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氏菌鞭毛主调控基因flhDC过表达致死大肠杆菌的初探

2018-03-04 06:43王明晓余子豪刘金泽李统战张远星余旭平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2018年12期
关键词:鞭毛沙门氏菌宿主

王明晓,余子豪,刘金泽,李统战,张远星,余旭平

(浙江大学 动物科学学院,浙江 杭州310058)

编码细菌鞭毛的基因簇位于细菌基因组的4个不同位置,包含50多个基因,至少由14个操纵子组成[1]。细菌鞭毛基因簇的表达呈现Ⅲ级阶梯(Three classes hierarchical order)[1-3]。研究表明,鞭毛表达的主调控基因flhDC(Flagellar master regulatory genes flhDC)控制其下游鞭毛基因的表达,调控表达强度,最终决定细菌表面的鞭毛长度、数量和运动力。flhDC主调控基因又受多种环境因子的调控,包括:环境温度、pH值、渗透压、氧气等[4],使细菌更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以逃离不利环境,获得更好的营养与生存条件。

大多数沙门氏菌有鞭毛,具有运动力,鸡白痢沙门氏菌(Salmonella pullorum,SP)和鸡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gallinarum,SG)除外。但Chaubal和Holt曾报道,SP在特定情况下存在鞭毛活性[5-6]。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探索SP的动力特性,将鼠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STM)542菌株的flhDC基因克隆于pMD18-T载体,转化入SP527和STM542中,结果发现flhDC基因正向转化子不容易筛选到,或即使筛选到相应克隆也不易转化入SP527和STM542中,推测克隆于pMD18-T载体中的flhDC基因由于lac启动子的漏表达,细胞中FlhD4C2的含量超过了细菌的耐受量,影响了细菌的正常生存,可能致死细菌。为了验证沙门氏菌flhDC基因过表达是否致死宿主菌,本实验研究了flhDC基因在超强调控能力的表达载体pN15E6中的克隆和过表达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NcoⅠ酶、BglⅡ酶、T4 DNA连接酶购自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DL2000 Marker、DL5000 Marker、TaqDNA聚合酶、ExTaqDNA聚合酶购自宝生物工程(大连)有限公司;细菌质粒快速提取试剂盒和PCR清洁试剂盒、基因组快速抽提试剂盒均购自Axygen公司;IPTG和阿拉伯糖购自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1.2 质粒与菌株STM 542菌株购自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E.coliDH31soplacI菌株、pN15E6质粒由俄罗斯科学家Ravin NV[7]团队惠赠;E.coliJM109菌株、pBAD33质粒由本实验室保存;pKDb质粒、pBAD-flhDC重组质粒[8]由本实验构建保存。

1.3 目的基因的扩增及flhD、flhC同源性比较 采用细菌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提取STM542菌株基因组DNA,以其为模板,PCR扩增STM的flhDC及flhD、flhC基因片段。扩增所用引物及特性见表1,引物合成及PCR产物的测序由华大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

表1 目的基因及扩增引物Table 1 The primers for amplification of target genes

参照GenBank中5株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ca)基因组序列:S.typhimuriumLT2、S.gallinarum287/91、伤寒沙门氏菌(S.typhi)CT18、猪霍乱沙门氏菌(S.choleraesuis)B67、肠炎沙门氏菌(S.enteritidis)P125109;以及3株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基因组序列:MG1655、W3110、DH10B,分别比对5株沙门氏菌、3株大肠杆菌flhD、flhC推导氨基酸序列,计算其同源性。

1.4 含不同鞭毛基因的pN15E6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用NcoⅠ/BglⅡ双酶切处理PCR目的基因片段和pN15E6质粒,将目的基因分别克隆于pN15E6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N15E6-flhD、pN15E6-flhC、pN15E6-flhDC。以pN15-insChKUp3/pN15-insChKDn2为引物(表1),PCR鉴定重组表达质粒。

1.5 pKDb-flhD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以pN15E6-flhD重组质粒为模板,以Trrn_up1/T0_dn1为引物,PCR扩增flhD表达盒,克隆于经XcmⅠ酶切pKDb质粒,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KDb-flhD。以pKDb_SeqR/pKDb_SeqF为引物,PCR鉴定重组表达质粒。

