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述评

2018-01-16 06:01彭亚萍白祥
天津农业科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旅游农业研究

彭亚萍,白祥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2)

近年来,随着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方式的改变,作为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潜力。然而,有学者研究表明,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虽发展迅速,但仍存在生态保护不足、乡土气息破坏以及缺乏发展统筹等各种问题[1-3],直接影响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以提出,并从国外引入,在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也逐步开展。乡村旅游最早起源于欧洲,而中国的乡村旅游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对乡村旅游研究起步较晚。由于我国关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总体概况研究的文献较少,因此本文分别针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对其研究概念、研究内容、研究领域等方面归纳总结,这将有助于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且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1 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对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状研究主要集中于总结全国总体发展现状和地区性的发展现状。刘秀珍[1]认为虽然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快速发展,但是旅游资源整合欠佳、生态环境重视不足以及体验性产品缺乏等各种问题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黄燕玲[4]认为西南民族地区由于地理、历史、社会等原因,经济水平发展落后,相对也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刘军等[5]认为湖南创意休闲农业资源丰富,要想将其转化为产业资本,必须形成独具湖南地方特色的创意休闲农业资源群体,才能达到湖南省创意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1 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研究

可持续发展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L.R.Brown第一次详细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Agenda 21st)》,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开始在全球进行推广。王瑞红[6]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并得到整体发展,坚持公平、和谐、可持续及高效等基本原则,强调代际之间的公平性、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内容。我国农业生产的资源比较短缺,城郊与乡村地区的经济、自然生态环境及社会风俗文化比较脆弱,往往容易受外界的影响,休闲农业在开发的同时,需要将提高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中心,不断强化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核心竞争力,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而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张莹等[7]指出,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的核心目标是在为游客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的同时,能够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并在发展的过程中促进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增强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未来发展能力。

目前国内学界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研究较少,大多是对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路径等进行研究。而且大都注重理论上的浅层分析,并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对于实践指导意义并不大。

1.2 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郭旭文[8]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对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刘军等[5]从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等方面入手,采用层次分析法全面评价湖南省创意休闲农业的可持续能力,并提出创意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黄宇[9]以西安休闲农业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对西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制订出相应的措施。

1.3 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沈默[10]认为要实现南京江心洲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学习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以合作社经营为主的经营模式是提高其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何平均等[11]指出要实现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重点是基于顾客需求和农民收益的休闲农业产品、服务、功能、休闲娱乐方式的创新,加强休闲农业创新,发挥乘数效应,最大限度满足顾客需求。黄燕玲[4]在分析西南民族地区面临的问题和休闲农业资源禀赋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四维目标模式。

2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1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研究

赵承华[12]提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生态环境的可持续、社会和文化的可持续、经济的可持续等方面。张岩[13]指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包括两个层面含义:一是乡村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是乡村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王迎新[14]指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指乡村旅游活动满足当代农民生活和利益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对旅游资源的需求能力,要通过可持续可再利用的方式将乡村旅游活动发展下去。罗冬娥[15]认为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但要满足于当代人的旅游需求,而且不能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旅游需求的能力;既要促进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又要有利于自然生存环境质量的不断提高。

通过以上学者们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以看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目标: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乡村旅游环境的同时,通过旅游业的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并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保持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目前国内对乡村旅游的概念界定还不统一,但是从本质上来说,他们的认同点在于:认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旅游者、当地居民以及代际之间的共同利益。

2.2 不同视角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方式研究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虽然已经是各方达成的共识,在实践中却面临重重困难,主要表现在社区居民参与利益分配、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退化问题等。为此张林等[16]从产权理论的角度分析“公共地悲剧现象”、外部效应和失地农民补偿问题,并认为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就要把乡村旅游产权关系调整到正确方向,即必须发挥产权的三种功能:第一,约束产权主体行为的功能;第二,外部成本内部化;第三,收入分配功能。侯兵等[17]基于农民参与的视角对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环境、利益主体、开发形式以及对农民参与的现实意义进行深入的剖析,并提出要形成农民参与旅游开发的保障机制。左晓斯[18]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社区及居民缺乏话语权、社区及居民不平等的社会权力关系、游客与社区居民的教育培训问题等。并指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出路是从制度再造与新制度构建、经济重构即社区拥有与控制、社区协商和参与:自治、共管和外部协助三方面实现的。罗冬娥[15]从法治建设的角度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的有效途径。兰宗宝等[19]以生态文明理念为视角探讨分析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生态文明问题。白祥等[20]从游客需求视角对乌鲁木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以期为该地区乡村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2.3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

任世国[21]认为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主要有: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和调控机制;加大产品梯级,分层开发等。龚娜[22]提出了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深入挖掘民族地区旅游村寨的文化内涵;认真做好民族地区旅游村寨规划;推行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品质认证制度。张建宏[23]提出了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建设和整改乡村旅游商品市场;加强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等。严宽荣等[24]阐述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约束要素,提出了突破乡村旅游资源和环境约束的三种路径。政府层面的突破:利用自身的干预优势,如加入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中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市场层面的突破:加强乡村旅游目标市场的分析和定位等;自身层面的突破:为当地居民设立相关可供经营的旅游项目等。莫艳恺[25]提出了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行循环经济的主要路径:构筑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运用循环经济理论对乡村旅游进行全过程管理;建立循环经济乡村旅游示范区等。

