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利用身边的“万能”素材

2018-01-03 11:43李斌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万能论据司马迁

李斌

关于议论文写作教学,绝大部分语文教师都会从论点、论述、论据这三要素入手来讲。那么如何理解它们三者的关系呢?我曾经给学生用这样一个小故事来解释。

高考前夕如果有一个全国知名语文专家,特别是参与过高考命题的王牌专家,他告诉你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诗与远方”,那么你一定会深信不疑地准备相关的资料;而如果是某个校外的培训机构告诉你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诗与远方”,那么你也许会将信将疑,然后他们会举出大量的数据分析以及本机构成功预测的事例,来使你最终相信并积极准备;而如果是你同桌的同学信誓旦旦地告诉你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是“诗与远方”,那么你一定认为他是胡扯,接着他要绞尽脑汁用尽所有的办法去说服你,你最终也许会相信。

这个小故事想告诉学生的道理是:如果你个人有足够的信度,只凭借论点就可以传达你的观点,其次是用大量真实可信的事例来说服对方,最后要运用合理的论证手法和辩论手段才能达到效果。论点是议论文的方向,论据是议论文的动力,而论述则是枢纽,起到连接论点与论据的作用。没有论点当然不能称之为议论文,而没有充足的论据也无法支撑起议论文的骨架,由此足见论据的巨大作用。

而论据的积累和运用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议论文水平提高的障碍,除了受限于社会经验不足、读书阅读较少较窄、平时运用较少等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平时积累少,从而陷入了“太多记不住,记住了用不上,用上了又用不好”的怪圈。想要打破这种现象,当然最常规的方法是从新鲜性、典型性和准确性入手,只要符合以上一个特征就可称之为好素材。

这些说得简单,可真正落到实处却不是那么容易,特别在考场限时和成绩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很多学生能想起来的还是那些嘴边的常用的素材,而积累的所谓的高大上的素材不是忘记了就是与主题对不上,有时甚至出现了为素材而选择立意导致跑题、偏题的情况。以至于学生都在追求所谓的“万能”素材,力图毕其功于一役,这当然是不现实的,但是通过一定的手法提高素材的使用效率还是可以的。

其实所谓的“万能”素材方案就是有效建立立意关键词与素材关系的方法。如果我们把立意比作箭靶,把素材比作箭矢的话,那就是说,如何更准确地把箭射到箭靶之上,除了练就好箭术之外,还有就是把箭靶变大和把箭矢变多,而我所讲的“万能”素材方案也就是基于这个道理的。

一、扩箭靶——深度解读立意关键词

学生们在写作议论文时感觉素材不够用,其实有时是在审题立意时把关键词理解得过窄所致,以至于难以找到与之匹配的素材。而通过多角度分析和解讀关键词,就可起到扩大素材使用面积的效果。

如“规则”这一关键词,很多学生会想到遵守规则、维护规则这一立意,而所谓的作文素材也只能从这一两个角度来寻找。但如果更深入地分析“规则”这一关键词,我们会发现,规则是指由大家共同制定和共同遵守的制度,它更像是一种社会契约,而同法规和规律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在素材的选用中,法律和规律的素材就可以用来做对比论证。而规则的对立面可以是道德或变通,它们之间是矛盾统一的关系,而这不仅为行文提供了反例,也为文章提供了辩证的素材,如人性化执法、规则与人情的较量等,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素材的使用范围。同时,规则因为与法律、规律不同,它是有好坏或者合理不合理之分的,它又可以与束缚画上等号,从而与自由产生辩证关系。而规则应由创建规则、执行规则和完善规则三部分组成,把规则放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中你又会有新的素材使用角度。如学生习作:

艄公的行为确实坚守了不超载的规则,但我们循着源头去看,这规则的制定者不也是他吗?而完善规则的责任人不也应是他吗?正如哥白尼坚守信念,他也勾画出太阳系的真实图景;费尔巴哈坚守哲学的本源,他也贡献了唯物主义的进步。规则的坚守只是过程而不应是结果。

通过对“规则”的深度解读,素材的着力点明显增多了。

二、增箭矢——挖掘素材的使用角度

其实现阶段关于素材使用的问题并不是素材少旧,而是素材使用片面化、概念化。如所谓使用最滥的司马迁、苏轼、李白等文化名人,其实都是被学生模板化使用了。如司马迁就是遭受宫刑仍旧坚持著书立说;苏轼也是三大标签:大文豪、豪放派、生性旷达;而李白也不过两大主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斗酒诗百篇”。这样的素材挖掘深度,就等于面前是一片森林,而我们只是进去捡几块最显眼的木头而已。

