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文化缺失、归因与重构

2018-01-01 11:34钟凤宏许传洲刘云龙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大学政治思想

钟凤宏,许传洲,刘云龙

(大连医科大学 学生工作部,辽宁 大连 116044)

自媒体的概念常以谢因波曼和克里斯威的联合定义:“自媒体是一个普通人经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联,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1]。移动互联网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自媒体包含了微博、博客、QQ、微信、微信平台等一系列的社会交往和文化互通平台。而结合时代特征可以将自媒体的定义更为精准的表述为:“借助移动网络平台,运用第三方应用软件,将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信息进行辐射发散式的交互传播,由此产生的虚拟多元信息交流媒介群的传播载体”。在这样迅速扩张的自媒体时代背景下,符合传统的规则限制抑或文化约束的思想价值观无法在短时间内覆盖并引导时刻产生创新和变化着的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领域。

从社会学角度阐述,处在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各种文化之间会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与冲突,不同时代教育背景下的师生间也会存在文化代际冲突。而大学生尚未成熟的思想价值体系会受到时代文化的更多干扰。如果任其发展,不良和错误的思想观念和文化认知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会对大学生的内核人生观和核心价值观产生不可逆的负面干预和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会受到文化的内在牵引,而文化又渗透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个章节。如果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忽视了文化的内在影响价值和外在导向作用,就会留下刻板和僵化的烙印,无益于传授。既然文化的多元性发展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文化可以强化和改变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帮助人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那么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顺应大势,有勇有谋,进行合理有针对性的变化和改进,甚至从更高的层面予以分解组合。

高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场域,以其“海乃百川,百家齐放”的思想包容和文化深蕴承载着当今多变的社会思潮和多元时代精神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在自媒体时代,网络化和全球化的信息融合,让全社会所有具有时代符号或文化影响的事件,例如战争冲突、社会热点、科学前沿和思想沙龙等信息,在短时间内全天候的曝光在媒体和大众视域下,少有幸免。这让具有几千年文化传承和积淀的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失序。传统文化蕴藏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大学文化秉承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斑斓和多彩的朋友圈、虚拟社区里显得格格不入。自媒体这把“双刃剑”将自我约束力和自我控制力孱弱的大学生群体深深的划开一道“文化伤口”,而多元化信息时代的不良文化板块的渗透影响也将往“伤口”上撒盐,将大学文化缺口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如果没有意识和察觉自媒体时代文化冲击的力度和影响范围,那么对于构建科学完善的大学文化体系和培育合格健全的当代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是非可控和令人震惊的。所以找出在当今自媒体时代下,网络和媒介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冲击区域和影响范围尤为重要。从缺失元素的分析,到具体行为的归因,最后提出科学发展的重构,这对于提升大学的文化适应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起到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全面科学地阐述大学文化存在教育形式和表达方式,对于今后的高等教育的模式发展和道路选择或许能够产生些许的文化提示或启迪。

1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缺失的表现

1.1 思想浮躁

在自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走进了大学生的生活,对新兴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强的大学生,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这些大众化的电子产品将大学生在自媒体平台的角色定位更加多元化,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固化的传授模式难以博弈网络文化“水银泻地”般的广泛影响。学生过于借助网络追求新鲜事物,变得越发的盲从,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思想更是处于浮游状态,这样的思想浮躁现状不断侵蚀和动摇着十几年系统教育建立起来的基本思想知识体系,出现了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诸如“裸贷校园贷”、“恋爱割喉”、“泼老师热水”、“论文抄袭”等极端事件。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判断标准。但是,如今大学生思想浮躁的普遍现状已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标难以实现,致使学生在构建自己思想知识体系的初级阶段不能够继承原有的文化脉络和思想源泉,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偏离。

