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2018-01-13 22:03王秀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12期
关键词:回归道德与法治生活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的形成与发展是在学生生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教学中,教师应坚持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整体思路,打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价值链接,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素材的选取、教学形式的设计及教学评价的方式几个方面,探讨了《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回归;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1-0041-02

【作者简介】王秀,南京市育英第二外国语学校(南京,210044)教师,一级教师,南京江北新区学科带头人。

鲜活的教育成果离不开富有活力的教学设计,当然,活力的教学设计又离不开真实的生活背景。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在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素材的选取、教学形式的设计和教学评价的方式等诸多方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回归。

一、教学目标的确立应回归生活

教学目标要回归生活,目标的设计应从单一发展到多维化,不仅包括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还应在过程中体现深度、高度、广度等多维度。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知识目标方面,立足学生逐步拓展的生活中的困惑与难题,提炼不同阶段生活教育主题,关注学生在思想性和精神成长中的引领。如,七年级上册“认识自己”教学时,我们结合学情设定了教学目标:1.通过“照镜子”活动,学生能体会认识自己对于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能用较为理性的心态面对他人的评价;2.通过榜样传递,掌握悦纳自己和坦然接受自身不完美的智慧。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能力目标方面,注重学生辩证思维、多角度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具备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多重学科能力。如,七年级上册“网上交友新时空”教学时,我们设定了“通过‘思维大碰撞,学生能理性看待网络交往的利与弊,提高辨别能力,理性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媒介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方面,冲破了传统学习观的束缚,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止于书本、不止于教室、不止于学校。如,七年级上册“绽放生命之花”教学时,我们通过“懂得生命是独特的,理解要有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探索和创造自己生命价值的自觉性”和“学会正确对待人生中的贫乏与充盈,认识到生命拒绝冷漠,只要能为社会做贡献,便能让平凡的生命闪耀伟大的价值”等价值目标的达成,帮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学会做人做事,积极融入社会,争做新时代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素材的选取应回归生活

教材是“脚手架”,为教与学的关系提供基础的支持和开放的空间,教师应当挖掘教材、活用教材。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再加工以及充分开发生活素材等多种方式,让生活素材的使用空间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以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为例,开篇“家的意味”教学时,笔者以公益广告《家》导入新课,并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背景音乐,链接新闻《南京最美家庭·和美我们的家》组织讨论……合理攫取了多种源于生活的素材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真切体会家人之间的温暖和关爱,感受家是心灵的港湾。在本课结尾“让家更美好”教学时,笔者指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素材,书写下身边的“家文化”,以此提高学生与家庭成员共建共享家庭美德的能力,再一次将家的文化理念传承回归到生活实际中去。

三、教学形式的设计应回归生活

教学要回归生活还要提倡开放式教学,提倡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课堂上实现师生互动、全员参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带着对生活现实的体验与教材知识的结合点,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同时,学生在课中所学的道德知识又必须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

在《道德与法治》主题探究中,笔者设计了一系列实践活动。如: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少年有梦”中,我们开展了“少年中国梦青春勇担当”主题教育活动,师生一起了解了习主席从自身的少年梦发展为中国梦的历程,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书写下自己的人生梦想,并邀请老师、家长和同伴提出实现梦想的可行性建议。帮助学生在认知上全面了解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情感上充满实现中国梦的自信、行为上增强践行中国梦的自觉性,为学生播种梦想、点燃梦想,为实现“中国梦”增添青春能量。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丰富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以一定的知识为依托,以此认识和反思生活。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应回归生活

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对学生的评价,我们改变了过去的教师“一言堂”,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参评、教师总评等相结合,使评价更全面、更公正。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环节包括了课前准备、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等完整的教学过程,既考核学生的学习能力亦注重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有效落实了“脑动、眼动、手口动,动中有静”的学习评价要求。同時,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定期开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半月谈”课堂教学活动,该评价标准包含新闻的选取价值、幻灯的制作质量、现场播报的效果、小组成员的参与度等多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中明理”的生活意识和学科能力,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和真实情境来表现他们的学习成效,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又能揭示其态度、责任心、合作精神等。

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坚持生活逻辑与知识逻辑相统一的整体思路,打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价值链接,将生活经验的教学线索暗含于每一课,使初中《道德与法治》真正成为真实有效的、学生喜欢的德育课程和生活课程!endprint

猜你喜欢
回归道德与法治生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漫生活?阅快乐
生活感悟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