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创新策略

2018-01-24 22:15许薇
视听界 2018年1期
关键词:众筹受众信息

许薇

在传统媒体语境中,受众仅以一个信息接收者的姿态出现,被动地接受媒体预设的内容,而在当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受众越来越多地参与到信息传播中来,甚至时常扮演信息发出者的角色,从而影响信息传播的再构建。

在技术愈加先进的自媒体时代,每一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发声端”,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环节。如何调动受众的积极性,提高受众的参与感,使得信息传播更加高效多样,成了媒体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其过程可以划分为信息采集、信息传递和信息反馈。笔者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提出提高受众参与度的策略。

一、受众参与信息采集

(一)设置话题

信息采集的源头是选题。受众作为原始材料的提供者,可能有意或无意地提供了信息源头。在无意的状态下,受众可能以微博、论坛、贴吧等网络平台作为途径,将个人情感、态度、观点诉诸大众。其中,一些具有轰动效应的信息迅速扩散,这时,需要媒体编辑具备信息搜索、筛选以及甄别能力,从不断衍化的信息中找出源头,提炼话题,延伸热点,从而获得新闻的主动权。

上述情况可遇而不可求,并且往往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还有一种设置话题的方式,就是编辑或记者首先抛出话题吸引受众参与,也就是策划专题新闻。这样的话题必须具备敏感性,贴近受众需求。不同于以往“沉默的大多数”的状态,如今的受众更追求话语权。所谓“话语即权利”,再加上互联网匿名的属性,受众对于话题讨论的需求越来越大,积极性也越来越高。因此,一个能激发受众共鸣的策划选题是提高受众参与度的先决条件。

(二)征集“通讯员”

一家媒体,如果能发动号召一批分散在各地的、具有不同职业背景的公民作为自己的“线人”“通讯员”,就可以在一些非常态事件、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占有相当大的优势。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很多突发性事件中,记者往往不能第一时间赶到现场,从而有可能错过宝贵的现场信息。如果媒体能够有效地组织建构起自己的“临时记者团”,就可以大大弥补信息缺失,信息间的相互补充和印证也可以很好地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其实,我们熟知的“通讯员”正是这个概念,但这里要强调的是,媒体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起到的能动性作用,通过一套奖励机制,让原本“无目的”的信息发出,变换为“有目的”的信息采集。

另外一种情况是对常规的、大规模事件的报道,媒体可以通过征集“通讯员”的方式满足信息需求。《赫芬顿邮报》发起的“Off The Bus”(走下巴士)的公民项目,2007年美国总统大选前期,该网站招募大量的公民记者共同参与总统大选的新闻报道。网站预先设计好需要采访的问题、需要收集的信息等等,并把这些要求设计成表格发给志愿者。分布在全美各个竞选点的志愿者根据观察和采访完成相应的编辑,连同原始材料一并发送给网站,网站再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和编辑,从而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新闻报道。这种由普通公民参与的报道新闻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赫芬顿邮报》也一跃成为2008年大选期间阅读量最高的独立政治新闻网站。

这种方式的报道适用于地域分布广泛、时间跨度长的事件。由于受众参与人数众多,更容易产生联动效应,激发起受众对公共事件的关注和热情,挖掘出多样视角。这样的新闻才是鲜活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能产生重大影响的新闻。

(三)发动众筹新闻

众筹新闻的概念是:媒体或者自媒体人发动一项新闻报道计划,面向公众筹集资金以开展活动,提供资金支持的一方可以及时获得事件最新进展作为回报。美国著名的众筹网站kickstarter在2014年下半年将新闻设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半年内共发起了新闻众筹项目463个,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参与这些项目的出资者达78315人。

在网络化时代,众筹这种新型的新闻生产样式可以充分调动受众的参与感。这是一个受众逆向选择新闻生产的过程,它模糊了记者和受众这两者之间的明确界限,使两者呈现相依相存的粘性关系。

从经济角度来看,众筹摆脱了传统新闻中依靠政府、广告投放等手段获取资金来源,这也就避免了新闻在报道中受限于人的倾向性问题,利益关系相对简化,众筹的新闻是受众关注的话题,更容易展开深度报道。

