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治疗效果

2018-02-27 02:21闫红静习旭涛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周径溶栓脑出血

闫红静,习旭涛

(1.邯郸市第一医院 神内二科,河北邯郸 056002;2.邯郸市第一医院骨三科,河北邯郸 056002)

该文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为时间段,对临床治疗急性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进行分析,以下介绍详细的报道内容。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截取该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主体。纳入条件:(1)经过临床诊断,达到急性脑出血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标准;(2)未患有其他严重病症;(3)未发现活动性出血现象;(4)患者没有溶栓、抗凝治疗的禁忌证;(5)患者中患肢均产生浅静脉扩张、肿痛、皮温上升、肌张力增加、疼痛等症状。 排除条件:(1)精神类疾病者;(2)患有心、肾、肺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以随机的方式平均成为两组,即研究组与比较组(各35例)。研究组情况:男性22例,女性13例,年龄21~69岁,平均(41.25±3.52)岁。患肢部位:左侧下肢 20例,右侧下肢15例;栓塞种类:周围性11例,中央性15例,混合性9例。比较组情况: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22~71岁,平均年龄(43.15±3.12)岁。患肢部位:左侧下肢19例,右侧下肢16例;栓塞种类:周围性12例,中央性16例,混合性7例。此次研究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且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比较组患者施予常规抗凝药物治疗方法,对患者进行皮下低分子肝素钙/钠5 000 U注射,12 h/次,治疗5~7 d,当尿激酶停止以后第2日予以5 mg的华法林钠治疗,3 d以后,停止低分子肝素钙治疗。

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又施予经导管接触溶栓的治疗方法,具体如下。

(1)在患者右侧颈的静脉处行穿刺术。垫高患者的头部,偏左45°,在其右侧胸锁乳肌的中点、颈部动脉的外端5~19 mm部位行穿刺术。

(2)穿刺完成后,置入5F直头侧孔的导管,行下腔静脉造影。按照血栓种类,可以预防性置入下腔静脉滤器,以健侧肢静脉,或右侧锁骨以下的静脉部位进行穿刺。对患者进行常规性的铺巾、消毒,分别引入鞘管、导丝、导管,把造影导管依次插进双侧下肢的深静脉、下腔静脉、双侧肾静脉做造影检查,分析并确诊血栓种类、质地、波及范围等,对血栓脱落的可能性进行有效的评估,如有需要,先置入下腔静脉的滤器,参考造影结果,有效选择长度合适的溶栓导管,尽可能把溶栓导管的侧孔完全置入血栓以内,或血栓的远心端,进行固定与包扎。

(3)将微量泵连接在导管的尾端,推注尿激酶药液,(30~60)×104 U 经过 2~3 次泵入,每次持续 30 min。

(4)每日经导管分别对研究组病人予以2~3次20 mL丹参,30 mL婴粟碱以及尿激酶的交替治疗。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经过治疗以后,观察两组病人的临床治疗效果,依据有关文献做出科学评定,治疗效果具体分为以下等级:显效、有效、无效3种。显效:血栓彻底溶解,或基本溶解,血液流动速度恢复正常,穿刺处与脑部未发现出血症状,周径差(与健侧对比)£1.5 cm;有效:部分血栓溶解,部分血液流动速度恢复正常,穿刺处与大脑未发现出血症状,周径差在(1.5,2.0)cm之间;无效:血栓没有溶解,血流没有恢复,周径差>2.0 cm。治疗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00%。

1.4 统计方法

应用当前最新的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n(%)]表示,用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患肢的周径情况

治疗前研究组与比较组患者膝盖上、下15 cm处的周径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以后,研究组患者膝盖上、下15 cm处的周径差皆明显小于比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见表1。

表1 研究组与比较组治疗前后患肢的周径对比[(±s),cm]

表1 研究组与比较组治疗前后患肢的周径对比[(±s),cm]

组别膝上1 5 c m治疗前 治疗后膝下1 5 c m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n=3 5)比较组(n=3 5)t值 P值9.7 7±2.3 0 9.0 0±2.1 4 0.4 0 4 0.6 8 8 1.5 5±0.3 1 6.1 2±1.0 1 2.3 9 9 0.0 2 1 4.5 7±1.1 1 5.6 1±1.1 9 0.5 4 6 0.5 8 8 0.9 1±0.3 0 4.9 2±0.5 1 2.1 0 6 0.0 4 2

2.2 研究组与比较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经过治疗,研究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比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见表2。

表2 研究组与比较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n(%)]

3 讨论

急性脑出血是临床高血压患者脑部常见的并发症类型,一般发病于中老年群体。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突出,脑出血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急性脑出血很有可能引发患者脑部缺氧、缺血、水肿,甚至坏死,给神经功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必须进行长时间的止血药治疗。而且,由于大多数老年患者的血液较为粘稠,血流迟缓,需要长期卧床静养、休息,如果此时下肢深静脉伴有血栓症状,则会给临床治疗增加难度。因此,采用先进手段加强急性脑出血全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临床治疗非常重要。

在临床中,应用常规抗凝治疗方式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近年来,伴随医疗技术的进步,临床应对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方式不断增多,其中,经导管接触溶栓则是一个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新兴疗法。如果患者的身体条件较好,生存期超过1年,且出血症状不明显时,经导管接触溶栓可以作为首选疗法,可以通过留置的溶栓导管,直接把尿激酶泵入患者血栓内,增强部分凝血药物浓度,提升溶栓效果,并有效控制了出血等症状的发生,改善了患者患肢的病变。临床中,采用右侧颈内静脉行穿刺术操作方式最为简单,易于进入髂总静脉,顺利经过血栓段,且在溶栓导管留置以后不会对患者下床造成影响,留置时间较短,穿刺的成功率很高。该次研究中,施予经导管接触溶栓进行治疗的研究组,膝上、下15 cm周径差皆小于通过静脉药物溶栓治疗的比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14%)明显高于比较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临床治疗急性脑出血全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经导管接触溶栓的治疗方式可以取得显著效果,有效地抑制了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患者早日恢复健康,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周径溶栓脑出血
四肢骨折后张力性水疱的处理方法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膝关节容积率与术后早期膝关节活动度的关系研究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桃红四物汤在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应用价值
介入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脾切除后伴发脑出血1例并文献复习
纳洛酮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探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