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写作如何甄选叙事材料增强抒情效果

2018-02-25 01:11李多黄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爷爷文章材料

李多黄

(合肥北城中学 安徽合肥 230000)

在写作教学之批判性思维教学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高中作文教学似乎更加“与时俱进”,尤其是对议论文的文体训练与日俱增,这似乎使得高中作文教学中写人记事的文体逐渐被边缘化,也因此使得高中教师对记叙文文体极不重视,从而在任务布置、评价标准、考试训练等环节上演变成了单一的议论文写作教学。

其实,在笔者看来写作教学更应该从写人记事的文章过渡。需要强调的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需要甄选叙事材料,这样才能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感人。

当然,我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是基于两种立场:学生立场和学科立场。

学生立场就是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学生在中学阶段想写什么样的文章,应该写什么样的文章,应该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学生的内在需求出发,而写人记事无疑成了学生最擅长的一种方式,尤其是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更需要借助记叙文中的叙事材料来去为他的生活抒情。

学科立场就是把语文学科视为教学的立足点,汉语是母语,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建构和运用语言素养,使得学生正确运用叙事语言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抒情性。

例如高中语文必修一“表达交流”部分中的一个话题作文: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根据写作要求,这个作文题其实可以写成不同文体,但是按照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和教材编写的规律,这个话题作文更应该从记事写人的角度去写,这样才更能体现“感动”二字。当然问题的关键是选择什么样的事情才能更突显“感动”呢?这就需要甄选叙事材料来增加文章的抒情味。

一、一人一事,甄选鲜活而典型的材料

例如韩郑鹏同学这样来写自己的“感动”:

又逢中秋。

父母因为工作忙碌无法回老家过中秋了,所以早早的就跟爷爷打了电话。虽然不是我通知的,但我隔着电话就听到了无比的哀愁。

爷爷孤身一人住在老家,子女都不在身边,奶奶很多年前就去世了。

电话最后爷爷还开玩笑似的说:“你们都不回来,我还省心呢!我买点肉自己吃,还不用烦神。”我暗自苦笑,但愿爷爷真是这么想的。

生活总是充满了戏剧性。父母的公司又决定中秋放假,为了给爷爷一个惊喜,我们决定不事先打电话,直接回去。经过两个小时的颠簸,车停在了爷爷家门口。赶得早,不如赶得巧,正是饭点。

爷爷见了我们,洋溢着无限的喜悦,继而竟是一种尴尬。

我们并没有在意,径直走进屋里,还开玩笑:“我们怕你一个人肉吃不完,特地回来呢!”十秒钟后映入眼帘的是一章乌暗的桌子,桌子上的菜很简单:一碗稀饭,一碟咸菜。

“肉呢?”

爷爷无奈地说:“你们不回来,我一个人吃什么不是吃呀。”朴素的话语竟勾起了一个家的轮廓。我的眼神湿润了,父母更是呆呆站在原地,不知所措。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爷爷家的餐桌上的菜,就因我们是否回来而改变着,可怜天下父母心。爷爷继而说:“我一个大老头子,吃什么菜是无所谓了。只希望我们一大家人团聚一块儿,那吃什么都是山珍海味,我这就去烧菜。”

望着爷爷远去的背影,我感觉我一下子长大了许多。

这里面的叙事材料就很真实而且独特,他把一个老人对子女的牵挂与关爱全部融入到了一碗稀饭和一叠咸菜当中。这样的材料不正是源于现实生活吗?经他这么一写,我们忽然觉得平常事也能见出真情。

二、多人一事,甄选多维材料使得叙事视角更立体

例如吴雨夕同学这样来写自己的“感动”:

摊贩

仲夏,一对卖瓜的母子站在烈日下母亲用沙哑的声音叫卖着:“买瓜咯,不甜不要钱咯—”叫完便是一阵强烈的咳嗽,被太阳烤的黝黑的儿子伸出瘦弱的手擦掉母亲下巴上欲滴的汗液,再从自己的书包里,掏出一个被晒烫的缩了一圈的塑料水瓶,递到母亲的手边,母亲接过轻呡了一口,然后满足的冲儿子笑了笑。仿佛她喝的是什么琼浆玉露。儿子,拿过水瓶开始大口大口地往喉咙里灌满足的笑了起来。我看到这一幕,想起了我的母亲,在饭桌上被热油烫伤的手来给我夹菜的情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早点铺