从出资人角度来看,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传统意义上“把关人”的角色。出资者出资支持项目并不是出于利益的考虑,而是出于一种价值的认同。出资人对项目进行筛选,并决定了新闻的最终走向和命运。出资人可以参与到选题的策划、采访等流程,了解自己关心的部分,实现“想你所想”。

二、受众进行信息传递

(一)刺激受众评论、转发

在对微博、微信受众参与的研究中,有“长尾效应”一说。一级阶段接触到的受众人数是相对较少的,参与人数最多的阶段是第四、五级的转发群体。当然,若是有影响力的名人发送一条信息,一级受众人数定然惊人,第四、五级的受众人数也会相应增长。因此,欲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必须激发受众主动评论或者转发的行为,而行为的产生必须以心灵的共鸣为基础。

著名学者施拉姆提出过“共同经验范围”的概念,他认为,只有当信息接收者和传送者具有共同的经验,信息的有效传播才能实现。对应到新闻生产领域,便是要有与受众相似经验的选题,其来源之一就是“集体记忆”。它具备与受众沟通的前提,让受众产生心理上的“置入感”。把握集体记忆的重要性,对于最大化调动受众参与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立新闻聚合网

新闻聚合网是指由用户决定新闻内容并且根据兴趣决定排序的网站。代表网站有美国的digg、reddit等。

首先,用户搜集整理各个新闻网站、社交媒体上的新闻,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选择发布到聚合网中。之后,被选择的新闻接受大众的审核和再编辑。哪个该上、哪个该删,决定权在民众手中。这就打破了传统编辑中单一价值取向的束缚,形成个人把关和协同把关的双重模式。

其次,新闻的排序由用户投票多少决定,这也打破传统按照类别或地域的分类方式。这为观察和分析社会心理、社会风向的变化提供了参考。

此外,用户还可以建立信息分区,根据爱好集合起一个小群体,在这个小圈子里交流。小众化的方式就算不能构成社会主流,也不至于被淹没无声。这一点,充分考虑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用户在这些过程中体验着多重角色——发布者、分享者、交流者、决定者。新闻阅读也变成了一个互动的、集体的、传播的活动。

三、受众提出信息反馈

(一)建立预设反馈集纳机制

媒介融合时代,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受众对媒介的使用习惯也发生了改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猎奇的心理,更注重信息本质的回归。在传统媒体时代,人们把对于媒介的选择放在第一位,而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人们对信息的需求上升到了一个新层次。信息的实用性成为受众考量和接纳信息的重要标准。

诚然,受众的需求是碎片化的。不同社会地位、不同经济水平、不同职业背景的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但是,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是尊重传播规律的必然选择。

因此,不同需求的受众之间应该有明确的划分,分化越细,就越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而这必须以了解受众需求为前提。建立起一套有效的意见采纳机制,让受众有一个表达需求的途径和平台,编者再根据受众需求制定相应的内容,从而实现友好、良性的互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不少网站设置两会专题,让网民投票最关心的两会话题等等。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通过网络渠道收集民意,这种反馈机制对于民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二)建立事后反馈奖励机制

信息传播的终端,远远不止于信息的接收。要想提高信息传播水平,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应该从受众的角度得到获取信息之后的反馈。比如,让受众针对新闻内容、形式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辅以奖励机制来提高受众的参与积极性。

媒介融合时代,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是必然趋势。受众深刻改变了新闻的表达与传播形态,丰富了新闻策划与生产。认识传播规律,把握受众心理,最大程度调动受众参与的积极性,才能减少新闻传播的边际效应,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资料:

[1]辜晓进.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优势强强嫁接——《赫芬顿邮报》的成功之道[J].新闻实践,2013(5).

[2]张建中.众筹新闻:网络时代美国新闻业的创新及启示[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

[3]徐钱立.社交新闻聚合——Web2.0时代的新闻网站理念[J].新闻实践,2013(12).

猜你喜欢
众筹受众信息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众筹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订阅信息
中国式众筹升级记
定增相当于股权众筹
试水“众筹+新三板”
展会信息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