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与馆校合作的方式提升博物馆教育品牌

2017-11-17 13:18曹丽芳
学习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学校教育

曹丽芳

摘 要:在我国博物馆事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针对青少年的教育成为博物馆近年来持续关注的问题。伴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发展形势,部分博物馆人提出了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学相结合,提升博物馆教育的品牌。国家不断加强的教育事业改革也为这种联合的教育方式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本文结合当今博物馆及学校教育现状,通过对国家的相关扶持政策进行研究,探索发展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对策,以期为博物馆更好发挥其教育职能提供有效建议。

关键词:馆校合作;学校教育;博物馆教育品牌;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知识、文化的需求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伴随着这种需求,人们了解知识、传承文化的方式呈现出渠道多样化、信息量庞杂等趋势。近年来,自媒体等互联网式信息传播渠道迅速崛起,在冲击着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博物馆等重要主流文化传播机构。2015年,我国博物馆行业第一个全国性法规文件《博物馆条例》正式出台,条例将博物馆公共教育职能提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博物馆作为传承文明、启迪民智的重要公共文化场所,承担着重要的公共文化教育职能。其中,面向青少年的博物馆教育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更好的实现博物馆教育,尤其是对中小学生的博物馆教育,成为各大博物馆近年来研究的重点。博物馆教育要想发挥出自身优势,首先需要对自身进行深度挖掘,在对青少年教育中承担自身应有的责任。我国文博系统领导人、学术界专家都曾经提出博物馆应该承担对青少年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虽然我国的家庭教育和博物馆教育水平均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但是却缺乏对青少年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这种格局是制约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博物馆教育需要承担的重要职责。对此,博物馆在充分发挥对自身对青少年教育作用的同时,更要推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合作,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一、素质教育理念下馆校结合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界长期引入的教育理念,主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为目标。可以说,素质教育理念贯穿我国教育改革伊始,然而从素质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由于教育体制、升学压力以及固有的应试教育认知壁垒,素质教育并没有如人们所期望的在学校有效地展开。

博物馆作为搭建过去和现在的重要桥梁,作为主流传统文化传播阵地,长期以来通过展览、开发各类教育项目等方式对国民进行社会教育,让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在参观展物的同时,了解历史、传承文明,培养青少年的人文、艺术等素养。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

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拥有天然的联系和深厚的合作基础。多年以来,学校根据国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制定的教科书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学校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固定的教材、固定的学习环境,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相比于学校,博物馆有其特有的馆藏和情景优势,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活泼生动的教育,帮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艺术、科技的力量,鼓励和培养他们建立发散和创新思维,建立健全人格价值体系,为其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努力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效衔接,不仅可以发挥两者的整体优势,扩大博物馆教育对学校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二、政策对开展馆校合作的影响和作用

这里的政策是指国家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博物馆或者学校为实现馆校教育有机结合而必须或者可以采取的工作方式和具体措施,具体来说,就是结合目前国家所实行的教育改革,在改革政策允许和支持的前提下,探索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切合点。众所周知,博物馆内特有的各种历史产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教育工作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在国家实行教育改革的基础之上,也进一步推动了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进程。国家相关部门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和资源共享思想也同时为馆校合作提供了契机。博物馆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起到一定作用。

当前国家已经颁发了部分支持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政策,在政策的支持下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进程会有显著提升。在相关政策的作用下,教育改革的方向得以明确,并且加强了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扶持力度。在政策的作用下,为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工作带来了深度发展的机会。就云南省博物馆等综合类博物馆而言,如果在相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能推动国家中小学历史教材编辑委员会改革历史教学大纲,改革教学内容,增加文化、艺术与科技史的内容,使我国的中小学历史教科书成为以文明史为主体的、与国际接轨的教科书。如此,以体认和体验教育、感悟和发现教育以及历史情感教育为特点的博物馆就会与中小学历史教学产生互动和呼应,突破一直以来制约我国博物馆更有效辅助中小学教育的瓶颈。

三、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

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两大组成部门,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势在必行。但要想实现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的最大化效益就需要对多种因素进行考虑,首先需要考虑的就是两者之间的配合。对于博物馆教育来说,缺少能够胜任辅助中小学教育的高级专业人才是制约博物馆教育的一大因素,而这又是学校教育所拥有的宝贵资源。通过整合我国博物馆的教育资源,对接国家中长期教育战略,集合各馆教育人员、馆外教育专家、研究人员、教师共同合作,规划设计出能够受到中小学师生普遍欢迎的课程、教材、教案和各类教学辅助资料,将我国博物馆的教育资源以课程形式提供给全国中小学师生。同时,不能忽视的是,以此种形式研发的馆校结合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和目的上需要达到高度一致,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馆校合作的优势,做到优质资源的合理配置,这也是开展馆校合作工作的重要目的。课程内容的确定是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重点任务。下面就对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进行重点讨论:endprint

1、馆校合作共同设置课程

馆校合作无法顺利推进的重要原因是长期的封闭教育所导致。在以往的教育工作中,学校教育坚持以素质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为主的教育工作,而博物馆教育的重点则是针对博物馆馆藏展示相关展物或者历史事件的研究工作,这二者之间没有形成互助的关系,致使双方都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学校教育中缺乏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利用,博物馆教育中缺乏对课程设计能力的掌控,对此,就需要相关机构展开对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课程的研究,旨在发现其中的共通点,并以此为开展馆校合作的切入点。以美国的史密森研究院为例,这家研究院专门设立了中小学教育部及国家科学资源中心,统筹处理博物馆与学校之间的交流事务,有针对性地利用博物馆资源为学校提供各种教学辅助。为了让全美各级各类学校能充分了解和使用博物馆资源,史密斯研究院除了举办各种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研习活动、到校服务、巡回展出、出版刊物、设置探索室等之外,与学校等教育组织建立互惠合作关系框架,训练中小学教师利用史密森机构的资源,强化教学技能;集合各馆教育人员、馆外教育专家、研究人员、教师合作编写及出版辅助教学刊物与教案教材。21世纪以来,美国每年都有100多万名教育工作者在课堂上使用史密森各博物馆编印的教育资料,成为馆校合作教育的典范。

