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实践活动中用活传统文化资源的对策分析*

2018-02-25 01:11黄春林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传统美德德育素养

黄春林

(广东省中山市龙山中学 广东中山 528400)

高中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高中学段是培育学生德育素养的关键时期。他们生理发展迅速走向成熟,而心理的发展却相对落后于生理的发展。他们思维敏锐,精力充沛,自我意识日益成熟,自主性、独立性增强,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他们看待问题片面性较大,自控不足,容易冲动,想和别人交流却又封闭自己,需要各方面的指导却对他人的批评教育抱有强烈的叛逆意识。面对这样的学生,灌输、说教的德育模式日益失去作用,尊重他们心理特点、符合他们心理需求的德育模式才能发挥实效,切实有利于高中生的发展。在笔者看来,用活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专题的高中德育实践活动是当前比较有效的德育对策。

一、活动主体上,发挥教师和优秀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教师和学生是德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从教师主体上看,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一方面要摈弃将传统文化等同于封建文化的错误观点,树立传统文化自信,养成传统文化自觉和自省意识,培育传统文化的认同情感、认同态度、认同信仰。另一方面要有计划有系统的学习经典传统文化,养成学习传统文化习惯,将“礼义仁智信”作为自己建树教师形象之本。从学生主体上看,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把握社会的道德规范,内化个人的道德品质,树立道德信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入脑入心,入心入行。另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宣传学生典型,将那些对传统文化具有浓厚学习兴趣、学习意愿、学习情感、学习行动、学习成效的学生个体如国学达人、书法名人、国术高手、茶艺牛人等,或群体如书法社、漆器社、茶艺社等纳入学校德育活动组织者主导者行列,启发学生将知识认知和德育认知相结合,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示范作用、主体作用,不断培育校园的传统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自然生成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活动载体上,寻求德育实践基地和校园活动的有机融合

长期以来,高中德育实践活动的主要载体有两条,德育实践基地和校园文化活动。德育实践基地主要是各种类型的教育基地,包括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图书馆、军训和实践基地以及社区民俗文化基地等,校园活动主要是以学校、年级、班级组织为主,辅之以校内各种社团组织,包括体育类、学科类、娱乐类、科技类及其他活动。两种载体自为一体、自成体系、互不干涉。这种分工固然与两种载体的差异有关,一定程度上也能够发挥各自的特点、优势和活力,但从整体上,两者毕竟有着共同的德育对象和德育目标,单打独斗极易导致德育资源分散,消解成效成效。因此,要形成更高效的德育实践活动必须将两种载体合二为一。在笔者看来,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充当将德育实践基地和校园文化活动有机融合的中介、桥梁和纽带。从德育实践基地一方来看,大部分基地场馆的都必然涉及与场馆主题相关的历史文化,有些甚至就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和集中体现,如各种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场馆、民俗文化纪念馆等,完全脱离传统文化要素的场馆是几乎没有的,哪怕是最具时代意味的各类科技馆也在总是会有传统科技的印迹。从校园活动一方来看,当今时代是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课程已经是国家和社会的共识,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活动已深受学生、家长、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因此,借助实践德育基地开展校园活动将是我们继承传统美德、提升学生德育素养的必然选择。

三、活动路径上,做到精研活动目标、精选真实主题、精设活动流程

新时代的高中德育实践活动要有新要求、新方法、新思考。作为高中德育实践活动重要类型之一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若想取得实效,必须要在优化活动路径上多下功夫。(一)要做到精研整体德育目标,细化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目标。德育目标既是具体德育实践活动行的任务和指引,又是德育实践成效评价的依据和指标。依据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2017年版),高中学段的整体德育目标包括:教育和引导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民主法治观念,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会正确选择人生发展道路的相关知识,具备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和能力,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德育工作者要在精研整体德育目标的基础上,细化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目标,将整体的德育目标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传统美德教育活动过程中,避免传统美德教育活动偏离整体德育目标。(二)要做到精选传统美德主题,活化德育素养载体。内蕴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中华传统美德浩瀚如海,体系庞大,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总和,其核心内涵是“仁义礼智信”,具体又可以呈现为爱国、明志、持节、自强、诚信、知耻、改过、厚仁、贵和、敦亲、尚勇、好学、审势、求新、勤俭、奉公、务实等主题。在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我们要将这些具体的传统美德主题与本校的校情学情有机结合,选取符合本校学生真实生活的、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价值性的传统美德素材,提高个体传统美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要精设活动流程,巧化德育素养培育。精选德育活动主题是实施德育实践活动的前提,围绕德育活动主题优化德育活动设计则是德育素养培育的关键环节。传统美德教育活动的实施要做到精准、精细、精巧。所谓请准,就是每一个活动环节的设置都有清晰的设计意图,都是基于学生当前的和未来的德育素养培育,都是突显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的设计,切忌不能为了活动而活动。所谓精细,就是要有明细的小目标及其对应的活动载体,就是每个活动环节的展开要流畅和可操作,就是教师要熟练的掌握每个环节的德育教育方法,就是要细化德育活动过程。所谓精巧,就是要基于学生生活设计选择教育情境、基于德育活动整体设计符合德育活动发生延展规律的具体活动环节、基于实践逻辑和学生认知逻辑相统一设计活动路径、基于学生发展设计德育问题。

四、活动资源上,凸显家、校、政、社四方联动机制的聚变效应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学校教育是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教育、妇联等政府部门要统筹协调社会资源支持服务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教育事业应如此,德育活动应如此,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也应如此。具体而言:(一)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家长委员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等各种家校沟通渠道,以中华传统家庭美德教育为突破口,开展形式丰富的德育实践活动,助推学生家庭美德素养的培养。(二)学校要建立党组织主导、校长负责、群团组织参与、家庭社会联动的德育工作机制。有针对性的组织学校资源开发适合本地实际的传统美德教育实践活动课程,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实践活动开展机制,活动前重设计、活动中重落实、活动后重评价。(三)加强政府组织领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指导和管理。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要站在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自信的高度为学校开展各类传统美德教育提供支持,如开放民俗场馆、开放传统建筑遗址、共享本地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举办各类传统习俗活动等等。(四)建立社会共育机制,推动社会公德教育。要挖掘社会人力资源如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等社会各领域的名人资源,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及中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点燃爱家爱国之情。要借力社会团体资源如各类民俗协会、从事传统文化产品生产的公司企业等,通过实地体验等形式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助推学生民族文化自信的培养[]。

总之,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高中德育实践的重要教育资源,内容丰富、价值巨大。德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树立民族文化自信意识,立足于本校德育活动实际,身先士卒,勤于学习,勇于探索,积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瑰宝,用活中华传统文化资源,走出一条具有本校特色的高中德育实践活动之路,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德育素养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做人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