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与推进民心相通 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01-31 02:08常非凡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8年22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常非凡

【关键词】民心相通  “一带一路”  “五通三同”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8.22.013

2013年金秋,习近平主席来到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即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和印尼两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5年,倡导共商、共建、共治、共赢、共享的“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重要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公共产品。民心相通作为“五通”建设中“社会与人文”的环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纽带、社会根基和民意基础。它直接关系到“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精耕细作、落地生根、行稳致远、久久繁荣。

如何理解民心相通的内涵和目标

民心相通为“一带一路”“五通”建设构筑最坚实的人文纽带、孕育最持久的土壤生态,为构建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提供源远流长的民意支撑和文化保障。理解民心相通大致可以有全球体系、国家、个人三种视角,从全球体系视角看,它是国际社会新的合作方式;从国家视角看,它是不同国家的人民之间的社会交往;从个人视角看,它强调不同种族文明的彼此理解与心灵上的感同身受。“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三个视角正好对应“国相交、民相亲、心相通”的三个层次。

第一,从全球体系的“国相交”角度讲,民心相通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全球化浪潮里国家之间共商、共建的交往与合作新方式。当今世界经济体系建立在超大集群工业化基础上,需要在更高水平上推动世界资源的全球配置。三方市场投资组合、多边经贸互利共赢,“中国方案”带动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方案,也必然推动社会交往模式形成新发展规律。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是物质生产的经济体系,不仅是市场全面开放、内生创新增长和义利有机联动的“经济方案”,更是一个照顾各方国民关切和社会利益,履行民生和社会事业大国责任,发展为民、成果惠民的“治理方案”。它推动沿线国家的健康、卫生、教育等发展水平,致力于造福“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体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全球治理与社会、民生发展责任上的“中国担当”。

第二,从“民相亲”角度讲,民心相通重点体现在“民的交流”,即人民之间的交往与沟通,这构成了“一带一路”的“社会根基”。民心相通不仅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球治理与发展模式,同时也是一个世界人民的社会与文化交往体系,是全球性、务实性、包容性、互惠性的社会交往联通平台,以增强参与感和获得感,消除危机感和隔阂感,响应各国民众的发展诉求和追求美好生活的意愿,既包括物质生活的富足,也包括个人精神层次和文化生活要求的提升。

第三,从“心相通”看,民心相通应当最终落实在“心的相通”,人们的思想会“因为平等交流而变得丰富多彩”[1]。实现不同文明间包容、不同民众间彼此信任,思想和文化高度融合理解,构成“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意基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2]。政治高度互信的基础是民之交心换心,“人之相知,贵在知心”。沿线国家民众,特别是普通百姓对“一带一路”所知有限,为避免误读“一带一路”,要统一解读和认识,消除不解和隔阂,打消顾虑和犹豫,才能抵御风险流言,赢得广泛支持,凝聚更大共识,发挥最大合力,缔结更深友谊,实现“地缘相联、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命运与共”[3]。

民心相通推进的问题挑战与做法建议

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基础和关键领域,涉及教育、文化、科技、医疗卫生、人才就业、环境保护、交通旅游、减贫、青妇幼、文艺、体育、广电影视、媒体、政党、协会、学术、智库等领域。5年来,“一带一路”沿线参与国在科学、教育、文化、卫生、公益等各领域广泛开展合作,人文交流合作百花纷呈,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丝绸之路文化年、旅游年、艺术节、影视桥、研讨会、智库对话等各种文化交流和人文合作项目五彩缤纷;民间交往竞相辉映,情感交流多轨相通。

然而,“一带一路”建设推进过程中,民心相通工作向更深层次拓展时,要充分认识困难挑战和掌握问题的复杂性。

第一,不同文明间传统矛盾冲突由来已久、宗教文化多样、风俗语言各异、国情制度差距、国家发展水平悬殊,沿線区域甚至存在种族战乱、宗教极端和恐怖主义等不可控因素。第二,民心相通涉及领域太广泛,辐射区域太复杂,缺乏顶层设计和整体布局。第三,民心沟通的平台载体有待打造,公众之间的交往没有形成规模。第四,相关高层次人才储备和能力发挥不足。第五,国际话语权和舆论引导仍然欠缺主动。

开启民心相通这把世界文明和谐包容的钥匙,要提高四点认识。

第一,民心相通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社会文化建设与物质文明协同发展。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直接体现在沿线国家人民的获得感、认可度和参与度上。文化与社会事业的成绩虽然难以用物质来量化与测量,但是必须一点一滴真抓实干,日积月累、久久为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必须以与民生和社会事业相关的重点工程为抓手,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建设好社会文化事业的物质网络。协调区域发展布局,积极挖掘互补优势,协调联动,最大限度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形成经济、社会、文化的良性互动。只要沿线各国的普通民众从中受益,“一带一路”倡议就能得到受益国家广大人民的长久支持。

