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

2018-01-13 21:59顾琴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交际能力文化意识教材

【摘 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意识的培养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为例,探讨教师如何挖掘文化内涵,培养学生文化品鉴意识,关注中西文化比较和开发校本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提高学生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从而形成较好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教材;文化意识;交际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1-0030-03

【作者简介】顾琴,江苏省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江苏泰兴,225400)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泰州市名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英语学习过程是增进国际理解和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学习大量的英语语篇,在学习这些语篇的过程中,学生要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程晓堂,赵思奇,2016)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按单元话题进行编排,绝大多数阅读语篇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例如,模块三第二单元(简称M3U2,体例下同)English and its History介绍了英语语言从古代英语到中世纪英语再到现代英语的发展演变过程;M8U1 Appreciating Literature 有助于学生了解英国著名作家Charles Dickens以及他的作品,如《遠大前程》《雾都孤儿》等;M10U2 Population Movement in the USA讲述的是美国社会中的人口迁移现象及其原因;等等。这些语篇包含大量的文化信息,有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加深其对国内外文化的理解。

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关注的是教材语篇中的词汇用法和语法现象,而对语篇中丰富的文化内涵视若不见或一带而过。教师的这种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严重制约着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当前中学生文化意识淡薄、跨文化交际能力严重不足的现状。(赵钰莲,2015)

二、基于教材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实践

1.深度解读,挖掘文化内涵。

英语词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例如:姓氏的起源,如Taylor、Smith、Cooper、Carpenter等,与家族祖先所从事的职业有关;一些单词来自希腊神话,如music、museum、amuse、amusement等,与希腊神话中掌管艺术的缪斯女神(Muse)相关;一些词汇和谚语来自圣经故事,如see the handwriting on the wall(不祥之兆)、kill the fatted calf(热情款待)、the apple of somebodys eye(掌上明珠)等;还有一些词汇则与英国发展的历史相关,如reply、beef、button、pork等来自古代法语,这与英国曾经被诺曼人统治长达250年的历史相关;等等。教师在讲授这些词汇的过程中可以适当补充与之相关的背景知识,那么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就不是一个个枯燥乏味的单词,而是活生生的、承载了文化的意义结合体,学生对词汇的学习也就会变得兴致盎然,学习效果自然也会大大提升。

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不仅仅是交际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还是文化本身。从现实发展来看,随着社会的进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之间以及它们和文学艺术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会加快、增大。(庄志琳等,2013)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角度来解读教材文本,打造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课堂,从而让学生理解中西方文化现象,了解世界经济、政治和文化知识,形成跨文化意识,并内化为一种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以M9U2的阅读文本The Acropolis now为例,该文本从古希腊文明对世界发展的影响谈起,介绍了古希腊文明的象征——雅典卫城的“前世今生”。该文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引领学生认识古代文明的重要性,从而探究其保护的必要性和有效途径。

2.相机引领,培养品鉴意识。

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欣赏和体味地道优美的英语语言魅力,使学生从多个角度感受西方文明之美,这就包括对英语语言的欣赏。(钱剑英等,2015)因此,在教材文本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领学生通过各种阅读技能查找信息、理解大意,还要指导学生鉴赏语言修辞,品味、评鉴语言之美。(贵丽萍等,2013)例如,M8U1的Project部分介绍了英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彭斯和他的诗歌,并在文末附了他最脍炙人口的一首诗A Red Red Rose。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进行朗诵、解读和品鉴,充分领略英文诗歌文字之灵动、韵律之优美。罗伯特·彭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教师可以借此向学生推介更多的浪漫主义诗人,如济慈、华兹华斯等以及他们的作品,帮助学生了解浪漫主义诗歌的特征,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向往自由、渴求真善美的情怀。

除了对语言的品鉴,教师还可以引领学生对文本的行文手法、结构特征、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进行品鉴,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作者写作时的环境,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和观点立场。以M11U3 Project中的阅读文本My Father,My Hero为例,该文语言质朴简单,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品鉴活动,让学生深切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父亲的爱与崇拜,体悟简简单单的文字带来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例如,文中多次出现了让步或转折关系的句式——“We do not have a big car, and there are no old expensive vases or paintings in our house. Rather, what I value about my father is the care and love he shows for me and my family.” “My father might work hard, but he is always there for us.” “While my father is old now with gray hair and wrinkles, he still has a lot of dignity.” 教师可以引领学生赏析体现转折或让步关系的词汇 “rather”“but”“while”的使用,体会这些词折射出的作者发自内心的对父亲的强烈情感。通过品鉴,学生不仅可以展开对文本的深度阅读,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还能提高他们对作品的欣赏能力。endprint