1.6 鞭毛基因在大肠杆菌DH31soplacI、JM109中的过表达对菌株存活的影响 将含不同鞭毛基因的重组质粒(pN15E6-flhD、pN15E6-flhC、pN15E6-flhDC)转化DH31soplacI、JM109菌株,选取单克隆过夜培养,取无菌LB培养基106倍稀释过夜培养物,涂布于卡那氯霉素双抗性(或卡那抗性)LB琼脂平板和含0.4 mM IPTG的卡那氯霉素双抗性(或卡那抗性)的LB琼脂平板,37℃培养24 h,观察结果。

1.7 含pBAD-flhDC质粒的大肠杆菌JM109菌株动力试验的测定 分别将pBAD33、pBAD-flhDC重组质粒转化JM109菌株后,分别取2μL含pBAD33、pBAD-flhDC质粒的大肠杆菌JM109菌株的过夜培养物,点种于含不同浓度阿拉伯糖(0、0.005 %、0.025 %、0.125 %、0.5 %、1 %)的运动琼脂平板(不含相应的抗生素),37℃培养6 h~7 h后,通过测量半固体平板上菌落的直径,评估沙门氏菌flhDC基因表达对大肠杆菌宿主菌生长、动力的影响。

2 结果

2.1 目的基因的扩增及flhD、flhC同源性比较 以STM542基因组为模板利用表1所示引物,PCR扩增获得基因片段大小分别为973 bp、579 bp、351 bp(图1),经测序鉴定表明,分别为flhDC、flhC和flhD基因。

通过比对5株沙门氏菌、3株大肠杆菌flhD、flhC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结果显示,5株肠炎沙门氏菌flhD的推导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flhC的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98.96 %~99.83 %。3株大肠杆菌flhD、flhC的推导氨基酸同源性均在97 %以上。而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之间的flhD、flhC的推导氨基酸差异大一些,同源性分别为74.34 %~75.78 %,76.51 %~81.69 %。结果表明flhDC基因在沙门氏菌与大肠杆菌之间存在差异,需进一步验证沙门氏菌flhDC基因在大肠杆菌宿主菌中的调控功能。

图1 目的基因片段的PCR扩增Fig.1 Amplification of target genes by PCR

2.2 含不同鞭毛基因的pN15E6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以pN15-insChKUp3/pN15-insChKDn2为引物(表1),PCR鉴定重组表达质粒pN15E6-flhD、pN15E6-flhC、pN15E6-flhDC。结果显示pN15E6-flhD、pN15E6-flhC、pN15E6-flhDC重组质粒均构建正确。

2.3 pKDb-flhD重组质粒的鉴定结果 以pKDb_SeqR/pKDb_SeqF为引物,PCR鉴定重组表达质粒pKDb-flhD。结果显示pKDb-flhD重组质粒构建正确。

2.4 鞭毛主调控基因flhDC过表达致死大肠杆菌宿主 将重组质粒pN15E6-flhDC转化DH31soplacI、JM109菌株后涂板培养,结果显示卡那氯霉素(或卡那)平板上有大量细菌生长,而对应含诱导剂的平板上无细菌生长(图2),表明flhDC基因过表达能够致死大肠杆菌宿主菌。

图2 鞭毛基因flhDC过表达致死大肠杆菌宿主菌菌株的试验结果Fig.2 The overexpression of flagellar flhDC genes killed E.coli host strains

2.5flhD、flhC基因单独过表达不致死大肠杆菌宿主菌 将重组质粒pN15E6-flhD和pN15E6-flhC分别转化DH31soplacI、JM109菌株进行基因过表达试验,结果显示flhD和flhC单独过表达均不致死大肠杆菌宿主菌(图3)。结合结果2.2,表明flhDC基因过表达致死大肠杆菌宿主菌是由flhD和flhC两个基因共同表达(应该组合成FlhD4C2鞭毛主调控蛋白)引起的,而不是其中任何之一单独过表达的结果。

