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企业与追随企业的双元创新进化博弈分析

2017-12-04 07:52凡培培战徐磊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集群收益动态

张 敏 凡培培 战徐磊



领先企业与追随企业的双元创新进化博弈分析

张 敏1,2凡培培1战徐磊1

(1.温州大学商学院,浙江温州 325035) (2.温州人经济研究中心,浙江温州 325035)

双元创新是创新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学者们分别以情景领导观、时间组织观和结构组织观研究双元创新,鲜有研究从企业集群视角探究双元创新。从企业动态能力视角,根据不同企业的资源结构所具有的动态能力将企业分为领先企业集群和追随企业集群和;根据进化博弈模型探索不同产业集群对双元创新策略选择的博弈模型及结果。

双元创新;资源基础观;企业集群;进化博弈

一、引 言

双元创新是创新理论界的研究热点,是指同时进行探索式创新和开发式创新,以确保长期利润[1]。开发式创新是指与现有的技术、产品、服务和顾客接近的创新,而探索式创新指与现有的技术、产品、服务和顾客差距较大的创新[2-3]。双元创新的观点自1991年March提出之后,由于其在实现企业的短期绩效的同时又能实现企业的长期绩效,因而迅速成为学术界的热点。然而,双元创新的两种创新方式的实现需要不同的资源禀赋和资源结构,而这些资源之间往往是矛盾的。企业为了追求双元创新,要面临诸如投资利润和投资风险、企业间合作和竞争等类似的矛盾和冲突[3]。另外,企业若进行探索式创新就需要获取新的资源,若进行利用式创新则需开发当前已有的资源,由此就产生了资源冲突的问题[4]。学者分别从组织结构视角[4]、时间安排视角[5]和情景领导视角[6]探索解决双元创新理论悖论的路径,却忽略了企业是实现双元创新的主体,企业对双元创新的实现方式是企业进行博弈的结果。基于此本文提出如下问题:①在高成本低需求的背景下为什么企业会选择探索式创新?②探索式创新的成功对企业集群中的其他企业有什么影响?③企业选择探索式创新、开发式创新还是双元创新对后续企业在创新方式的选择上有何影响?以探究这三个问题为目的,本文从企业动态能力的视角出发,根据企业的资源结构将企业划分为领先企业集群和追随企业集群,进而以企业集群为决策主体采用进化博弈分析的方法探索企业在时间和策略选择上如何实现双元创新。

二、理论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动态能力视角划分企业集群

自Wernerfelt发表有关资源基础观的论文以来,企业资源观逐步变成了战略管理领域的重要理论[7]。Barney还提出了VIRO资源的概念,指出企业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易模仿性和组织性的特点[8]。学者们分别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技术、能力和资源禀赋等的差异来刻画企业的异质性,有些则从组织结构、产业背景、市场定位、企业文化等的差异来刻画企业的异质性[9-10]。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可知,每个企业都是具有异质资源的特殊组织结构实体,企业异质性资源越多,企业之间合作能够获取资源互补性就越高,合作者之间收获的企业绩效就越具有突破性。但是,在企业异质性的集群网络下企业所拥有的综合资源禀赋水平也具有异质性,进而在同一时间这些具有资源异质性禀赋水平的企业所选择的双元创新方式也不尽相同。

Teece、Zahra等在静态资源基础观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动态能力,它是企业整合、重构内外部资源以适应动态且快速变化的环境的能力[11]。自Teece提出动态能力以来,学术界就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但对动态能力的内涵和维度的划分并不明确,现有学者分别从企业整体战略管理[12]、过程和惯例[13]、组织学习[14]以及知识管理[15]的视角探讨动态能力内涵以及动态能力的维度划分。本文总结了现有学者的研究,将动态能力划分为两种类型,探究两种类型所适用对象,并划分不同的企业集群。

