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趾断趾的显微外科再植治疗观察

2018-02-27 02:21陈伟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清创活动度成活率

陈伟

(邯郸市第二医院,河北邯郸 056001)

临床上足趾断趾一般为挤压伤、交通事故及器械切割伤[1],这与现代的工业发展等有关,因此也在随着科技进步逐年上升。断趾发生时第一时间来院就诊,能大大提高成活率,但是,断趾成活也与多因素有关。肢体离断时间过长,会因缺血、缺氧[2],细胞变性坏死而出现移植失败。另断趾平面越高,肌肉就越丰富[3],对缺氧、缺血耐受就更差。随着医学发展,断趾再植更注重提高断趾移植成活率后的改善关节功能。非断趾再植治疗是靠自身修复能力去修复创伤面,这种对患者创面受伤程度要求高,且风险大。因为血管直径过于微细,很难自行吻合,即使能自愈,末端的血液循环及神经功能均较差,尤其是小儿断趾,血管更加微细,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断趾患者不仅希望能保持肢体完整,更希望减少创伤后遗症,对医学临床再植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显微镜技术可以在放大10倍的情况下,观察创面,血管、神经可有效吻合,提高末端断趾的血液供应,促进有效愈合。目前,显微镜下断趾再植已经应用到外科临床工作中,且效果显著。现为分析显微镜下断趾再植的治疗效果,特以2014年5月—2017年5月为研究时段,进行该次实验,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该科室收治的足趾断趾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21例,两组共断趾64例。实验组男14例,女7例,最大年龄52.3岁,最小年龄7.5岁,平均年龄(30.4±4.6)岁,断趾 32例,其中趾21例,第二趾6例,第三趾4例,第四趾1例。对照组男15例,女6例,最大年龄50.2岁,最小年龄6.7岁,平均年龄(32.1±5.2)岁,断趾 32 例,其中趾22例,第二趾5例,第三趾4例,第四趾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断趾数量、伤情等经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次实验得到伦理委员会批准,实验中所有患者断趾病情经评估后均可进行手术治疗,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同意治疗方案。

1.2 方法

(1)对照组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扎止血带,在断趾末端予2%利多卡因麻醉后进行清创消毒操作、断端修整、复原缝合等非断趾再植治疗。(2)实验组的患者在同样麻醉后,在显微镜下进行断端清创消毒,注意分离神经、血管,并采用无损伤缝合线进行标记,行断端骨复位,用克氏针固定骨质[4],吻合血管、修复神经,根据需要取足背神经移植修复,修复肌腱、皮肤,松开止血带观察血运。对有多趾离断的先清创消毒后置于冰箱内冷藏,温度设置为4℃[5],根据手术需要依次取出。术毕均进行抗凝血、抗痉挛治疗,并加强换药消毒,预防感染。为提高清创速度,实验中所有断趾均安排两组同时对近端、远端清创。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然后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成活率;关节活动度、皮肤感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 χ2检验,用[n(%)]表示;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实验组的成活率为93.75%,对照组的成活率为75.00%,两组对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 9,P<0.05),详见表1。

表1 实验组与对照组再植成活率对比分析

(2)实验组的关节平均活动度为(62.3±3.5)°, 对照组的关节平均活动度为(49.3±5.9)°;实验组的两点间距辨别觉是(5.9±0.3)mm,对照组的两点间距辨别觉是(6.8±0.5)mm。这两组数据对比分析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再植后关节活动度和两点间距辨别觉分析(±s)

表2 实验组与对照组再植后关节活动度和两点间距辨别觉分析(±s)

组别关节活动度(°) 两点间距辨别觉(m m)实验组(n=3 2)对照组(n=3 2)t值 P值6 2.3±3.5 4 9.3±5.9 1 0.7 1 9 9<0.0 5 5.9±0.3 6.8±0.5 8.7 3 1 3<0.0 5

(3)对照组的患者中3例出现趾端触痛,8例出现指甲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实验组2例指甲缺损,并发症发生率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6 5,P=0.006 1,P<0.05)。

3 讨论

临床上断趾很常见,主要集中在成年人,也有儿童看护不当发生切割、齿轮挤压断趾。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来院就诊,能大大提高成活率。但是,断趾成活也与多因素有关。肢体离断时间过长,会因缺血、缺氧,细胞变性坏死,而出现移植失败。另断趾平面越高,肌肉就越丰富,对缺氧、缺血耐受就更差。断端修复即非断趾再植治疗,主要靠自身修复能力修复创面,虽然人体自身修复能力很强,但是在断趾中,效果欠佳,伴有骨断离的情况会有神经瘤、趾端触痛、甚至指甲缺损。显微镜下视野清晰,可以放大断面解剖结构,根据离断位置不同,决定手术操作方案。在放大10倍的前提下,能仔细彻底清创,去除失活的组织,包括血管、肌肉、皮肤,对血液循环不良的肌肉需要彻底切除[6],否则会降低最终的手术效果。为提高清创速度,减少缺血缺氧时间,实验中安排两组同时对近端、远端清创[7]。在清创后对断面进行解剖探查相应的动脉、静脉及神经、肌肉、肌腱,并用无损伤缝合线进行标注,与游离创面对应的动脉、静脉及神经、肌肉、肌腱进行最高吻合度的缝合。在该次实验中,对有多趾离断的先清创消毒后置于冰箱内冷藏,温度设置为4℃,根据手术需要依次取出。因为肌肉伸缩性大,在关节断面缝合中要考虑到关节伸展、弯曲,待肌腱缝合后进行血管吻合和神经修复。肌腹的缝合采用褥式缝合,由深到浅,不留死腔,并减少肌肉黏连[8]。血运良好是移植成活的关键,因为末端组织的营养供给来自血液循环,而神经修复后才能恢复足趾的感觉功能。在该次实验过程中,实验组再植32趾,最终成活30例,对照组32例,最终成活26例。实验组的再植成活率达到90.47%。而在后期的恢复当中,实验组的关节平均活动度为(62.3±3.5)°,远高于对照组的(49.3±5.9)°,且皮肤感觉更加灵敏。在后期的跟踪中,对照组的患者中3例出现趾端触痛,8例出现指甲缺损,实验组2例指甲缺损。对照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8.00%,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远低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显微镜下,足趾断趾患者行断趾再植治疗,能提高移植成活率和关节活动度,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清创活动度成活率
基于TCA循环关键酶测定研究督灸治疗早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活动度的疗效及机制
一种多功能清创车设计与应用*
提高犊牛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NLR、C3、C4、CRP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度的比较分析
提高保育仔猪成活率的饲养管理要点
提高酸枣栽植成活率的措施
水动力清创系统在糖尿病足溃疡清创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能量多普勒评价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活动度的价值
不可分期压力性损伤的清创进展
提高果树成活率的方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