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铸就品质 “适合”成就人生*

2018-01-29 10:56/刘
江苏教育 2018年68期
关键词:选择职业改革

/刘 辉

纵观近代以来林林总总的教育改革,江苏和浙江一直走在前列。当下,两省又分别围绕“适合的教育”“选择性教育”理念开展研究和实践。这既是对江浙教育改革优良传统的继承,又是追求教育理想的一种不约而同的行动对话。

一、改革要走出对职业教育的误解

尊重学生天性并助推其成长是教育的最高理想。教育的第一要务是育人,社会功能是其外延功能。职业教育是一种可以“生利”的教育,但职业教育实践不能直接指向生利。职业教育确实能够为生产一线提供劳动力支撑,但“提供劳动力储备”的要求往往会把职业教育定位成“低层次”的教育,事实上,这是对职业教育的曲解。

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的区分,是工业革命以来教育被简单分类的结果。工业革命推动了科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科学与技术却因为某种原因“二元对立”:“聪明人”学习知识,“笨拙者”学习技术。长此以往,职业学校便背上了“差生聚集地”的恶名。

矫正对职业教育功能的误读,是当下职业教育改革的立足点。江浙分别推行“适合”和“选择”的教育理念,目的就在于疏通这一堵点。

二、改革要正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教育的理想是“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即让每个人获得合适的教育,成就理想的人生。教育改革与实践应该始终向这一教育理想靠近,而非远离。教育决策应该始终以纠偏为第一要务,而非助长不良倾向。教育理论应该为教育实践划清一个边界,而非将社会万象均与教育混为一谈。“因材施教、个性发展”是理想,也是难点,但这恰恰也是教育的魅力所在。

职业教育一直在披荆斩棘中负重前进。改革开放以来,从20世纪80年代大力发展中等专业教育、优生读中专到90年代中后期高校扩招引发“普高热”,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战略定位的转变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职业教育一直承担着历史赋予的责任,不懈前行。

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的若干显性矛盾已经逐步得到解决,一系列改革举措有效改变了社会各界对职业教育的认知。通过比对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规格与学术型人才规格的差异,区分技术习得、运用和知识积累、传承,工作过程、岗位分析、产品导向、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概念(或理念)被提出并得以推广实践,职业教育正逐渐摆脱普通教育的路径依赖,成为一种有着独特话语体系的教育类型。

三、改革要紧抓职业教育的要务

(一)育人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

不让那些曾经被学科教育、应试教育遗弃的学生再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对未来失去信心,是职业学校学生发展的核心问题。把教育简化为知识、技能传递的途径,把教师所讲所教当作学生学习、模仿的唯一标的,把简单、重复训练当作最常用的教学方式,这是把教育简单化处理的最便捷路径。高强度、高难度、高速度的“三高病”就成为职业教育的症结,也使职业学校学生望而却步。

不忘教育初心,中职教育工作者尤应如此。江苏和浙江的改革,可以说围绕教育初心在“适应、选择”上迈出了一大步。

(二)“适合与选择”应该成为指导理念

“适者生存”是自然界的生物生存法则。达尔文说:“自然界留存下来的,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身体最强壮的,而是能够适应变化的物种。”教育的各个要素与受教育者之间的适应性,是影响学生成长的自然法则吗?

据研究,因自我成就感缺乏而对继续学习失去兴趣、失去信心,进而形成抗拒学习心态的职校学生不在少数。抓好上课“抬头率”和“带书率”曾经是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第一要务”。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重新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建学生的信心,让学生经由中职教育产生变化,更积极地面向未来。

适合的教育,需要寻求教育内在供需关系的动态平衡。作为教育供给侧,职业学校要提供多样的、适合学生的教育资源,教师创设足够丰富的学习环境、提供恰当的教学方法,教育决策者提出适应当下教育实践需求的改革方案……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改革的质量和成效。

“进行选择”是学生学习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开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教学中趣味性强的素材、方法和进程设计等,对学生的影响力往往大过知识和技能本身。“选择性”教育改革的价值在于唤醒学习“责任主体”,强化学习“主体责任”。受教育者的学习状态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向学生提供有选择的、合适的教育,是教育领域开展供给侧改革的必由之路。“有选择”意味着学习意愿、发展方向、成长动力的改变。虽然可以“勤能补拙”,但更要看到“选择大于努力”;虽然可以强化“传道、受业、解惑”的责任感,但更要强调“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的教育教学艺术。