1.改变惯例转化资源的能力——第一种动态能力

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存在路径依赖性,Cohent和Llerena将这种路径依赖性称为组织惯例,路径依赖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能力,使企业不能对快速变化的环境做出及时的反应。为了突破这一路径依赖性,企业须具备打破惯例的能力进而适应动态环境[16]。综上可知,环境变化催生了动态能力的产生,而组织惯例却阻碍了动态能力发挥作用。由于路径依赖性阻碍了企业发挥动态能力作用,因此企业需要具备资源的转化能力[14]。这种类型的动态能力是在惯例上位和环境高速变化的基础上提出的,其核心概念是企业的活动体系和转变资源。本文称这种为了适应高速动态环境,以获利和成长为目标的企业为领先企业。

2.资源构筑能力——第二种动态能力

表1 三种企业集群的划分

吸收能力是企业学习吸收外部有用信息并将已获得的信息应用于商业活动的能力[16],取决于先备知识和努力程度;整合能力是企业拼凑整合已有资源,并将其拥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机会进而提升其竞争优势的能力[17],这两类能力是资源构筑能力的核心概念。对于资源基础薄弱且处于组织情景不同维度都较低的“新生”企业,资源构筑能力能够缓解资源饥渴问题,与此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本文称这种资源基础薄弱的“新生”企业群体为追随企业集群,对以上三个企业集群的划分如表1所示。

(二)双元创新

双元创新是指企业同时进行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以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以维持长期获利的目的[1]。企业若进行探索式创新就需要获取新的资源,若进行利用式创新则需开发当前已有的资源[3],所以资源冲突是双元失衡的主要原因[4]。针对双元创新的资源矛盾的问题,学者分别从组织结构角度[4]、时间安排角度[5]和情景领导角度[6]探究解决双元创新资源矛盾的路径。在研究方法上,对双元创新的研究多从实证的角度探索实现双元创新的路径,但是不同企业的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应对动态环境的动态能力亦有所不同,因而并非所有企业都能够同时实现双元创新,企业在双元创新方式的选择方面会综合考虑自身的资源禀赋、动态能力及所处的环境。

利用式创新是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率而进行的小幅度的创新,它主要是对已有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提炼。相反,探索式创新包含全新能力和知识的开发,其实现过程包含搜寻、开发、实验和风险承担,最终产生创新幅度很大的产品[3]。从成本角度而言,利用式侧重于企业短期绩效,其创新成本低廉;探索式创新侧重于企业长期绩效,其创新成本高昂;从市场需求角度而言,根据日本学者丸川知雄的观点,利用式创新一般情况下满足大众的需求,定位在低端市场,探索式创新一般情况下满足少数者的需求,定位在高端市场[18];从利润角度而言,前者以短期利润为导向,后者以长期突破为导向[19]。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企业对双元创新策略的选择是不同企业集群进化博弈的结果的假设。

三、进化博弈分析

(一)基本模型假设与构建

1.基本假设

假设一:集群内企业具有异质性且每个企业都会进行创新。本文以两个集群为动态博弈的决策主体,企业集群决策时,从策略集合S =(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选择创新策略。企业之间缺乏有约束力的协议或协调机制,各方在决策前都无法预知其它企业的决策[20],企业根据自身的原则选择创新策略。

假设二:不考虑集群企业的技术种类,用集群企业的技术含量表示技术能力的差异,且其大小不随博弈的发生而变化[21]。企业1、企业2分别代表领先企业集群和追随企业集群,且分别以π1、π2的概率选择利用式创新。

假设三:假设低端市场的产品是无差异的,价格都为p1;低端市场的市场容量不随生产者的多少而改变,设其市场容量为N;高端市场的产品是无差异的,其价格为p2;高端市场的市场容量不随生产者的多少而改变,设其市场容量为n。其中,p2> p1,N > n。

假设四:企业创新成功概率与企业内部资源禀赋以及所具备的能力有关,与其他企业选择的创新策略无关。设企业1利用式创新成功的概率为Q1,探索式创新成功的概率为Q2;企业2利用式创新成功的概率为q1,探索式创新成功的概率为q2。

2.基本模型的构建

设企业1进行利用式创新的成本为C11,探索式创新的成本为C12;企业2进行利用式创新的成本为C21,探索式创新的成本为C22。其中,C22> C21> C12> C11。

