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文意蕴

2017-11-29 11:27王颖杰
治理研究 2017年6期
关键词:自然界理念人类

□ 王颖杰

绿色发展理念的人文意蕴

□ 王颖杰

绿色发展理念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绿色发展,多次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绿色发展是实现国家和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对以往的发展理念的继承和发展,除了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之外,更加体现了对人的发展的深刻关切。因此,绿色发展理念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人文意蕴。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双重释义,既有以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内涵,又有以绿色发展理念实现社会各领域变革发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深意。同时,绿色发展理念对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深刻的理论指导和现实意义。

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的发展;自由全面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地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作为“十三五”和更长一段时间必须坚持的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高度评价了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并明确提出,坚持新的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活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并首次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新的发展理念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延续和发展,是立足当代中国国情和符合时代要求的精神成果。新的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统一。其中,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之中。绿色发展是实现国家和社会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体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西方工业化以来主体性现代化模式的反思,也是对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呈现出的人与自然的深刻矛盾的总结。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体现了对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和生态发展三者关系的探索和关注。因而,绿色发展理念并非纯粹的是一种关切自然的发展理念,其归根结底是一种人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对人的发展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一、绿色发展的人文内涵

关于人的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哲学家探索的重要问题。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十分重视德性的完善,对人性问题和人的修养进行过持续的探索。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以“认识你自己”为宗旨,认为认识的中心任务是照顾自身的心灵,自此开启了西方哲学对人的相关问题的研究转向。到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产生了一大批以人性关怀、尊重人权和个性自由为价值诉求的理论家。康德认为:世间万物存在一种复杂的目的结构,其中的诸多事物既是其他事物的目的,也是另外事物的手段,而在这个复杂的链条中,“人是创造的最后目的”*陈新夏:《康德的目的论与人类中心主义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是唯一不以他物为目的的目的。马克思和恩格斯则立足于现实的、具体的人及人的本质,以具体的人的生产实践活动为基础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以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提出了建立新世界的伟大构想。

可以说,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因此,一种健康、科学、顺应历史潮流的社会发展理念必定将人作为核心,以人的眼光看待问题,以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这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与“人类中心主义”具有本质的区别。“人类中心主义”虽然看到了人的主体地位,但却将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作用进行了过度发挥,反而制约和束缚了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这种思想割裂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就已经看到了资本主义工业不加遏制地增长所带来的对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果,明确阐释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需要依靠自然获得其生存发展的资源。自然界既是人的肉体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的精神世界丰富的物质对象,离开自然界,人类身体无法维系,人的精神也无从满足。因此,倘若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地发展,必然会导致严重的生态危机,这种危机不是表面看到的自然资源短缺或者生态环境破坏这么简单,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这是人类的生存危机和发展危机。

对人的发展的考察应当放置于具体的关系之中才能进行,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也应当在各种关系处于平衡、和谐时才能实现。具体的关系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关系,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以往的发展理念中是经常容易被忽视的。传统的发展理念是以物为中心的经济主义的发展观,这种观念将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又被直接归结于利润和GDP的增长。同时认为,只要经济发展,其它所有的社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而不去考虑其内在蕴含的生态危机、道德伦理危机等社会问题。在这种观念之中,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乃至人本身都是无条件为经济扩张服务的,它既没有考虑人的发展,也不曾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是将人和自然都作为实现资本扩张的手段。