3. 中西比较,增强文化自信。

《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有很多涉及中西方文化比较的文本或者能够激起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的文本。教师在这类文本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寻找中西方文化的衔接点,将文本内容巧妙地与本国、本土文化相关联。例如,进行M3U2 Language的两篇阅读文本English and its History 和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比较中、英文发展演变的过程让学生深切感知中国文字背后的悠久历史和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通过比较中、英文表形表意上的异同,感知其背后巨大的文化差异。同时,学生在比较中也认识到尽管在不同的国家使用,历经了不同的发展时期,但中、英文仍有着很多的相通之处,这对学生英语学习信心的树立、学习方法的调整、语言意识的增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必要创造适当的情境,让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的比较,这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克服母语的干扰,用英语的思维来学习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另一方面,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同时可以反观我们自己的文化,在联想与比较中感知和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既增强了文化自信,又实现了“用英语做事”的目的。以M6U1的阅读文本Stand up for your Health 为例,文中介绍了深受人们喜爱的单口喜剧(Stand-up)和著名的喜剧演员Billy Crystal。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我国的相声及著名的相声演员,教师可以让学生课后查阅有关相声的资料,进行两者的比较,从而在比较中加深对“相声”这一曲艺形式的了解。

4.合理延伸,开发校本资源。

新的课程资源观要求教师正确认识教材的作用,善于开发和整合课外的英语课程资源,对教材进行文化补足,使学生在秉承本国文化理念的基础上,更多认知、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品格、道德标准、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李静,2016)例如,在M1U1的阅读文本School Life in the UK中,作者以一个中国学生的身份介绍了英国的学校体制,并从不同的角度对中英两国的学校进行了比较,如班级规模、学习科目、评价方式、课外活动、师生关系等。为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丰富该话题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入更多介绍英美学校的资源,包括阅读素材、影像资料、网站链接等,使学生在了解国外教育体制的同时,了解其背后的文化,這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进行与教材文本相关的校本资源拓展。例如,M10U4的阅读文本Fight against Cybercrime介绍了网络犯罪的种类和危害以及应对措施。教师可以在教材文本的基础上补充更多关于网络犯罪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阅读中感知网络犯罪的危害、增强防范意识、提高对身边人和事的关注度,深化对教材文本内涵的理解——面对全球化的网络犯罪,国际的合作是最佳的解决途径。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弥补教材的某些不足,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从而达到“教授”文化的目的。该类校本资源的开发应遵循“两个基于”——基于教材话题、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服务于“一个目的”——对学生进行文化补足,最终形成围绕中心话题的有机整体。以《牛津高中英语》M8为例,该模块四个单元的话题多与文学和艺术相关——U1涉及英国文学,U2涉及戏剧和音乐,U3涉及艺术作品,U4涉及世界各地的电影节。教师可以在模块话题的基础上开发出系列资源,如英语文学作品赏析、爵士乐的起源与发展、达·芬奇作品欣赏、世界名画介绍、莎士比亚作品一览等。除了阅读类的资源,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欣赏一些经典影片,如《傲慢与偏见》《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通过这样的阅读和欣赏,学生的文化积淀就会益发深厚,对语言的学习也会变得游刃有余。

三、结束语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概念。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构成要素之一,“文化品格”不仅仅指了解一些文化现象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所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比较和归纳语篇反映的文化,形成自己的文化立场与态度、文化认同感和文化鉴别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文化品格”的内涵超越了以往所说的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程晓堂、赵思奇,2016)这就对英语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应得到充分关注,教师有一双“文化眼”是保证文化教学的关键。(武和平等,2015)从单词到语法到语篇,文化无处不在,教师要做有心人,随时发现中西方文化的衔接点,随处搜集有文化价值的教学资源,将对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渗透于日常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中。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 课程·教材·教法,2016(05).

[2]赵钰莲.文化意识培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5(02).

[3]庄志琳,沈萃萃,唐明霞,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材料处理:解读与使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钱剑英,徐钰,杨新辉,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信息加工:提取与整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5]贵丽萍,黄建英,周勇,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维活动: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6]李静.我国高中英语课程功能的定位研究[J]. 课程·教材·教法,2016(06).

[7]武和平,付安权,陈力,等.英语课程中的文化意识[J].英语学习,2015(12).endprint

猜你喜欢
交际能力文化意识教材
教材精读
理工科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标准发音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运用情景会话构建高效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
试评文化意识在高中英语人教版教科书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