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校园宗教渗透问题研究

2017-11-17 17:00曾宪伟
学习导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曾宪伟

摘要:全球化发展趋势下,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文化的交流与传递成为了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宗教本是一种文化现象,通过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但是宗教渗透行为却严重威胁着我们国家的政治安全,境外敌对势力企图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借助于多种传播渠道,在我国实施文化“分化”、“西化”的行为。高校是校园宗教渗透的重灾区,大学生成为宗教渗透集中攻击的对象,防治校园宗教渗透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校园宗教渗透;政治安全;防治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是正确价值观念教育引导的重要阵地,面向大学生开展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念、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积极现实意义。但是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发展速度的提升,宗教渗透行为却愈演愈烈,大学生所接触到的信息、文化种类越多,其好奇心和探索欲就越强,如果缺乏定力、缺乏理性科学的判断,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成为西方敌对分裂势力的工具,做出危害社会和国家的行为。因此,以高校为教育阵地,对大学生展开防范校园宗教渗透的教育有其现实必要性。

一、校园宗教渗透的现状

(一)校园宗教渗透的界定

校园宗教渗透就是指,境外宗教组织或者打着宗教旗号的社会组织在校园中对大学生宣传“西化”、“分化”的思想,大肆的抨击和批判颠覆我国的社会制度,攻击我党的领导,危害国家的稳定和团结。宗教渗透以宗教活动为工具,利用大学生的好奇心理,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念,甚至影响到大学生做出一些违法乱纪、过激的行为。

(二)校园宗教渗透的特点

校园宗教渗透面向的渗透对象是大学生,而且传播速度较快,传播渠道较为隐蔽,渗透活动具有隐蔽性的特征。

从传播对象上来看,宗教渗透之所以主要面向大学生群体,就是因为大学生群体思维较为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对于那些未知的领域有极强的好奇心,追求新潮刺激。不仅如此大学生群体群体极易出现盲从跟风的情况,由于对未来选择的迷茫,对于现阶段生活的一些困惑,无处排解,就很容易被错误的引导,借助于宗教这种方式来进行排解疏导,转移压力。

从传播影响来看,校园宗教渗透的传播速度极快,传播影响范围也较广。尤其是当下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信息获取的渠道、沟通交流的渠道选择更多,这就让宗教渗透有机可乘,在网络平台行大肆宣扬偏激的、危害社会政治稳定安全的思想观念。

从传播内容上,校园宗教渗透具有隐蔽性的特点,传播者包装自己的身份,利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吸引大学生,从而开展宗教渗透行动。例如组织学习交流研讨小组、组织课外实践活动,组织扶贫帮困小组、组织境外观光访问交流等形式,利用讲解西方文化的方式,传播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而传播着更是善于包装自身,将自己打造为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抓住大学生急于走向社会,急于成功的心理,以成功人士的身份去麻痹大学生,让他们对自己的宗教渗透思想深信不疑。还有借助于节庆活动的方式,让大学生去参加庆典活动、宗教节日,让宗教信仰由外而内的去影响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陷入宗教渗透的陷阱。

宗教渗透近些年的传播方式、内容上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其危害性、攻击性极强,在防治上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大学生被宗教渗透防治面临的困难

(一)大学生宗教渗透的可预见性弱

校园宗教渗透隐蔽性强,而且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很多活动形式都经过包装,让高校防治宗教渗透工作很难提前做好预警防范。而且大学生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很难在短期内就显现判断出来,日常的行为方式没有什么异常,高校教育工作很难较为迅速的作出判断和反映。加以大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又较弱,如果教育方式不当,被宗教渗透的大学生甚至会出现自我伤害和危害社会的行为,后果不堪设想。

(二)防治宗教渗透教育任务重、难度大

防治宗教渗透的教育工作开展面临的敌对势力是较为复杂,而且现实教育环境和网络传播环境的迅速发展让教育工作开展更会难上加难。对于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理性的宗教认识能力和判断更是一项涉及内容较广的教育内容体系,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未对此内容形成教育体系,所以教育引导还存在碎片化、甚至有的学校直接忽视这项教育工作,长时期的教育忽视积重难返,加大了教育引导的难度。

(三)防治宗教渗透人才缺乏

高校的宗教渗透防治工作的开展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主,很多高校是以辅导员承担这项工作,但是由于日常工作量大,接触的对象有较多,很多教育主体分身乏术,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而且对于宗教渗透的新内容、新形势和新特征的认识不足,优惠导致教育活动开展效果不理想,甚至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三、防治校园宗教渗透的對策思考

综上所述,防治校园宗教渗透要重点解决三方面的问题:建立科学防范预警机制、形成防治宗教渗透的课程体系、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

建立科学的预警防范机制需要政府、高校、家长、社会四方形成合力,对于任何存在宗教渗透苗头的组织、活动形式要加强监督和举报,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尤其是对于网络环境的信息传播进行监督,对于不良信息源头进行严查,对于传播人员进行严抓,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要形成完善的防治宗教渗透的课程体系,为学生讲解宗教文化知识,了解宗教的起源、发展规律,对于那些包装、隐蔽的宗教渗透形式进行揭露,让学生能够理想对待宗教活动,了解宗教渗透的危害性,从思想意识层面自觉抵制和防御宗教渗透行为。

在防治宗教上人才队伍建设中,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培养学生志愿者,在高校中形成积极的价值传播力量,在辅导员、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打击宗教渗透的行为。

总之,防治校园宗教渗透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关乎高校人才培养的成效,关于社会的稳定、政治的和谐,更是关乎民族的团结、国家凝聚力的重要任务。对于这一课题的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坤.新形势下高校应对宗教渗透问题的思考[J]. 法制博览,2016,(08):288+287.

[2]韩轶,戴艳军,郭起飞. 筑起大学生抵御校园宗教渗透的思想防线[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06):130-133.endprint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思想政治教育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