2、馆校合作确立统一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确定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起到决定性作用,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一环。而对于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课程的设立则需要满足二者对教育内容的需求,学校与博物馆合作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博物馆的优质教学资源对学生开展专题课程,而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目的是利用学校教育的相关机制,为博物馆教育设计更为合理的课程。对此,在设立课程目标时需要将这两点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实现馆校合作的最优发展。博物馆课程目标需要具有鲜明的层次,可以从宏观课程目标、中观课程目标和微观课程目标三个方面着手,文中表述的就是宏观课程目标的层面,主要对博物馆教育和学校教育合作中在促进发展方面的预见效果。

以天津李叔同纪念馆为例,该纪念馆从2012年开始探索馆校结合模式。通过与李叔同的母校文昌宫小学合作,从二年级学生中吸收有兴趣学习中国书画艺术的同学,将书画学习与价值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围绕着书画学习和价值教育这一馆校教育目标,李叔同纪念馆针对孩子们不断研发课程和活动,学生们在书写李叔同名言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中国书画艺术的魅力,而且逐渐对谦和、端庄和雅静的名人品质有了自己的认识,他们的变化让家长感到意外和高兴。这样的教育一直陪伴他们到小学毕业。通过充分挖掘博物馆真正的独特资源,将知识技能传授与价值教育相融合,始终贯行,让博物馆成为培养中小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重要教育阵地,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促进了中小学生全面发展。

3、馆校合作教育课程确定内容的依据

鉴于中小学生在素质教育中所占的重要位置,同时考虑到中小学生也是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对象,因此我们在确定教育课程内容时需要优先考虑中小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状况和对知识的需求。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应该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围绕学生的知识需求展开馆校课程内容的设计工作。由于中小学生处于人格塑造期,心智还不够健全,因此针对中小学生的馆校教育应该注重对学生自身品格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促进其建立健全人格,并形成基本价值体系,争取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出优秀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在确定馆校教育内容时还需要了解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通过对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研究,对中小学生实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发展所需人才,进一步推进我国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进程。

在教育工作中,课程内容是实施教育的关键因素,要想使课程内容更加科学合理,就需要对教育对象进行深入研究,研究项目涉及年龄、性别、居住地、心理状态等等因素,这样的研究有利于在课程内容确立时选择这个年龄阶段可以接受的内容。同时,教学进程也需要考虑多方因素进行确定,中小学生在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上都与成人形成了较大的差异,无法依据成人的进程和水平来要求中小学生。对此,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分配和安排保证科学有效的教学进度。由此可见,在馆校合作中需要对教育对象的进行深入分析,確保最终确立的课程可以发挥最大的教育作用。

4、馆校合作的指导意见及方式

2015年,国家文物局和教育部共同发布了相关指导意见,囊括博物馆和学校合作推进博物馆教育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政策保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博物馆教育方面,博物馆的教育产品应该尽量和国家的课程目标和要求进行衔接,避免相互脱节,甚至相互排斥的情况;在参与评估方面,博物馆应该通过学校建立内部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教学程度和教师教学评估的直接联系,对积极参与馆校合作的老师进行评估,可以考虑在政策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励可以不局限于金钱等物质手段,可侧重考虑精神或者学术奖励;在资金支持方面,馆校合作的双方都应该为保障合作的顺利开展做足资金的保障。有共赢机制保障的馆校合作方式不仅能不断推出优质的博物馆教育产品,更能作为一种国家教育改革的示范进行推广和复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校师生走入博物馆、了解博物馆,博物馆俨然成为了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基于博物馆自身的教育品牌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博物馆免费开放以来,特别是将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战略实施后,我国博物馆服务中小学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例如:四川省博物院与四川省教育厅成立了四川省博物馆教育研究所,旨在搭建馆校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博物馆资源,促进博物馆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指导学校博物馆建设及学校博物馆教育活动,培训教师利用博物馆的教育资源,深入开展优秀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河南博物院在多所中学设立的“历史教室”;湖南省博物馆与长沙市中学历史教师联合会合作成立的“中学历史教师沙龙”;中国国家博物馆配合中小学教材,编辑《中国历史》《社会发展史》等教学幻灯片、中小学历史教学挂图;内蒙古博物馆为小学的“学生综合实践课”开设系列课程等。这些都将馆校合作教育推向了新高度。然而受限于现有教育政策、学校和博物馆固有认知壁垒、博物馆教育类人才的缺乏以及地域、资金等因素,我国博物馆与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的深度合作仍面临着重重困难和挑战,如何才能策划设计出中小学校真正需要的教学项目,如何让中小学生喜欢运用博物馆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是今后我国博物馆必须下大力气研究的课题。endprint

猜你喜欢
学校教育
美术课堂教学与社区文明结合的探索
卢梭与杜威的生活教育观的探析
达斡尔族曲棍球学校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尼尔的生命化教育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启示
浅析学习英美文学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