(三)“适合和选择”的改革已现成效

在“选择、适合”理念的引领下,浙江和江苏部分中职校课程改革已经初见成效。选修课的大量开设让学生感受到了“合适”的滋味;跨学科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逐渐摆脱传统课程体系的束缚;文化基础课改革使职业学校的文化课注入了专业元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味道;创新创业教育和职业体验活动的开展,点燃了中职学生的学习热情;慕课与翻转课堂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被广泛应用,推动着传统教学的转型。

四、改革需要系统推进

“适合、选择”理念指导下的中职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体实现观念突破、实践创新和特色发展。

与适合的教育相适应,中等职业教育首先需要实现教育目的观的突破,从过分强调知识与技能传授向服务学生发展转变。在信息化、智能化广泛应用的今天,以育人为根本要务来应对多变的职业岗位及要求,是“以不变应万变”之策。其次,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实现发展主体观的突破,从教育教学“双主体”向发展“单主体”转变。把学生作为发展单一主体,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真正让学生站到台前。最后,中等职业教育需要实现学习观的突破,从“存储式”“模仿式”学习向建构式、自主式学习转变。让学生根据认知规律自主构建个性化知识体系,实现技能积累。

为了更好地为学生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需进行系统的课程、教学及学生管理改革。在基于工作项目、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基础上,适应学生多样化选择,开发基于真实产品、创新创意作品的课程,学习国外STEM教育经验开发综合课程、跨学科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在教学方面,学校需要进一步强化以真实任务驱动的教学方式,推动学生“做中学、学中做”,实现学与做的深入融合。在文化课教学改革中,探索文化课向实践、操作转型的新途径;在专业课教学改革中,强调专业理论课向理实一体化转型;在专业实训(操作)课教学改革中,探索企业生产标准和准员工化操作规程的前置途径。在学生管理方面,推进个性化的学生及学业管理方式改革。围绕“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推行完全学分制,无疑是个性化学业管理的最好体现。围绕学生个性需求,给学生配备成长导师,进而可以开展针对性较强的生涯指导。学校需要根据专业设置和学生需求,建立与学生专业发展关联性强的社团,并以社团为载体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

职业学校需探索特色发展之路。打造有独特品格、有个性的职业学校,让学生体验学校特色化发展的成就,应该成为学校围绕适合的教育进行改革的主线。为学生提供合适的、有选择的教育,要求学校能够凝练、打造并宣传特色文化,以特色文化铸就师生品格;学校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办学历史,形成丰富且独特的校本课程、校本资源,树立学校品牌,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学校要形成服务学生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理念,以校企深度融合机制为学生生涯发展提供足够空间。

当然,学校特色发展离不开管理制度的建立与优化。在适合的、有选择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学校发展自主权应该受到应有的尊重,学校的发展责任感应该得到进一步激发和强化。“不折腾”,让学校立足教育的天职,方可提供合适的、有选择的教育。

五、改革需要回归原点

人类文明的现代发展史,是一部技术革新不断推动思维转变的历史,更是人类利用智慧超越自身本能、超越自然的历史。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教育改革史,却是一段纠结于生产工具打造和人自身的塑造之间的矛盾史。人们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增加了教育的内容,丰富了教育的手段,提供了更多高效的工具,可是当知识的趣味性被教学的系统化、序列化和理论化所肢解,技能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被技术指标、标准、规定所束缚,个性明显、需求多样的学生被教育教学的一致性烙上了不懂规矩、不听话的标签时,教育似乎迷失了方向。教育改革的进程,终究应该是教育个体感受、呵护学生成长的心灵史。

苏派,浙派,实为一派;适合,选择,同出一宗。“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点燃学生心灯的教育才是最有力量的教育。”但愿苏浙的教育改革实践,能真正地让每个人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猜你喜欢
选择职业改革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改革之路
职业写作
改革备忘
我爱的职业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改革创新(二)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