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道里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报告

2017-11-17 18:22包仁香姜梅梅
学习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结构性改革供给侧农业

包仁香+姜梅梅

摘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农业市场化的新形势,如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深入分析研究,本着问题导向,积极寻找对策。

关键词:农业 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

当前中国农业面临许多困境和发展瓶颈,要求我们从供给侧方面进行改革。为此,我们对道里区农业发展的现状、农业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道里区农业发展现状。道里区农村位于哈市西郊,呈南高北低地势,上风上水,土壤肥沃。全区现有农村面积429.3平方公里,耕地25.25万亩,其中蔬菜种植面积6.44万亩。随着近几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16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439元,同比增长10.4%。全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呈现提档增速、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的良好态势。

二、道里区农业供给侧方面存在的问题。当前,道里区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具体来说:

(一)优质农产品供给不足。在农产品供给端出现的主要问题是高品质农产品供不应求,一般性的农产品又供大于求,“买不到”和“卖不掉”现象同时共存,百姓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例如中央红哈尔信集团采取绿色食品配送到家的会员制,但由于产品数量由其冬季生产能力决定,目前会员已满。

(二)农产品结构失衡。市场前瞻不强,在农业结构调整方向品种选择上没找到更好途径。一些农民在市场前景不明、缺乏配套技术的情况下,在种植品种选择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跟风现象。2016年全区播种面积28.56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20.38万亩,占比达71.35%,由于玉米市场价格低迷,仅为0.5元/斤左右,导致农民增产不增收。

(三)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占比不高。由于我区农民人均耕地较少,土地连片经营难度大,加之受土地征用和承包地块零散影响,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面积占总耕地面积比重并不高。目前我区共流转土地19,662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8264亩,分别占耕地总面积的8%、11%。农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步伐不快。

(四)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道里区现有新型经营主体678家,其中农民合作社364家、家庭农(牧)场40家、专业大户257家、现代种养业企业17家。能够组织农户开拓市场,实现“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深加工企业+互联网销售”互利互惠模式,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企业不多。农业组织化程度偏低。

(五)农民的素质与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不相适应。郊区人多地少,适龄劳动力大部分外出务工,务农人员年龄偏大、技术水平低,加之农业投资成本高、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和市场影响大、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多数农户不敢大规模搞农业开发。另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领班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规范发展认识还有待提高。

三、关于推进道里区农业供给侧改革对策建议

(一)调优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不断优化结构。一要优化种植业结构,实施“一减四增”(减粮、增菜、增经济作物、增水稻,增加种植品种的多样性),二要补上品质短板,由过去的数量为先转变为质量数量并重,适应消费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三要打出特色牌,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计划,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

(二)调绿农业生产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推进减化肥、减除草剂、减农药“三减”行动计划,推进落实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等综合减肥减药等措施,促进农业节本增效。二是要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可以根据我区一些具体情况,发展循环经济。比如在在稻田里养蟹、养鸭,使有机水稻亩均效益最大化,让稻蟹、稻鸭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法宝”。

(三)调顺产业体系,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延长和升级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让农民更多的分享到高附加值给农业带来的红利。二要推进信息化建设,推动农村电商发展。以此促进产品双向流动,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供需精准对接。三是结合道里区实际,打造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小镇,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打造“中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兰花小镇”、“哈尔滨印象小镇”等产业小鎮项目,建设一批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推广与应用。因此,一要要努力创造良好科研环境,使科研更好地为农业发展服务。要以市场为导向,研发高品质污染少的市场紧缺型产品,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需要。二要强化农业科技开发推广。可以充分利用本地科研院所资源,加大与大学,农学院等农业科研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试验、示范场所;开发和推广节能、节水等实用技术促进农业投入减量,产出增效。

(五)加大农村改革力度,补齐农业农村短板。目前,我区农业供给侧短板主要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薄弱,农机装备水平相对较低,抗灾减灾能力有待提高,因此一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质量。二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继续细化和落实承包土地“三权分置”办法,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健康发展。三要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要积极引导转变农民生产观念,不断优化土地流转政策和措施,实现土地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

(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一要加大培训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长效培训机制,尤其将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骨干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理论与实践、产加销等专业培训,引导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二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打造一批“乡村工匠”。整合道里区两所职业高中教育资源,打造对接农业生产经营、特色鲜明的现代职业教育平台,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打造一批乡村工匠。

参考文献:

[1]姜长云 杜志雄.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7(01)

[2]吕红娟.农业供给侧改革在地方如何发力[J].学习时报家.2016(07)

[3]姜晓伟 李海棉.探究农业供给侧改革之六大举措[J].中国农业文摘. 2016(05)endprint

猜你喜欢
结构性改革供给侧农业
数据分析挖掘在农业统计分析中的应用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流通领域重要农业产品价格(2016年10月)
辽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法律研究
学习习近平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扎实推进淮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究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
农业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