策略组合为S1=(企业1利用式创新,企业2利用式创新),企业1利用式创新成功时的收益为R11= p1N11-C11;利用式创新失败的损失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进行计量,则其损失`R11=-(1 + r0)C11,其中,r0为无风险资本市场的利率。设企业1利用式创新成功的概率为p11,企业1在低端市场占用的市场容量为N11,则企业1的期望收益为:

E (R11) = Q1(p1N11-C11)-(1-Q1)(1 + r0) C11= (p1N11+ r0C11)-(1 + r0)C11(2.1)

企业2的期望收益为:

ER21= q1[p1(N-N11) + r0C21]-(1 + r0)C21(2.2)

同理推出,策略组合为S2=(企业1利用式创新,企业2探索式创新)时,

企业1的期望收益为:

ER12= Q1(p1N + r0C11)-(1 + r0)C11(2.3)

企业2的期望收益为:

ER22= q2(p2n + r0C22)-(1 + r0)C22(2.4)

S3=(企业1探索式创新,企业2利用式创新)时,

企业1期望收益为:

Er11= Q2(p2n + r0C12)-(1 + r0)C12(2.5)

企业2期望收益为:

Er21= q1(p1N + r0C21)-(1+r0)C21(2.6)

S4=(企业1探索式创新,企业2探索式创新)时,

企业1的期望收益为:

Er12= Q2(p2n11+ r0C12)-(1 + r0)C12(2.7)

其中,n11企业1在高端市场中的市场容量。

企业2的期望收益为:

Er22= q2[p2(n-n11) + r0C22]-(1 + r0)C22(2.8)

企业1和企业2的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的期望收益,如表2所示。

表2 企业集群的创新策略支付矩阵

(二)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企业1选择利用式创新的概率为π1,企业2选择利用式创新的概率为π2,则,

企业1利用式创新收益为:

U11= π2Q1p1(N11-N)+ Q1(p1N + r0C11)-(1-r0)C11 (2.9)

探索式创新收益为:

U12= π2Q2p2(n-n11)+Q2(p2n11+ r0C12-(1+r0)C12(2.10)

期望收益为:

U1= π1U11+ (1-π1)U12(2.11)

企业2选择利用式创新收益为:

U21= q1(p1N + r0C21)-(1 + r0)C21-π1q1p1N (2.12)

探索式创新为:

U22= π1q2p2n11+ q2[p2(n-n11) + r0C22]-(1 + r0)C22(2.13)

期望收益为:

U2= π2U21+ (1-π2)U22(2.14)

(三)演化博弈分析

1.演化博弈模型分析

一种策略的适应度或支付比种群的平均适应度高,这种策略就会在种群中发展[22]。参与博弈的主体具有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收益较差的一方会根据博弈中不同策略的收益情况模仿收益好的策略,经过长期的模仿和改进,直到任何个体不再愿意单方面改变其策略,群体达到一种动态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下的策略称为演化稳定策略(ESS)。这和本文企业集群方式选择的特征相吻合,因此本文认为用演化博弈论分析集群企业创新策略选择是合理的。

根据公式2.1至公式2.6,分别构造两个动态博弈方程为:

F(π1)= d(π1)/ dt = π1(U11-U1)= π1(1-π1)(U11-U12) (2.15)

F(π2)= d(π2)/ dt = π2(U21-U21)=π2(1-π2)(U21-U22) (2.16)

令d(π1)/ dt = 0,d(π2)/dt=0;得到的解为

2.演化博弈均衡解分析

(1)当π13< 0或π13> 1,或π23< 0或π23> 1时,只有A(0,0),B(0,1),C(1,0),D(1,1)四个动态策略均衡

①当满足条件π13< 0时,即满足p1q1N-(1 + r0-q1r0) C21< p2q2(n-n11)-(1 + r0-q2r0) C22时,企业1选择探索式创新,企业2在高端市场上的收益大于在低端市场上的收益,D(1,1)为稳定策略均衡,A(0,0)是不稳定策略均衡,B(0,1)、C(1,0)是鞍点,其形成路径如图1。

此时,无论其他竞争者如何选择创新,集群企业都会自发地选择探索式创新。这种情形大多发生在探索式创新成本较低,任何企业都面临环境资源充足,且高端市场的满足中高层者的需求的行业。