绿色发展理念也体现着对人的主体性的深刻反思。人们利用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自然的研究、开发、应用,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提高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自身的发展程度。但在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合目的性的背后,还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具有受动性、适应性、合规律性。因此,人的主体地位不能通过破坏自然而实现,自然界是人的主体地位的客观保障,没有自然界,主体与客体之别也根本无从谈起。所以,在认同人的主体地位的同时要求对主体作用进行合理发挥。绿色发展的理念并非是要求人类无为而治地适应自然,而是要求在正确理解和处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以对人和物的双重尺度的辩证把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持续发展,以及人自身的自由、全面发展。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哲学家们致力探索的问题。文明的发展过程体现着人类对于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过程,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强,人的本质力量越完善,经济越繁荣,社会就由此呈现出日益进步和文明。但是,现代社会的发展遭遇到了一个明显的桎梏:工业的发展所导致的对自然的巨大破坏,使得自然界成为了人类的对立面,人之于人的自然本质以及人的自然存在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异化。工业文明的确带来了物质财富的增长,但并未给人类带来最初设想的幸福生活。相反,自然资源和生态安全的破坏极大地破坏了人类的生存家园。人与其自身生存环境的异化,成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桎梏,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基础,这一价值理想最终也只能成为空中楼阁。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单纯从经济发展、政治进步、自由平等民主程度的提升等视角来审视人的发展已然不足以充分彰显人的发展的深刻内涵。马克思认为,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交往的普遍性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的基础。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加清晰地揭示了人的发展的现实条件,他认为只有当人们在一个自由的联合体中,利用公共资料进行劳动,并且个体劳动成为社会劳动之后,才具备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可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因而,一方面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自然界又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赖以生存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就无从谈起。2014年习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经济社会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坏了,而是要把它保护得更好。”*《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4页。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要实现这一理念,就意味着要将绿色产品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习总书记为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这里强调了,绿色发展的核心是“发展”,这种发展既有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经济社会效益的生成,更有人类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交往的普遍性说明只有当人的日常生活的关系呈现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合理而自然的关系之时,才具备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相应的交往关系。而绿色发展提出了要以绿色的方式去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0页。,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解,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的和谐发展。

同时,绿色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呼吁以一种新的发展方式来实现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变革,进而实现人的生存方式的转变。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改变现代社会中人的异化状态,通过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协调,政治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绿色价值观念的广泛传播,不断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美化和优化人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使人们在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上实现全新的变革,在推动生态文明的不断进行中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就此意义而言,绿色发展应当具有两层含义,一是人类运用智慧在研究、开发和改造自然的同时尊重和保护自然,维持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二是以绿色发展的理念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变革和发展,进而实现社会整体的永续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绿色发展理念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具有深刻人文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全新的发展理念。

二、绿色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把自然界分为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在中国古代,自然的最初内涵就是“自成”、“自然而然”。《道德经》中曾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说要顺乎自然而为,人的行为要遵循自然的本质和规律。自在性是自然的根本特性,自在首先是指存在物的独立性和自立性,既没有被创造,也没有被改变,而是自生的、天然的、非人工的,没有加以修饰或改造过的。因而自在自然是指,在人类历史出现之前那部分没有人类行为干预过的自然界,以及尚未被人类认知或尚未被人类活动涉足过的自然界。而人化自然,在马克思看来,既是人类发展的客观现实,又是认识论,也是社会历史观。人化自然是指,在人类实践的影响下已经被人类认识、掌握、开发、利用的自然界,是打上人类劳动烙印的,经过人类改造过或是已经认识到但尚未改造的那部分自然。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发展,自然界已经离最初的自在自然愈来愈远,而日益成为了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作为自然的能动的部分和组成,通过劳动实践互动,在改变环境的同时生产满足自身需要的物质资料,同时获得之前没有获得的真理性认识,自然规律和自然界逐渐从自在的存在转化为为我的存在。

马克思是在人的发展的视野中来讨论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人在感性的生产活动之中,产生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存在关系,正是生产活动和社会关系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发展。马克思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8页。据此,马克思认为,自然史和人类史具有同一性,在人类出现之前,没有时空之分,自然界本身是一片混沌。人类出现之后,随着人的本质力量的一步步增强,认知、开发、利用、改造自然的能力一步步提升,由此开始了对自在自然的探索和利用的过程。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改造自然的历史,因此自然史和人类史具有同一性。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现代社会,自然界和人本身都成为了资本运行的一个环节。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中,发展就是经济发展,而经济发展就意味着利润的增长,因此物质财富和消费品数量的大幅度提高成为了发展的目标。人的欲望不断被生产出来进入资本的再生产,而对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也毫不考虑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触及底线。在这种状况下,劳动者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也就是失去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一方面,自然(感性的外部世界)日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对象,不成为其生活资料,另一面,这个外部世界日益无法为其提供直接的生活资料。这样的自然,虽已被人类认识和改造,但却成为了一种异己的力量与人相对立。在这个阶段,人同劳动、同自然、同自身都发生了异化,人的发展处于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人只是看上去是独立的个体,但实则深受资本的支配和奴役。因此,显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无法和谐发展的阶段,人是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发展。

