人公,同时也是许多善良的农村妇女的写照。她大胆、率真,有着简单而强烈的爱情,并且在爱情面前,她并不唯唯诺诺,反而是不顾反对,勇敢追求。干净、纯洁、赤诚、执着,刘巧珍像一块璞玉一样吸引着读者。类似的农民群体形象在卷帙浩繁的《平凡的世界》中更为突出,孙少安、田润叶、田晓霞、孙少平、李向前等等,他们大都为人厚道,质朴善良,有思想有主见,具有牺牲精神。这些人物身上人性的闪光点可以让当代读者找回失落已久的栖息地。

不论是整体环境还是人物塑造,都体现着路遥的一些核心的创作思想。“路遥人生的黄金岁月都在陕北度过,陕北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物质生产生活和陕北地域文化早已渗透进他的血液和骨髓,成为他无法规避的文化遗传密码,自觉不自觉地左右和支配着他的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念。所以,路遥人格最深层的部分就是陕北区域文化的理想和价值。”可以说,这些抗争和悲剧就是路遥建立在现实土地上的理想主义碰到现实困境之后演绎出的激荡,而主人公“出走”城市想要实现理想不过是普通人的一场英雄梦,梦醒之后又只能回归原点,重新生活。路遥的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一大原因就在这里。这是一个谁都可以成为英雄,实现理想的时代,当人们遇到挫折和坎坷的时候,路遥小说中不断张扬的奋斗精神、理想主义能够让人们受到鼓舞和感召,让人们感受那些平凡世界里的大欢喜和大苦痛。实现自我价值的梦想,被城市排挤的辛酸,跌倒再爬起的倔强,他为主人公描绘的人生也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人生,主人公的无奈和挣扎也是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无奈和挣扎。虽然路遥的小说存在一些遗憾和缺陷,但不可否认它给读者带来的影响,也不能否认它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价值。那片黄土地以及土地上可爱的人们将一直留在读者心中,也将一直留在文学史册上,成为人们失意时永远的精神抚慰。

注释:

①路遥:《路遥全集:散文、随笔、书信集》,广州出版社,2000年版。

②厚夫:《路遥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版。

③⑦路遥:《平凡的世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④路遥:《路遥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⑤彭兴滔:《路遥小说的爱情悲剧及其现实隐忧》,《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2期,第69页。

⑥费孝通:《乡土中国》,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⑧陈一军:《民间情感和现代畅想的交错与叠加》,《当代文坛》2015年第6期,第50页。

猜你喜欢
加林路遥小说
《谁赋丹赭染鹊华》
言论
浅析《人生》中巧珍的人物形象
戴加林:“励志之星”的逆袭路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贾平凹义助路遥
巧珍的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