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

2018-02-25 01:11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18年19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教学模式

白 冰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重庆 400044)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就是把主体性教育理念引入实践教学,教师在把握课程实践教学规律与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基础上,发挥教师教学的主导性,激发学生参与课程实践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高校教师、管理者要深入分析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价值,不断激活和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作用。

一、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运用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纲要》是通过历史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课程。因此,它是高校思想政治课的重要课程之一,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动高校教育改革、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等方面都有重要价值。

1.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讲授的主线就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屈不挠、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特别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逐步变成了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美丽的现代化国家的历史。通过把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运用到课堂中,更能让学生在学习和感受中国近代史的过程中的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发自内心地领悟到:近代以来的中国,无论是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还是农民阶级推翻清政府统治的太平天国运动,亦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所付出的艰辛尝试,都未能完成救亡图存的使命。历史的发展要求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共和国,进而充分认识到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社会主义,选择了改革开放。通过这一教育途径,加强了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大学生潜移默化地认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进而更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拥护党的领导。

2.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

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及其实施方案中,把《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课四门新课程之一。《纲要》课程既是高校历史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体系中的关键一环。目前,我国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着力点在于教学环节的强化,主要薄弱环节在于实践教学。因此,《纲要》课程作为高校课程群中的重要一环,是深化实践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阵地。

一流的大学必然需要一流的课程。一流人才培养的前提是一流课程的建设。要想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责任、有担当的大学生,就要把这门课程的理念有效落到实处,真正把“人的主体性”发挥出来,在课堂上激活学生的心灵。落实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既是落实“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理念的有效举措,也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的内在要求。

3.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环节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以教师单一讲授的灌输式模式为主,学生仍被视为接受知识的客体,从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主体性的发挥,使得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打折扣。这种单向的德育模式,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课堂的生机也随之受到影响,进而使学生道德内化严重受阻。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展示学生自身价值,这样使学生在在参与过程中产生情感反应,在师生知识的对流中引起情感共鸣。进而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信念、世界观和方法论。可见,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为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有重要作用。

二、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运用的困境

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者已经开始探索本门课程改革,积累一定的经验,然而在落实的过程中仍有诸多困境。

1.主体性实践教学资金投入不足、欠科学规划。加强主体性实践教学不仅需要教师、学生主观上投入精力精雕细琢,而且需要客观上配备足够的经费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倡导把主体性实践教学引入课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然而在执行中经费投入远远跟不上认识上的力度,或者拖延或者投入严重不足或者急功近利,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缺乏冷静思考、科学规划和耐心建设,进而制约着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开展。主体性实践教学的开展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如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各项活动、组织不同层次的比赛、聘请专家、购办供师生查阅的最新研究成果等都需要有足够经费经营、科学的规划。因此,资金投入多少、怎么投入、投向哪里等决策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着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启动和运用。

2.师资队伍综合实践能力相对缺乏

大学课程改革最终是“人”的改革,要使学生改变,首先是教师的改变。在过分推崇效率、业绩、产出的略显浮躁的社会氛围下,教师队伍的厚实的学风、教风尤为可贵。能够引领学生探索学问的教师,需要要有丰富的科研、教学和人生阅历做支撑。因此,要成为一名能胜任的大学教师,必须在学海中上下求索,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求学道路上的领路人。进一步讲,教师在对课程建设理念和理论的探寻,不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为晋升职称而用,更大的生命力在于能够影响实践,应该基于道义和良心反思能否真正把学生的学业、学生的身心发展、学生的日常生活放在了心上。然而,在现实中,有的教师讲课念教材、读PPT,讲课毫无新意,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缺乏,这种“人”的缺失就无法让《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接地气,无法实现课程目标。纵然实践教学图纸设计的如何绚丽,没有运用主体性实践教学的教师的落实,终究还是水中捞月。

3.主体性实践教学考核机制尚未健全

对于教师来说,不少高校在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中没有把教师参与实施实践教学的情况列在其中,导致一些教师参与、组织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并未有效落实。对于学生来说,主体性教学实践模式注重运用开放式、交互式的弹性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是这种方式对于自由懒散的学生难以发挥作用。在课堂上学生缺乏被有效监管而蒙混过关;在外出实习中,学生难以被全程监控;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抄袭实践成果、甚至不参加实践活动。这样,教师未能形成一套有效的量化的考核手段。因此,主体性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的不健全未能有效调动老师和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运用的探索

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仍存在很多问题,而主要的问题还在于上述的人、财、力的问题。只要攻克其主要问题,与之相随的其他问题将会迎刃而解。探索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运用应致力于其薄弱环节的建设,主要体现在:

1.不断优化主体性实践教学的机制保障

为了确保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中的有效运用,需要高校给予外部助力,推动其顺利开展。从组织保障上看,高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的运用,带领各部门密切协作、切实打破“重口头、轻落实”恶习,把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真正落到实处。从经费、人员保障上看,高校有关部门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安排、有效配置资源,把经费、人员放到刀刃上,按实践计划进行有效投入。从实践基地保障上看,严明纪律、规范制度,充分利用好校内和校外实践基地,使主体性实践教学模式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得以施展。

2.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

马克思认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人只有在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的活动中才能确认自己、表现自己、从而实现自己的发展。因此,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的发展,都需要在参与实践活动中得以实现。特别是要落实“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实践教学观念,首先教师应具备实践教学的能力。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不是凭空产生,而是在不断参加实践活动、理论学习中逐渐充实的。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除了个人的努力外,还需要高校为教师搭建平台、创造渠道以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开拓教师们的视野、弥补其实践教学经验和能力不足的短板。

3.建立有效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

根据《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特点、要求和不同高校自身情况,一是要确定可行的多元评价标准,能够客观评价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的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综合能力等多个方面;二是要运用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把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把握评价的内容和形式,如传统方式的评价、作业分析评价、访谈评价、情感评价、不同阶段的评价等方式方法都可灵活运用。三是要发挥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力量教师,把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集体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方式结合起来,让大家共同参与到评价中,进而在对比和反思中进步。此外对于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中的榜样,及时加以表扬、宣传和激励,挖掘其精神的力量,发挥其榜样的力量,产生辐射效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实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课程目标。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教学模式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纺织行业“十四五”发展纲要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