北方的冬天是干燥而寒冷的,像我们这种尚有住所的人自然不会有什么感觉,但漂泊的人却要忍受饥饿和寒冷。我在一日吃早饭的时候,头一次有了这种感觉。一位衣衫破旧,身上散发着泔水气味的老人,来到一个买早饭的铺子排队。不知为什么,他有意和前一个人差开好大一段距离。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人一脸厌恶地放弃排队。临走时还瞪了一眼,这位头发灰白佝,偻身体的老人临走时还瞪了一眼,这位头发灰白佝偻身体的老人。我原以为店家的婆婆会把老人赶走,可婆婆什么都没做。等到老人的时候,他把紧握的手摊开,里面是两张满是污点的一块钱。“这些钱能买多少就拿多少。”老人说这话的时候,眼里满是期盼。婆婆像对待所有人一样,一双冷冰冰的商业意味的眼睛。但他把铺子上每样早点都给老人拿了一遍,还用旁边的锅子热了一下。然后麻利的接过钱,把食物塞给老人。老人便蹒跚着离开了。

作者在这里选取了与自己生活相关的事件,以一颗悲悯之心来关照平凡人的平常事,尤其是细节描写生动鲜活,读后不禁感动不已。

三、一人多事,串联更多更集中表现主题的材料

例如周星宇这样写自己的“感动”:

宽大·手柄

吃完饭就要去学校了,父亲却不慌不忙,他拿着一张大报纸对折再对折细细地在我提包的袋子上拿起来掂掂又再放下。如此反复。月光从窗台上斜斜的洒下,映在他身上银丝欲亮了几分,额头暗了几分。这衣服光与暗的剪影定格在时间的画册里。见我匆匆地要走,父亲递出提包,轻轻说道:“这样不勒手,好提。”

父亲,我不知我是否是你掌心的珍宝,我只知那宽大的手柄是我此时的微感动。

安静·蛋汤

东方的天空一缕曙光乍现,却又迅速湮灭,黑暗正笼着人们宁静的睡颜,我勉强将自己从床上拽起,半闭着眼去摸索洗漱用品,却隐约听见碰击声缥缥渺渺地从厨房传来。我努力睁开眼睛,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轻轻地摆开碗盏,仔细的挑拣出两个大鸡蛋,轻轻磕开,又一点点打散。忽然像是看见了什么,她弯下腰仔细地拨动着什么,像淘金者翻动含金的宝藏,然后如释重负地甩出,似是鸡蛋壳。转身擦汗时看到我,竟像个做错事的孩子说道:“吵醒你了吗?回去再睡会儿吧。”声音极细微却轻易让我落下泪来。

母亲,我不知道我是否是你手中的珍宝,我只知道那碗安静的蛋汤,是我此刻的微感动。

久远·短信

闲来无事翻看爸爸那古旧的手机。忽然看到这样的短信:“爸妈,我想你们了。”于是蓦地被回忆击中,眼里氤氲起薄薄的水雾。七年级如校园临睡时给父母发去的一条短信,得到的回复却极其简短:“没事,安心。”我只知父母有时翻看手机,却不知这样一条短信让他们珍藏了三年,我只知道那时发送信息的时间已是深夜,却不知他们是怕打电话影响我休息。

爸妈,我不知道我是否是你们心中的珍宝,我只知道那久违的短信是此时生命的微感动。这些掌心里的微感动,虽然细小,但他们向美丽的花朵绽放在我的心中便有了世间的所有美好。

拥有真诚意识、感恩意识和悲悯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写作。这里所选择的叙事材料更真实,更贴近家庭生活。亲情无需修饰,便能让世界感受到它的美好,任何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总之,在我们的阅读中,很多素材的积累是零碎的,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的见闻是一掠而过的,若在写作中不注重积累素材,那将很难打动读者;若在写作中不注意甄选素材,那将无疑是单薄而无力的;若在写作中不注重将材料串联起来使用,那将不会创作出新颖而深刻的文章。正如唐燕华老师所说:“在记叙文素材积累中,要始终强调鲁迅先生“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写作思维”。因此,我们平时在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就应该杂取种种材料,来合成一两个典型材料。比如,在描写老师时,就可以将陶渊明的隐士风范,苏轼的豁达和顾炎武的关心国事等特征艺术性地融入到一个有智慧有担当的老师身上,这样,便使得人物立体丰满有深度,使得叙事材料更典型有力,使得抒情效果更佳。

杜甫千年之前有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什么样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呢?评判标准不一。什么样的叙事材料是好材料,答案一定是那些打动人心的材料。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意味着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教师,我们在微型写作中,就是要用“放大镜”去发现材料的优点,用“显微镜”去核查叙事材料的不足。这样甄选出来的叙事材料,更能增强叙事效果,这样,学生的文章才能一篇比一篇写得好,从而在写作上取得长足的进步,获得写作上的愉悦感,获得生活的幸福感。

猜你喜欢
爷爷文章材料
土木工程材料的认识和应用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冬爷爷
站着吃
新材料赢得新未来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爷爷说
最美材料人
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