②当π13> 1时,即p1q1(N-N11)-(1 + r0-q1r0) C21> p2q2n-(1 + r0-q2r0) C22时,企业1选择利用式创新,企业2在低端市场上的收益大于在高端市场上的收益,动态稳定均衡点为A(0,0),不稳定均衡点为D(1,1),企业1会采取探索式创新,企业2都会选择利用式创新。B(0,1)、C(1,0)为鞍点。其形成路径如图2。

此时,探索式创新创新的收益小于利用式创新的收益,因此不管集群中的其他决策者如何选择,企业集群都会自发地选择利用式创新。当出现这种情况时,企业集群都选择利用式创新,集群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路径依赖性,不能通过一些新的价值功能来吸引新的客户群开辟新市场,建立新的价值网络,因而难以实现破坏性创新[23-24]。

③当π23< 0时,即Q2p2n11-( 1 + r0-Q r0) C12< Q1p1N-(1 + r0-Q1r0) C11时,企业2会选择探索式创新,企业1在低端市场的收益大于在高端市场的收益,因而C(1,0)是稳定策略均衡,A(0,0)、D(1,1)是鞍点,B(0,1)是不稳定策略均衡,其形成路径如图3所示。

首先,从成本角度而言,利用式创新的成本小于探索式创新的成本;其次,无论是领先企业集群或是追随企业集群,其资源禀赋和所具有的动态能力都能够适应探索式创新的条件;最后,可能由于政府鼓励或支持探索式创新,企业在低端市场的收益大于高端市场的收益。

④当π23> 1时,即Q2p2-( 1 + r0-Q2r0) C21< Q1p1-(1 + r0-Q1r0) C11时,企业2选择利用式创新,企业1在低端市场的收益小于在高端市场的收益,则均衡点B(0,1)为稳定策略均衡,均衡点C(1,0)为不稳定策略均衡,均衡点A(0,0)和均衡点D(1,1)为鞍点,如图4。

产生这种策略选择路径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后发企业资源禀赋匮乏,在企业集群中处于低信任情景和低认知情景,对于冲突的协调和合作的调整能力薄弱,不能应对快速变化的环境,知识转移和技术开发成本相对较高[25],进而内部资源整合的动态能力薄弱。领先企业具备较丰富的资源禀赋,其内部积累了大量的技术、知识、资金等探索式创新的必备资源。

图1 博弈双方都选择探索式创新

图2 博弈双方都选择利用式创新

图3 企业1选择探索式 企业2选择利用式

图4 企业2选择探索式 企业1选择利用

(2)当0<π13、π23<1,时

其中,U11-U12= π2Q1p1(N11-N)-π2Q2p2(n-n11) + Q1(p1N + r0C11)-Q2(p2n11+ r0C12) + (1 + r0)(C12-C11),

U21-U22=π1q1p1(1-N11-N)-π1p2q2(n+n11-1) + q1(p1N + r0C21)-q2[p2(1-n11) + r0C22] +(1 + r0)(C22-C21)。

根据0 < π13、π23<1的既定条件,可以得到以下两种背景条件。

图5 情景1

图6 情景2

四、结论和意义

本文以企业资源观和动态能力理论为基础,将企业集群划分为领先企业集群和追随企业集群,以进化博弈的分析方法探究了领先企业与追随企业对双元创新方式的选择路径和选择情景,为解决双元创新理论资源悖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当追随企业在高端市场的收益大于在低端市场的收益时,领先企业集群和追随企业集群和都会自发地选择探索式创新;当追随集群企业在高端市场的收益小于底端市场的收益大于在高端市场的收益且新创集群企业会自发选择利用式创新时,企业都会自发地选择利用式创新,此时的背景条件会促进企业实现同时双元创新策略;当领先集群企业在高端市场的收益小于低端市场的收益,且追随企业集群会自发选择探索式创新时,领先集群企业会选择利用式创新,追随企业会选择探索式创新.

[1] 胡泓.企业二元创新模式成因与演化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4.

[2] 张峰,邱玮.探索式和开发式市场创新的作用机理及其平衡[J].管理科学,2013(1):1-13.