1.2 价值偏离

大学时期是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黄金期,青年学生思想价值框架搭建的最后一块梁体需要在象牙塔里完成。在自媒体时代的深度影响下,将原本一直沉浮于思想潮海中不良价值观念无形的放大和色彩强化,可以短时间在移动网络社交平台形成病毒式的扩散和传播。这就使得很多正确的价值观念受到影响,甚至出现偏离。我们所倡导的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就是在纠正和引导已经偏离的价值观念。在发展经济学中认为,如果社会人均年收入达到3000美元以上,就会进入一段社会动荡期,简而言之,就是每个人都觉得自己亏了,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让思想价值并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独善其身”固然很难。所以尽管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对等和不协调性,造成了现代生活中传统文化的气息越来越淡。原有的传统文化精髓没有体现出应有的社会价值,不少媒体和学者也有意或无意地将西方的文化批判和文化输出表述不畅,通过自媒体平台进一步将价值观念的输出偏离。这种所谓的“文化沙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文化价值的判断。曾有一项调查显示,近六成大学生不赞成开设“国学课”,而反观在某些高校里西方哲学史、西方美学鉴赏等选修课,学生却对其趋之如骛。造成上述类似现象的原因就是他们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里根本没有机会和课程能系统接触到具有传统价值和社会责任的文化教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文化的缺失是造成大学生对文化的价值认识扭曲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任何形式的教育,其教育的本质都应该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完善的情感以及正确的价值观,所以教育的文化缺失必然导致价值观偏离,进而影响甚至改变大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

1.3 精神失衡

犹如“狄更斯之叹”说道的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21世纪是现代大学教育成就显赫的时代,许多的科技发明和技术革新改变和提升了人类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但是21世纪又可能是一个文化教育失衡的时代,这种失衡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短期的现实教育窘境和长期的体系教育危机。现阶段,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以及工作的选择方面都表现出急功近利的倾向,目光短浅,过于看重眼前的利益,而且过于看重金钱在生活中的地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想肆意横行[2]。大学生过于看重物质的需要,不重视精神的食粮,缺少精神层面的文化享受和思想熏陶,沉溺于自媒体的社交和游戏世界,一批批的网游和手游,梦幻西游、魔兽世界、王者荣耀等游戏轮番在自媒体平台轰炸式宣传推广,将青少年的课余甚者课上时间占据蚕食,诸多的网游成瘾事件的发生让人触目惊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不单单是教授学生书本上的东西,固定的灌输思想价值观念,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形成优良的精神品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学生如果在时代精神引导下没有形成思想价值的文化闭环,就会更容易受到多元文化侵袭,进而引起精神失衡和价值偏离。思想尚未自成一体,何谈精神独立。现阶段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精神失衡的现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与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忽视文化层面的知识体系梳理有很大关系,无形的文化价值输出在数字信息化的自媒体时代,其存在的形式和内容及其容易受到形变和扭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授者和传播者稍有不慎就会将文化输出的精神失衡,甚至精神失范。

2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缺失的归因

2.1 文化存在失范

文化存在有其固有的方式,并且影响着人们的器物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而大学文化也因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地域民族传统,获取了独有的存在范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民族的大学文化形态不一,各有特色。欧洲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自中世纪开始,延续近千年的学术研究一直秉承研究独立性和自然科学实践法则。美国耶鲁大学素来强调大学生对于社会的责任感,倡导从人文精神出发服务社会,积淀成独立自由、知识至上的学术思想,这与民国初期的蔡元培担任校长的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如出一辙。我国的大学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在继承传统儒学和融贯西方文化哲学思想的博弈中延续。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文化却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大氛围里,我国的大学文化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民族特色和历史根基,没有更好地继承传统的国学思想,也没有系统地融贯西方文化哲学的精华,这就导致在大学文化整体性构建过程中缺乏系统科学的演化和发展,在融合和变通过程中也将文化体系带入了缺损甚至缺失的现状。