2.4 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研究

对于区域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现状的研究,学者们主要归纳总结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模式、产品类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例如有学者[26-28]分别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桂林、四川长宁县和溱潼等地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张定方[29]观察到江西乡村旅游的特色发展类型主要包括综合型的乡村旅游模式、民俗风情旅游模式、田园生态旅游模式等。有少数学者的研究点在于发现本地区乡村旅游区别于其他城市的显著特点,探索所研究地区的发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便因地制宜地指导发展。盘晓愚[30]研究发现郎德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与当地苗族社区建立在血缘基础之上的社会组织结构的耦合,是一种基于村集体组织、全民参与、“工分制”分配的经济组织模式,这明显区别于与郎德具有相似社会和旅游资源条件的民族村寨。

2.5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制约因素研究

通过总结与分析部分学者[3,21,23,29]的相关研究发现,国内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主要集中在经济方面主要是缺乏科学合理规划、经营管理不规范、品牌意识薄弱等;社会方面主要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社区参与度低等;环境方面主要是资源利用率低、开发不合理导致的生态和人文破坏等。

3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促进产业融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已成为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徐珊珊等[31]以江西省南昌市为例,探讨了我国都市郊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并认为我国都市郊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仍需大量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张玲玲等[32]从法律保障的角度分析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看出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但是目前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均停留在对案例的浅层分析上,而且大多是针对旅游目的地来进行的研究分析,较少从游客角度、旅游供应链角度、社区居民角度对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

4 研究述评及展望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从研究内容上看,学者们大都是通过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还有部分学者从生态学角度、社会学以及社区居民感知角度进行研究分析。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仍停留在理论等浅层分析上,与其相关的长期性社会问题及理论、定量与个案相结合的深入研究较少。从研究区域上看,关于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大多学者都选择西南、华东等地区,一方面是为了提高该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是使其在原有的基础上能更好地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但总体上而言,针对西北干旱地区甚至是绿洲农业与乡村旅游上的研究较为匮乏,应引起学界的重视。

通过对近十年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笔者认为要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深入研究可以考虑以下三点:第一,完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体及相关利益群体的行为、态度和感知等方面的探讨,如对旅游供应链中的主体及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探讨等;第二,增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方面研究,包括概念、发展模式、发展布局等研究,乡村旅游与资源环境保护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何实现真正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考验;第三,增加在西北干旱地区及绿洲农业与乡村旅游方面的案例研究,结合西北干旱区绿洲农业的自然背景和人文特色发展绿洲农业旅游,也是推动西北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及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为以后对西北干旱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1]刘秀珍.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休闲农业旅游问题与对策分析——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10):101-105.

[2]赵宏,魏海安.河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筹划[J].中国商贸,2010(23):144-145.

[3]周丹敏.江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J].求实,2014(6):59-61.

[4]黄燕玲.西南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1171-1173.

[5]刘军,盛姣.湖南省创意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发展对策研究 [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23(S2):212-215.

[6]王瑞红.西安市长安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7]张莹,史书强,孙贝烈,等.基于社区居民感知的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辽宁省丹东市五龙背镇为例[J].农业经济,2012(5):18-19.

[8]郭旭文.新常态下河南省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37(9):34-39.

[9]黄宇.西安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与分析[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36(6):158-163.

[10]沈默.我国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南京江心洲为例[J].生态经济,2012(11):148-150.

[11]何平均,袁雄.城郊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基于长沙市真人桥村的SWOT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0(8):37-39.

[12]赵承华.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8(4):18-19.

[13]张岩.辽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思考[J].农业经济,2008(8):23-26.

[14]王迎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策略[J].中国商贸,2011(33):167-168.

[15]罗冬娥.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制建设[J].改革与战略,2009,25(4):108-111.

[16]张林,王超恩.基于产权理论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商业研究,2011(4):192-196.

[17]侯兵,陈肖静.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分析——基于农民参与的视角[J].农村经济,2008(6):46-48.

[18]左晓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新出路——社会学的分析思路及解决方案[J].广东社会科学,2010(5):165-170.

[19]兰宗宝,韦莉萍,陆宇明.生态文明理念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1):223-225.

[20]白祥,黄如梦.需求视角下乌鲁木齐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6):81-85.

[21]任世国.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业经济,2015(9):56-58.

[22]龚娜.贵州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0,31(2):96-100.

[23]张建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2(4):34-35.

[24]严宽荣,李晓丹,李渊.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约束要素及突破路径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4):189-191.

[25]莫艳恺.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J].农业经济,2010(1):28-30.

[26]粟维斌,奉钦亮.桂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3,40(22):222-228.

[27]何格,胡艳梅.景区县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四川长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33(6):85-90.

[28]曹雪,武玉艳.溱潼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9(2):77-78.

[29]张定方.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江西省的案例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8(5):248-251.

[30]盘晓愚.经济组织模式与社会组织结构的耦合——贵州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9(4):98-101.

[31]徐珊珊,刘娇月,高岩.都市农业视域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以南昌市为例[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33(1):19-24.

[32]张玲玲,李孟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法律保障探析[J].农业经济,2016(7):28-29.

猜你喜欢
旅游农业研究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