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阅读在高中古诗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8-01-03 11:43高明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虞美人李煜词作

高明

“如何有效地教学”和“如何有效地学习”,是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的一个棘手问题。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已成为解决学生语文素养问题的突破口。古诗文教学可以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来达到课堂教学的目标和教学意图呢?比较阅读教学可能是一个较好的选择。

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和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是古典诗词中描写愁绪的经典之作。在教学中,运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对两首词做比较学习,寻求差异,在异中求同,提高记忆和理解的效果。同时,让学生自觉地阅读、积累、理解和运用古诗文,以提高学生的鉴赏力和审美情趣。

一、开门见山,主题导入

在开始教学时,教师应该清楚地向学生明确比较的对象,直接进入教学主题。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和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声声慢》都是写愁的词,是诗歌中永远的歌者。李煜和李清照,这两位作者,一个是词中的明君,一个是文坛上的女杰。一个称为大众精神的开端。“词自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王国维)”。一个则被认为“词别是一家”的宗师。显然,这两位作者的身世以及所处的年代为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二、明确主旨,反复诵读

在明确教学目标后,学生在进行比较之前需要读两首词。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重复诵读是学习古典诗歌最好的方法之一。阅读后,选择一个可比较的点进行进一步阅读。这两首词合为一体,是写愁,愁的内涵、愁的意蕴、愁的情趣和风格各不相同。古诗词可通过几种阅读方式来初步感知,如自由阅读、默读、齐读、范读、聆听名师读。学生对诗歌的一般内容有了粗略的了解,准确把握了诗歌的节奏,可以清楚地看到《虞美人》和《声声慢》都是充满了深情的词作。当再次朗读时,就会读出字字血、声声泪。

三、重点比较,赏析探究

选择和确定比较的点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比较时可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类比的焦点是寻求相同的点,找到相同的点;对比是侧重于寻求差异,突出两者之间的差异。下面是情感表达、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的比较。

赵宋对南唐的征服使李煜失去了皇帝的王位,但他在词的创作领域却取得了杰出成就。从南唐君主到阶下囚的经历,他从醉生梦死的生活中清醒过来,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用自己的话语深情地倾诉:“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他沉入了一条悲伤的长河之中,无法自拔。他以诗的方式描绘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用恰当的比喻形象化了抽象的情感。在词作中,永恒的宇宙与短暂而多变的生命形成鲜明对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它具有高度的普遍性和典型性。这是一种无法与天地隔绝的巨大悲哀。它包含了所有人类的悲痛和哀伤。

对于李清照,在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在余生中度过了痛苦的岁月,遭受着国家的毁灭和丈夫的死亡,她告别了天真烂漫的美好时光。词作《声声慢》主要表达了她的个人不幸和低落情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我们可以看出家园毁灭的悲哀和家破人亡的无奈。在结构上,它突破了上下阙的局限性。所有的话都集中在心头,故意夸大忧郁。首句十四个重叠的词,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心情,她在寻找的是什么:昔日少女的情怀,和丈夫在一起的美好时光,还是现在的无奈与伤楚。在这冷清的自然环境中,作者的孤独、忧郁和动荡不安的心情跃然纸上。这点点滴滴汇聚而成的“愁”,让人惆怅不已,传达出种种无法言说的悲痛,激起读者的共鸣。整个词充满了泪水,感动,悲伤,充满艺术感染力。

四、应用扩展、知识转移

在教学中,教师利用课本比较阅读,引导学生参加课外活动。通过课外时间阅读李煜和李清照的其它诗作,进而阅读其它的优秀古典诗词,收集整理,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拓宽阅读水平,提高语言能力。

教师在文本比较中要注意:一是价值的比较,二是不漏痕迹的比较,要水到渠成,才可以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文本比较应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它似乎突破了教学的困难,深化了文章,扩大了学生的思维。事实上,这是文本的最高层次的比较。这是“有教无痕,润物无声”,这种比较需要教师和学生后天的功底和素养做保障。在教学中,合理运用比较阅读可以达到薄书读厚的效果,避免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阅读方法。

猜你喜欢
虞美人李煜词作
虞美人·蝶为媒
虞美人的烦恼
李煜
李煜作品
我们家的小“坑货”
虞美人 侦查(外二首)
《蒋捷·虞美人 听雨》
更 正
凭词寄意 柔情似水——近代词作名家韦瀚章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