第二,民心相通必须重视社会生态系统构成规律。民心相通的工作属于社会与文化领域,它既有与经济生产规律相似的规律性,也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人与人之间从物理上的距离拉近,到形成“化学反应”,再通过复杂交往形成一个社会生态系统,这整个过程都需要时间与诸多条件。社会与人文交流要走深走实,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举办几场文化博览会,组织观看几场演出等,而是要注重与当地社会的基层民众和社区打交道,建立一种能够上下沟通、左右联通的社会交往网络。

第三,做好民心相通事业要倡导新公共外交工作方式。传统的外交理论与外事活动都强调以精英为主,以一种单向的宣讲为主。但人类社会结构是一个复杂网络结构,某一阶层的精英并不是社会的全部。新型的公共外交更加倡导参与主体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企业、研究机构、社会团体、普通民众等均可有所作为。新公共外交强调从“公众到公众”的信息传播渠道,将公众视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与信息的共同传递者,尤其重视人民间的双向对话和沟通。

第四,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视野认识民心相通。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4],这需要一个努力的過程,将推动各国在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上解放思想、自我重新定位。随着利益的融合、相互依存度的提高,彼此发展联动性增强,形成发展共同体[5]。

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概念已于2016年、2017年写入联合国决议。“人类命运共同体”要在个人层面确立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文明与国家层面,树立尊重差异、求同存异、聚同化异、成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全球文明。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将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6]。“大雁之所以能够穿越风雨、行稳致远,关键在于其结伴成行,相互借力”[7],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意味深远。

笔者建议通过以下几点做法,提高民心相通工作向更深层次拓展成效。

第一,要把民心相通建设和发展作为一个综合体系构建,改善当前我国民心相通活动较为零散、随机、偶发的现状,制定明确的实施目标、行动规划和长远布局,真正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积极服务于我国在东道国的经济利益、安全利益和长期利益。

第二,要采取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一带一路”规划中确定人文交流的八大领域基本是按部门领域各自独立推进,如果不能形成合力,将影响整体收益。因此,要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开辟更多合作渠道。

第三,要广泛调动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参与,引导更多社会力量投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形成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的合作模式,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民间促进的立体格局。

第四,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平台载体,建立海外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科技中心、医疗中心,等等,在统筹规划下,企事业单位、团体、智库、媒体等机构要抱团发挥主体作用,形成合力,探索建立长效机制。

第五,舆论引导领域要积极作为、善做善成,在发挥维护我国海外利益的隐形防线作用的同时,要发挥好多轨外交、民间交流的作用,彰显文化自信,打造体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品牌和产品,宣扬兼容并蓄、文明互鉴、开放包容的“中国精神”。

第六,加强“一带一路”建设者、参与者以及沿线国家从事民心相通工作人员的培训指导,深入社区和群体,建立一个共同的身份认同、文化认同、理念认同、感情认同以及彼此关爱、利益共享的社会群体。

第七,在经济合作和建设工作中,规范企业在外的经营行为,重视信誉、兑现承诺、降低纠纷,在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与利益战争的环境中,以“泰山乔岳以立身”的一贯姿态树立“有诺必践”的形象。

第八,以在当地开展职业教育合作为突破口,争取实现可复制、可推广模式。一则可直接服务我国境外投资企业,解决企业“用人难”问题。二来在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可成为我国社会组织在境外开展公益活动的基地。

第九,鼓励企业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东道国社会责任公益活动,有助于动员当地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各方资源,为改善我国境外投资环境提供支持。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8]“一带一路”的民心相通倡议,正在形成一卷徐徐铺展又波澜壮阔的国际合作画卷,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搭建实践平台。民心相通之路必然是一条不断迈向和平、繁荣、创新、文明之路。试看未来之世界,必然丝路互联、美美与共、山海相连、民心相通。

(本文系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实业发展处“一带一路”政策研究工作报告部分成果)

注释

[1]《习近平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六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讲话》, 新华网,2014年6月5日,http://www.xinhuanet.com//photo/2014-06/05/c_126583882.htm。

[2]《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2015年3月28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2015-09/15/content_36591064.htm3。

[3]宋涛:《同筑民心之桥 共建“一带一路”——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增进民心相通”平行主题会议上的主旨讲话》,人民网,2017年5月14日,http://cpc.people.com.cn/n1/2017/0515/c164113-29275350.html。

[4]《习近平: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新华网,2015年10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2013-10/25/c_117878944_2.htm。

[5]李自国:《“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发力点》,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2016年6月12日,http://www.ciis.org.cn/chinese/2016-06/12/content_8825507.htm。

[6]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际合作中心对外开放课题组:《中国对外开放40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

[7]《综述:蓝图化为行动 梦想照亮前方——“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世界回响》,新华网,2017年5月16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5/16/c_1120983572.htm。

[8]《习近平用典》,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5年。

责 编/周于琬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
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秩序重塑
中国言说的路径与民族国家电影实践及其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