自媒体传播的多数为割裂的碎片式信息,短时间内高频率和快节奏地提供爆炸咨询,这些简短直接和流于表面的阐述,缺乏思考深度和系统思辨性,大学生长期接触这类没有营养的信息不利于其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提高[2]。尤其包含的一些媚俗的、低级的内容,会侵蚀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历史观,阻碍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互联网的普及和自媒体的兴起固然增加了社会工作的效率和群体交流的便捷,但是社交平台的虚拟性和自媒体传播的发散性,诱使道德滑坡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会持续受到大学文化的影响,而大学文化又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也会受到自身文化独有学科体系构建的限制,就会造成其文化存在的范式形变。大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对自身大学文化体系的创新和完善如果没有适应自媒体时代的革新步伐和创新思维,必然会犹如多米诺效应一样,产生了一系列的文化失序,甚至失范的问题。

2.2 文化表达不畅

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方式不仅仅局限于思想政治课堂,如果说英语教育、体育教育是专业化教育的范式,那么思想政治教育便是素质教育的基石。无论来自哪个学科类别、专业层次、学历水平的高校在校学生,都需要在大学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处在思想政治教育一线的教师主力军便是思想政治教师和高校辅导员。双方各自在课堂和日常管理以互补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我国古代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与教学问题的论著《学记》将思想教育精辟的概括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表达的是教育的目的有二,一是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二是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大学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处在青年德育和智育塑造和完善的关键期,思想政治教育所承载的文化表达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道德取向从内在的精神文化到外在的行为文化逐一延伸泛化。如果在文化表达过程中选择渠道和载体方式出现错误,造成文化价值的输出受阻,甚至扭曲,那么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在自媒体时代被放大和加深,产生长期的负面价值。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育方法如果一直延续原有的教条和机械的讲授方法,这就使得本来就很古板的课程变的更加枯燥、乏味,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厌烦和抵触。大学辅导员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可能也会无意识在采用一味的说教和批评,没有充分因材施教,没有个体差异化的选择教育方式。如果大学文化的其他文化板块不能够有力承载自媒体广泛迅速的传播方式,以及多视角网络思维输出路径的时候,加之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其教育方法的停滞而没有得到同步对应的发展,那么这种现象的存在就必然会造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表达不畅。利用自媒体网络的优势和多媒体教育的长处,利用先进的自媒体平台、网络载体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视野和价值观念,是解决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表达不畅的关键所在,这对于文化的传播和理解产生根源性的促进作用。

2.3 文化理解偏差

大学文化所展示的是高校精神层面的核心区域,无论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还是行为文化。其文化向度表达方式和理解思维模式存在诸多路径和渠道,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输过程中,表达逻辑和方式的不对等必然会产生理解偏差。从整体视角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理解偏差的缘由:第一种是没有基本的知识背景储备,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曲解甚至误解,且归入自己文化知识思想体系中,从思想根源出发就出现偏差。第二种是借助自媒体时代快捷的文化输出形式,在吸收和归纳文化元素过程中,割裂式地将文化板块演绎,在吸收渠道上出现偏差。第三种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播过程中,施教者和受教者的文化思维模式和理解表达水平的不一致,导致文化理解和教育反馈的非同步,在教育过程中出现偏差。

思想根源、吸收渠道和教育过程的文化理解偏差,增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和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难度系数。加之西方独特的行为文化、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日韩的潮流文化都借助自媒体对大学生思想价值和文化理解产生强烈冲击,“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境界对于正处在知识渴求和价值塑造的大学生群体着实属于“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层面。所以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文化传输和文化表达过程中时代桎梏必然存在,文化理解的偏差甚至偏离也就合乎情理的产生和发展。

3 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重构—文化自信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在《中国文化的重建》一书中曾提到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时代要求,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而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本民族文化价值深刻认知基础上形成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3]。高校是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重要阵地,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含有思想意识、行为、物质等方面,其中思想意识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个体意识、道德观念以及价值取向。在网络飞速发展的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大学思想意识的向度把握显得尤为重要。意识形态教育无论在国家层面、社会视角还是大学阶段都是长抓不懈的思想工作。

在多元文化的大背景下,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更加重视对教材的完善、课程的设计和教育渠道的拓展。借助自媒体的各种教育平台和宣传平台,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不断完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运行体系,实现教育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文化概念涵括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取向都时刻对大学生的学生和生活产生巨大和长远的影响。将文化渗透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到思想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因此,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心要放在 “人”上,要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每一个大学生个体纵向思想教育上,贯穿大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大力弘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育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真正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将自己的角色定位准确,实现时代精神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机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力争做到“以文化人,以人化文”的多元互通的文化存在方式。