无疑,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其它社会生产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但物质资料的生产却并非是人类奋斗的终极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毕生追求和向往,以及当代中国要追寻的中国梦都告诉我们,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指向。这种忽略了手段和目的的观念,无疑对于自然界和人都是一种损毁,不仅可能导致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崩溃,更有可能致使道德危机乃至人类文明危机的发生。

在当代,地球上大部分面积都已被人类探索和利用,成为了人化自然。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就意味着依照自然规律对自然界进行开发、利用与保护,坚持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的再利用,进而使自然界不仅成为当代人而且成为子孙后代永续发展的源泉。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不仅仅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和重建,更重要的是寻求人与自然的共生、互动和发展。2015年9月,习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他指出:“我们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蒂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习近平:《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9/29/c_1116703645.htm。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把自然界变成了人的无机身体,成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但人作为物质的感性的存在始终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必须把自然当作自身发展的一部分而不是与自己对立的方面,才能够与自然实现和谐发展。

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提出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一理念。可持续发展是指,当代人的发展不以牺牲和损害后代人的发展为代价,也就是说其着眼点是立足于让有限的资源和环境持续为经济增长所用。仅仅立足于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仍旧是立足于满足经济增长的需要的前提下的一种保护,并没打破工业文明固有的思维模式。因此,可持续发展理念从根本上而言还不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绿色发展理念所要求的,是需要人们去不断地探索、挖掘,寻找出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良性互动之路。绿色发展理念中囊括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已不仅仅是保护环境一句话这么简单,它要求人自身的智慧、能力、素质进一步提升,从而对自然规律进行更合理、更充分地利用和把握。促使自然界既成为人自身发展的源泉,也使其能够通过人类智慧实现再生、再造、再利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再发展和再挖掘,体现了人与自然这一主客体关系的双重互动。“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231页。,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的生态产品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因此,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体现了对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异化的发展道路的反思,也是人类文明史的一次重要的突破和改变,在改变人与自然关系的同时改变着社会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倘若无法实现绿色发展,人类文明也将无法前行,被人类历史发展所碾压的自然资源和遭到重创的生态环境迟早会给人类文明的发展以致命的反击。人们必须通过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理性认知和对人类发展方式的重新选择,自觉去创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这种文明形态应有利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这不仅关系着民族发展和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更关系着人的全面发展这一长远利益和最终目标的实现。

三、绿色发展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把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作为革命实践的根本目标,批判现代资本主义人的生存发展的异化状态,具有深刻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关怀。近代资产阶级的人本主义,仅仅将人看作政治公共领域的无差异的个体,忽视了现实生活中的人的异化状态。而绿色发展理念,不再仅仅是一种价值诉求,更多是要从现实的角度,通过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态,来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个性、人格等各方面的完善和健康发展。这要求发展既是为了人、服务人,也要求发展需要通过人、利用人。因此,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做好这二者的平衡,方能实现真正的绿色发展。绿色发展的理念,正是通过对目的与手段关系的合理诠释,以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人是目的自不待言,人需要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目的。但是人并非孤立的个体,“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5页。,人也不可能孤立地摆脱各种现实关系而实现自己的目的。因此,人自身也是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手段,也就是“通过自己的活动和付出来满足生存发展的条件”*丰子义:《生态文明的人学思考》,《新华文摘》,2010年第7期。。人既是目的又是手段,二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认识到这一点,就是认识到,人的发展并非仅仅是一种权利,同时更是一种义务。绿色发展的理念强调改善自然环境是每个个体为实现自身发展的权利所需要履行的义务和应尽的责任,任何以牺牲自然生态来获得的发展都最终会因为人类责任意识的缺乏而伤及自身。