2.6 同一细胞中分别过表达flhD和flhC两个基因致死宿主菌 将重组质粒pKDb-flhD和pN15E6-flhC同时转化DH31soplacI、JM109菌株进行基因过表达试验,与flhDC双基因过表达致死宿主菌的结果一致,在同一细胞中同时过表达flhD和flhC也致死宿主菌。进一步证明了flhDC基因过表达致死大肠杆菌DH31soplacI和JM109是由flhD和flhC两个基因同时表达,并组合成了FlhD4C2鞭毛主调控蛋白所致,而不是其中任何之一单独过表达的结果。

2.7 含pBAD-flhDC质粒的重组大肠杆菌的动力试验 对含有pBAD33、pBAD-flhDC质粒的大肠杆菌JM109菌株进行动力试验测定,结果显示,与对照pBAD33相比,随着阿拉伯糖诱导浓度的提高,含沙门氏菌flhDC基因的重组菌株的动力不断增强,在阿拉伯糖诱导浓度为0.5 %的时候直径最大,随后在阿拉伯糖诱导浓度为1 %的时候,动力开始下降。表明沙门氏菌flhDC基因在低浓度阿拉伯糖诱导表达时可以促进大肠杆菌鞭毛动力,类似于大肠杆菌自身flhDC基因的活性。其中一次的动力试验结果如图4所示。

图4 含pBAD-flhDC质粒的大肠杆菌JM109菌株动力试验的测定结果Fig.4 The motility assay of E.coli JM109 contain plasmid pBAD or pBAD-flhDC

3 讨论

本研究首次发现了沙门氏菌flhDC基因过表达可以致死大肠杆菌宿主菌,并且结果显示只有flhD和flhC两个基因同时过表达才可以致死宿主菌,而单一基因过表达不会致死宿主菌。虽未见类似的过表达致死报道,但有研究结果显示,奇异变形杆菌flhDC表达量上升时,细菌出现生长抑制现象;而当flhDC表达量降低时,细菌又恢复到正常的生长状态[9]。表明,flhDC基因的表达量达到一定值时,细菌的生长受到抑制,而进一步过量表达时则致死细菌。

本研究通过比对flhD、flhC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发现其在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为探究沙门氏菌flhDC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活性,本研究进行了flhDC重组菌的动力试验,结果显示,沙门氏菌flhDC基因在低浓度诱导表达时,具有促进大肠杆菌鞭毛动力的活性。且有研究报道,STM鞭毛基因fliC在大肠杆菌中可以表达并组装成鞭毛丝,也具有动力学特性[10]。表明,沙门氏菌的鞭毛基因,在大肠杆菌中也可正常表达,同样具有鞭毛活性。

细菌鞭毛基因的表达呈Ⅲ级调控,flhDC基因是Ⅰ级主调控因子,可开启Ⅱ级基因的表达和基体-鞭毛钩的组装,同时激活Ⅲ级基因表达所需的fliA基因的表达。此外,有研究表明flhDC基因除调控鞭毛基因的表达外,还参与调控mreB等非鞭毛基因的转录表达[11-12],而mreB基因产物参与细菌生长与分裂。本研究结果显示的flhDC基因过表达致死宿主菌的现象,是否有可能通过调控mreB基因的过表达而实现;以及该现象是否是flhDC基因表达产物FlhD4C2首先通过调控宿主菌鞭毛的Ⅲ级表达系统,进一步通过被调控的鞭毛基因的表达产物,调控了鞭毛外与致死相关基因的结果;或者是FlhD4C2直接调控了鞭毛外与致死相关的基因,最终表现细菌死亡。有关其它鞭毛基因和鞭毛外基因过表达致死宿主菌的试验,本实验室正在进行中。

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是人类控制细菌性疾病的主要策略,但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特别是大量滥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因此急需寻找新型药物来控制细菌性疾病。本研究首次发现的flhDC基因过表达致死宿主菌的现象,以及通过对其机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将有望发现一批与致死宿主细菌相关的基因,为新型药物的研发提供一系列新的靶点,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提供新的方向。

猜你喜欢
鞭毛沙门氏菌宿主
4种鸡源致病性沙门氏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广东、广西、福建省和上海市零售鸡肉源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
鱼粉中沙门氏菌杀灭方法的研究
食品中沙门氏菌检验虚拟仿真实验研究
病原体与自然宿主和人的生态关系
哺乳动物精子运动的调节综述
龟鳖类不可能是新冠病毒的中间宿主
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性因素及其致病性研究
鞭毛
抓住自然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