基于时代性和社会性对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缺失和归因,进行深入的分析研判,最后从文化自信的层面形成文化重构的关键一环。任何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客观元素为基础,在结构和功能上实现量变和质变。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吸引力和话语权也就成了实现从文化自信出发进行构建的价值归旨。而自媒体的平台利用、传统文化的历史承载和大学文化的发展向度是完成文化重构的三个主要因素。

第一,利用自媒体的媒介优势,增加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以生动形象的方式给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文化表达方式。高校学生工作部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该充分利用网站及自媒体平台,尤其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系列化的宣传推广。自媒体并非单向信息交流的自我表达,而是交互即时的双向信息交流,实现了虚拟社交场景下角色平等参与,频繁的互动和及时的反馈。借助自媒体能够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文化传授的效率和容量,这对于文化缺失的再补和创新有重要的技术支持价值和思想导向作用。

第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承载,提升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文化色彩和国学知识比重。中国文化的博广和精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中,所以对大学教育的文化引导作用是不容忽视。对延续几千年传统文化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思辨态度,吸收符合时代特征和现实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将国学经典、儒家传统、制度礼节融会贯通,运用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授模式和内容中。最终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达到制度规范和行为引导的教育目的,填充大学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版图的缺失区域。

第三,把握大学文化的价值发展向度,挖掘大学在创新和引领社会发展的角色深度。大学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思想策源地,建设先进和优秀的大学文化,形成独有的校园文化特质,是大学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大学文化环境氛围和制度文化建设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和思想导向的影响是客观全面的。文化是制度的精神和灵魂,文化只有沉淀并形成为制度才能被确认并保持稳定[4]。大学独有的文化特质,从文化自觉的大学精神建立,到文化自信的大学思想表达,对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稳定性和文化系统化将产生质的促进,实现对思想教育体系结构和元素的逻辑性表达。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高度和谐、是一个民族高度自信的文化符号,从该视角分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维度会更加客观系统。自媒体时代对于传统教育模式和方法的影响和冲击是不容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忽视的现状,通过文化视域剖析尚存的缺失板块,对于全面真实地认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向度和路径有重要的参考作用。自媒体平台的科学利用、传统文化的历史承载和大学文化的价值发展向度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重构提供了不同层面影响方式的展示,促进其发展、革新和完善。真正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穿到高校文化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

3 结语

基于文化自信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重构,只有在充分理解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把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互通和递进的关系,并对中国文化有准确而充分的把握和认识,才能真正实现在自媒体时代,在全球多元文化交融与摄涵中完成自身的提升、蜕变和重构。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人的自我发展的源泉与决定因素是历史过程中不断发展着的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社会生活与社会活动的产物”[5]。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要在自媒体时代解析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存在的缺失,归纳产生的原因,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提出重构。因为文化是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作为社会个体的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摄取内涵丰富的时代文化元素和历史传承精华,而最终形成的社会个体文化价值思维方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表达基调又是社会化发展过程中技术革新、科技创新的精神产物。这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返璞归真,呼应了费孝通“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箴言。最终使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溯本,得到深度觉解,实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融合和通达。

[参考文献]

[1]倪愫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国际视野[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63.

[2]成长春.大学文化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路径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5):60-64.

[3]时德明.论大学文化责任的价值向度与现实旨归[J]教育研究,2014(02):76-81.

[4]陈传枝,自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0):118-130.

[5]杨建荣,方泽强.大学文化范式变革目标及实现[J].现代教育管理,2012,(3):45-49.

[6]钱佩忠,宣勇.论大学的文化自觉[J]. 教育发展研究2012(13):93 -97.

[7]刘向锋,杜莉.大学文化的使命:塑造信仰、培育精神和引领社会[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52-54.

[8]费孝通.中国文化的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67-69.

猜你喜欢
大学政治思想
“留白”是个大学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大学》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