[3] 吴亮,赵兴庐,张建琦,等.资源组拼视角下双元创新与企业绩效的中介机制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6(5):75-84.

[4] March J 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organizational learning[J].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2(1):71-87.

[5] Tushman M L, O'Reilly C A III. Ambidextrous organizations: Managing evolutionary and revoluionary change[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8(4):8-30.

[6] Lavie D, Rosenkopf L. Balancing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in alliance formation[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6, 49(4):797-818.

[7] 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5(5):171-180.

[8]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17(1):99-120.

[9] Lin, H. Cross-sectoralliancesfor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ty partner heterogendly modertes environmentalstrategyoutcomes[J].Journalofbusinesethics, 2012, 110(2):219-229.

[10] Teece, D.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 An Introduction[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1994, 110(3):537-555.

[11] 焦豪,魏江,崔瑜.企业动态能力构建路径分析:基于创业导向和组织学习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8(4):91-106.

[12] Teece, D.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 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4):1319-1350.

[13] Zahra, S. 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 Capabilities: A Review, Model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2006, 43(4):917-955.

[14] Helfat, CE, Peteraf, M. A.The Dynamic Resource- based View: Capability Lifecycle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3, 24(10):997-1010.

[15] Cohren W.M,Levin D A. Absorptive Capacity:A New Perspective on Learning and Innovation[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0, 35(1):1128-1459.

[16] 朱伟民.组织惯例的内涵、特征及作用研究[J].商业研究,2011(3):41-49.

[17] 董小英,晏梦灵,余艳.企业创新中探索与利用活动的分离-集成机制——领先企业双元能力构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2):103-119.

[18] 丸川知雄.中国“世界工厂”论之虚实—三看中国的产业实力[J].经济展望,2003,21(2):1105-1010.

[19] 王晟.技术创新外部性与重复技术创新博弈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18(9):44-48.

[20] 陈影.基于演化博弈和多主体建模视角的集群企业多元创新策略行为研究[D].杭州: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4.

[21] 罗建原.企业合作创新博弈中复杂性与演化均衡稳定性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17(11):33-36.

[22] Govindarajan V, Kopalle P K. The usefulness of measuring disruptiveness of innovations ex post in making exante prediction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6, 23(23):12-18.

[23] 党兴华.不同信任情景下双元创新对网络惯例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3,4(4):25-34.

[24] 伍勇,梁巧转,魏泽龙.双元技术创新与市场导向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破坏性创新视角[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6):140-151.

[25] 党兴华,孙永磊,宋晶.不同信任情景下双元创新对网络惯例的影响[J].管理科学,2013(4):25-34.

(责任编辑:张新玲)

Dual Innovative Evolutionary Game Analysis Between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Following Enterprises

ZHANG Min1.2FAN PeiPei1ZHAN XuLei1

Dual innovation is a hot research topic in the field of innovation Studies. Most of studies published in the top journals explore dual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tuational leadership, time plan and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while few studies adopt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cluster. This paper, in the perspective of enterprise dynamic capabilities, classifies the enterprise into new enterprise clusters based on different resource structures, i.e., leading enterprise cluster and the following enterprise cluster. It then explores the models of different industrial clusters of dual innovation in the framework of evolutionary game model.

dual innovation; resource-based view; enterprise cluster; evolutionary game

F12

A

1009-8135(2017)06-0026-09

2017-07-12

张 敏(1975—),女,湖北黄冈人,温州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社会网络、创新管理的应用研究。凡培培(1991—),女,河南周口人,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创新管理的应用研究等。战徐磊(1993—),男,山东莱阳人,温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创新管理的应用研究等。

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资助项目“个体自我认知偏差与创新二元悖论:家长式领导的破解机理(71402124);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企业家网络能力构建与核心企业成长:基于浙商网络的结构调整策略研究”(2017C35078);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非研发创新行为如何推动突破式创新:提升机理与破解对策”(18NDJC123YB);温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温商小微园入园企业突破式创新实施路径研究”(17wsk062)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集群收益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螃蟹爬上“网” 收益落进兜
动态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怎么设定你的年化收益目标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