挖掘素材使用角度首先要把人物当成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是只要几个片段的神。以苏轼为例,他的人生是几起几落,有年轻的求学时光,有在京城任职的风光,有被迫外放的辛酸,有乌台诗案的惊心,有黄州被贬的旷达,也有惠州儋州的寄寓悲惨,更有常州离世的悲歌。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获得不同的素材切入点,也可以获得一例多用的效果。李白也是如此:蜀中求学的经历,第一次“仗剑”天涯的豪迈,入京三年的失意,第二次“访名山”的情怀,以及最后仙逝的传奇。与其多去积累记不住的高大上素材,不如回过头来深挖一下身边的常用素材。

不仅如此,对人物身份的不同定位也能带来意外的收获。还以苏轼为例,苏轼不仅是文学家,他还拥有思想家、禅学家、美食家等身份,而这些身份如果加上我们适当的联想,就可以创造出很多意想不到的素材。如在写“接力”这一立意时:

苏轼身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接过了“文起八代”旗手韩愈“文以载道”的大旗,用心写文,以身咏道,不仅如此,还在属于自己的跑道上留下了不一样的身影。

摆脱原有的固化视角,重新审视旧人物,也许就能挖掘出新素材、新亮点。司马迁的事例也是如此,本人曾在班级与学生打赌一次,可以用司马迁的事例来解读所有同学提出的立意。虽然此话确太满,但确实有些深度的立意如果真的被发掘,必然是极好的素材。

如在写“规则”这一立意时:

何为“规则”,以为约定俗成,以为延续不绝,而司马迁却不以为然,《史记》所开创的纪传体史书,是对原有国别体、编年体规则的突破,这一突破成就了史书走向普罗大众的第一步,这一突破开启了史书对人性价值的肯定,这一突破铸就了二十四史的辉煌开篇。

有谁能说这个素材的使用角度陈旧,只不过学生没有充分挖掘罢了。还有司马迁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肩负周公、孔子之后四百年修史的历史使命等,无疑大大扩大了素材使用的深度与广度。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真正的“万能”素材是不存在的,而所能掌握的“万能”素材的构筑方法,就是通过扩大关键词的辐射范围和增加已有常见素材的积累角度,从而实现素材的最大使用效率,从而以最少的积累获得最大的使用效益,这也许就是“万能”素材的真相。但也有意外的情况,如文章涉及的关键词与自己所掌握的素材貌似一点关联没有,或者接触到一个新名词,无法使用旧有的,特别是古代的名人事例时怎么办呢?这里也有两个特别的解决建议。

三、变形式——让素材主动迁就关键词

首先要明确一个基本的原则,要匹配关键词与素材,只能改良素材使它迁就于关键词,万万不可改变关键词来迎合积累的素材。在具体操作中我们可以采取形而上和形而下两种方法来解决关键词与素材不匹配的问题。

1.形而上

形而上就是尋找关键词与素材在上层概念中的交集从而建立关系的方法。如想用杜甫的事例来论证“共享”这一关键词,首先我们可以上推出共享分为物质上的共享和精神上的共享。而从精神的角度分析,文化、思想、情感等又是与其相关的,如果再加上独享这一概念的比较,就可以把杜甫独享生活艰辛得来的情感体验和悲悯情怀由我们共享这一素材使用方式用到行文中去。

2.形而下

形而下主要针对现阶段高考作文命题贴近生活、从具体事物出发的命题思路,通过合理的想象和对具体事物的描摹达到素材活用的效果。如201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的命题“车”,如何把它与古代名人的素材结合在一起呢?我们就要把联想与实物结合在一起,苏轼在被贬黄州的路上是否乘坐了驿车?庄子在奔赴大梁的路上是否乘坐了公车?陶渊明在菊园田间是否驾过牛车?这些都可建立与关键词“车”的联系,从而用以证明自己的观点。

再如以“手”为关键词的作文:

李易安的那双纤纤素手,写下的却是万丈豪情与对现实的控诉;诸葛孔明的那双苍老的手,写下的却是字字坚定的铁胆忠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总而言之,要想提高论据的信度,还是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和学生认真的积累,多读书多体悟,多积累多应用。我们不仅要勇于寻找新素材,还要能够多回头看看,善用手边的素材,如果能够把这两件事做好,相信在行文当中我们必能文思泉涌,写出精彩的议论文。

猜你喜欢
万能论据司马迁
恰当使用论据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万能衣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未来的万能草
万能收纳筒
论据选择“四要”
司马迁的军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