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质性劳动力就业匹配研究探析

2017-12-09 09:42张雪莲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34期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

张雪莲

摘 要:通过分析劳动力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来探究异质性劳动力就业不匹配的本质原因,为新旧产业有效衔接、异质性劳动力稳定就业提供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劳动力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34.034

1 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

学术价值:有利于丰富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理论和异质性劳动力理论研究,拓展就业模型,从劳动力个人特征方面和主观能动选择方面研究劳动力的异质性,考虑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和需求问题,丰富异质性劳动力在就业市场中的匹配理论。

应用价值:有利于充分认识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现状和异质性劳动力就业匹配现状,找准产业转型升级和劳动力就业匹配的关键性因素,为新旧产业的有效衔接和劳动力的稳定就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对策,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1)对我国区域产业升级现状的整体判断以及异质性劳动力的概念界定和演化趋势。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升级发展的历史阶段,借鉴用于产业集中度分析的赫芬达尔指数等指标,描述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产业结构升级的演变趋势及特征;借鉴他人观点,基于就业能力视角将人力资本类型划分为通用型人力资本、专用型人力资本和创新型人力资本,详细介绍异质性劳动力和就业分工的关系,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握异质性劳动力的演化趋势。

(2)在分析中国当前三大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现状基础上,讨论产业结构升级对异质性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路径,引出“用工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矛盾现象。

这一部分拟定性讨论产业结构升级对异质性劳动力就业的增加和减少效应,以及带来的劳动力在地区间和产业间的流动,并以此来归纳产业升级对劳动力市场的整体影响。

(3)区域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影响异质性劳动力就业供求的主要因素。

该部分拟从东、中、西部选择典型地区,选用典型用工企业调查数据,调研分析影响异质性劳动力供求的主要影响因素。

(4)把劳动力异质性特征引入搜索匹配理论,并利用用工企业和劳动力之间的博弈模型,探讨异质性劳动力就业不匹配的根本原因。

(5)中国区域产业升级背景下优化异质性劳动力就业匹配的政策建议和对策建议。拟从产业需求层面和劳动力市场供给层面提出产业升级下促进就业稳定的对策建议。

2.2 总体框架

本课题研究在新结构主义理论、人力资本异质性和技能溢价理论基础上,构建分析产业结构升级对异质性劳动力就业影响的理论框架,探讨产业结构升级的过程中,低端产业和高端产业对异质性劳动力需求的变动,探究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异质性劳动力就业不匹配的主要原因。具体包括:

(1)界定产业结构升级和异质性劳动力内涵。根据本课题的目标,基于产业价值链升级的视角描绘和刻画“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归纳和总结中国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整体演进状况及特征;从就业能力视角对异质性劳动力进行概念界定,介绍异质性劳动力和就业分工的关系,描述异质性劳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演进情况。

(2)探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异质性劳动力就业的影响。该部分拟根据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特点,探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对不同素质劳动力就业影响的路径,引出异质性劳动力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匹配,就业难和用工荒并存。

(3)用工双方就业供求影响因素分析。在东、中、西部地区选取典型企业,通过问卷调查,调研获取资料,实证研究不同类型企业对异质性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因素,以及影响异质性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地区因素、行业因素以及个体偏好因素。

(4)探讨异质性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性。着眼微观层面,在劳动力结构和经济产业结构同时变动的情况下,从劳动力人力资本存量的异质性特征和劳企双方讨价还价能力等角度入手分析劳动力市场和产业结构市场的非均衡关系。

(5)提出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从行业层面、就业层面提出确保异质性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对策建议。

2.3 重点难点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异质性劳动力与社会分工的关系;影响异质性劳动力有效供给的因素和影响异质性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异质性劳动力与就业岗位匹配的实证分析。

本课题的难点:利用面板数据对异质性劳动力供需差异的解读;实证研究的数据获得存在一定难度,国内数据只能通过统计年鉴以及课题组收集获得。

2.4 主要目标

主要目标: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异质性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通过分析劳动力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来探究异质性劳动力就业不匹配的本质原因,为新旧产业有效衔接、异质性劳动力稳定就业提供对策建议。

3 思路方法

3.1 本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在认真研读已有成果、详实占有一手资料基础上,以新结构理论、异质性人力资本理论等作为研究基础,对区域产业结构升级借鉴产业价值链升级进行内涵界定,刻画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演进和特征;从就业能力视角界定异质性劳动力,从空间和时间上描述异质性劳动力演进的趋势;导出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异质性劳动力就业不匹配的突出问题;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探讨异质性劳动力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就业匹配模型和博弈模型进一步探讨异质性劳动力就业不匹配的原因;提出确保异质性劳动力稳定就业的对策建议。

3.2 具体研究方法

拟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达到预设的研究目标。

(1)文献查询和理论研究。運用新地理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理论和方法,通过梳理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相关文献,提出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异质性劳动力就业的理论分析框架。

(2)定量方法。在探究异质性劳动力供需不匹配的实质性原因时,拟利用Fraction Logit模型或者VES生产函数模型、搜索匹配模型进行分析,并利用博弈模型探讨用工双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3)实地调研法。在探讨产业结构升级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时,从实地调查中把握劳动力的有效供给意愿及行为,把握不同层级产业对拥有不同人力资本劳动力的需求状况,掌握影响他们供求结构不一致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孙都光.现阶段我国技术政策的选择——浅析产业升级与就业扩张的关系[J]. 经济体制改革,2004,(1):154-156.

[2]吴振球,程婷,王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基于我国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70.

[3]陈自芳. 就业刚性与产业升级障碍及对策[J]. 社会科学,2002,(9):12-16.endprint

猜你喜欢
产业结构升级异质性
贸易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
现代社区异质性的变迁与启示
基于偏好异质性的市场契约设计及其治理
区域异质性: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增长
1949年前译本的民族性和异质性追考
从EGFR基因突变看肺癌异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