绿色发展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的生态基础。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获得更加丰富的内容。自然界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活资料和物质对象,也是人的精神世界关照的对象,因此自然界之于人,不仅具有物质关系,也具有审美关系等精神性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同样,从实践领域来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活动的一部分。”*[德]卡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自然界对于人而言,并非仅仅是生产生活资料的来源,它同时也可能是美的源泉,是人类精神世界不断丰富的现实基础。人们在实现人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化的实践中,具有独特的精神享受,进而培育出健康的心态和高尚的审美意识,获得丰富的创造乐趣和生活意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过程,也是人利用智慧建设新型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文明的过程。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明样态,是对工业文明导致的人与环境对立和人对物的深刻依赖的反思,也是人的发展过程新的转折。建设生态文明更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是人的智慧的进一步发掘和审美意识的萌发和建构。绿色发展理念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智慧,这就将自然界的物质价值融入了人的精神文化价值,与人的需要有机结合,进一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新发展理念强调社会发展从整体上遵循绿色发展的理念,在建构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因此,绿色发展为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空间和可能。绿色发展观是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的新发展理念,对于经济发展、文化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都具有指导意义。在经济发展层面,绿色发展理念是要进一步实现由以物质投入驱动转向以人为基础的创新驱动。培育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成为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当下,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将难以为继,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也将面临转变。*张梧:《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人文精神的重建》,《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人的自由创造精神进行全面的释放和培育。经济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公平的推进,能够带动人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人的自由个性、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绿色发展理念还进一步改变着以往社会发展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唯一评价标准的方式,努力推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将公共资源保护、社会财富分配等都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另外,绿色发展理念要求构建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因此,绿色的发展理念也意味着变革当前不合理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文化。理论和实践已经充分地证明:消费问题是整个地球发生环境危机的最核心因素。要实现绿色发展,解决生态危机,必然要改变现有的消费模式。在当代,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大行其道,“一切都应消费,一切都被消费”和“我买故我在”成为人们普遍持有的价值观念*丰子义:《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人学审视》,《山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同时,过度消费、象征性消费、炫耀性消费比比皆是,甚至身体、发肤都成为了当代人的消费对象。这种不合理的消费价值观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掠夺和享用。这种过度消费,表面上看是人的主体性的自由发挥,但实质上却导致了更大的不自由。因为人产生了对物的深刻依赖,是马克思所说的“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人在物的支配下变得更加不自由。而要想摆脱这种不自由,就必然要倡导以满足合理需求为出发点的消费方式,也就是重新确立人在消费中的主体地位。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求人们在活动中,从自然界索取自然资源和占用环境空间之时,在享受自然生态系统给人类提供的一切服务功能的同时,避免无休止地向自然索取和破坏,这就势必要重新构建合理的消费文化,建立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绿色的思维方式,确立绿色的价值取向。要建构合理的消费文化和建立绿色的生活方式,不仅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还要实现人与自身的和谐。在消费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代社会,盲目消费本身就是一种人与自身无法和谐相处的表现。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焦躁心态导致非理性的投资和消费,非理性的投资和消费从长远看并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会导致泡沫经济甚至经济危机。合理的发展必然是健康、平稳和理性的发展,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让绿色、生态成为生活消费的新导向,让优质的生态产品成为附加价值的重要组成。绿色的发展理念及其所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能够让人的心态日益平和,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使人不断摆脱异化状态,进而成为自由、全面、丰富的人。

绿色发展理念既是一种社会发展理念,也是人的发展理念,它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体现了深刻的人文意蕴和人文关怀。绿色发展理念关切环境本身,更关注人本身,是对人与自然关系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关系的全面把握。对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解,不仅要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角度理解,更要从经济、生态、文化、社会以及人的发展的全局进行把握。通过绿色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开拓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进而建设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石洪斌)

B0-0

A

1007-9092(2017)06-0123-006

2017-02-08

王颖杰,女,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北京大学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社会发展理论。

猜你喜欢
自然界理念人类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自然界中的神奇香料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自然界的一秒钟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例说“自然界的水”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