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3-04 23:45王海英
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8年18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学科教学模式

□ 王海英

(吉林市第一中学 吉林 吉林 132000)

在现阶段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健美操项目已经成为高中学生的必修科目,在体育学科考试中占有重要分值,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注重在健美操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教学改革必须以创新为前提,教学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时刻关注学生的基本需求,本着教人育人的基本教学理念,在人文关怀视角下进行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教育体制在不断创新和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考虑。

1、高中健美操教学现状

1.1、对健美操教学没有足够重视

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需要面临高考的学习压力,在高中考试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占得分值较高,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比较注重学生语数外学科的学习,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很容易忽略体育学科的学习。受到传统教育形式的影响,高中阶段学习比较紧张,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有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即将要考试和分值较重的学科。而健美操教育在大部分家长和教师看来,在高考中占的分值并不高,不需要花费太大的精力去学习。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将主要精力放在考试科目,学生的学习成绩可能会暂时提高,但从学生的未来发展来看,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现代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发展,需要的人才也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只注重专业技能方面的提升。

高中学生学习健美操项目,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可以消除大脑疲劳,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调查显示,在学习健美操运动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兴趣发展,培养学生机智、勇敢、坚强、乐观的性格,对于学生的成长有重要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学习环境下,大部分高中会忽视学生的体育教学,通过调查数据显示,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健美操学习并不是很重要,对健美操教学不够重视,导致在高中体育学习中,在健美操学科的学习时间过少。

1.2、学生缺少学习兴趣

通过对各大高中进行调查发现,现阶段几乎每一所学校都开设了体育学科,相关的专家和教育学者对各个高中的体育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健美操学习属于体育学科的一种,很多院校的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理解有偏差,学生为了成绩而学习,忽略了健美操学习的重要意义。在2015年的教育研讨大会上,相关教育学者就曾针对高中体育教学进行了研究指出: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项目过于传统,单一学科的开设不利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中生的年纪大多处于15-18岁左右,正处于叛逆期,对周围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

在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强制性的学习不但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在高中体育学科的学习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对于学生的健美操学习效果有直接影响。通过对健美操教学进行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健美操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枯燥,教学内容单一,学生在健美操课堂学习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高中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

2、高中健美操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2.1、对健美操教学文化不了解

对于高中生来说,需要面临高考的学习压力,学生长期处于紧张的学习环境中,健美操课程设置也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情况来安排的。健美操学科的学习不同于其他学科,虽然重复性的动作比较多,但学生可以在反复的动作锻炼中强身健体,长期学习健美操项目,还可以塑造身材,培养学生正确的站立姿势和走路姿势。高中健美操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教学形式多样化,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健美操项目,不仅可以活跃思维,还可以了解更多的体育文化。从健美操的动作锻炼中可以学习健美操文化。

在高中学习阶段,其思想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成熟,正是思维观念形成的主要时期,相关专家学者对目前的健美操教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部分高中学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体育学科基本项目的教学研究,忽略了健美操教学中教学文化的培养,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健美操文化教育既包括体育思想方面的教育也包括健美操素质教育,健美操教育可以使学生强身健体,体育锻炼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放松精神,减小压力。在部分高中院校中,由于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健美操思想文化教育,导致学生对健美操文化产生了错误的理解,体育教学内容被学生错误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健美操教学和健美操文化仅仅是健美操锻炼和对器材方面的了解,并不了解体育文化的具体内涵。学生一旦对体育文化产生了错误的理解,在实际应用时会出现很大的问题。

2.2、缺少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改革这一观念虽然在2015年就曾提出过,但现阶段的健美操教学过于传统,无论是在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都过于形式化。改革建立在创新的基础之上,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对健美操教学进行改革,增加新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适当的结合现代化的教学元素,比如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方式。通过对高中健美操教学进行调查,由于教师和学校方面比较注重学生的高考成绩,过于关注学生的主要科目的学习,将大部分的资金应用在了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的学习上,在健美操教学中缺少资金的支撑,导致在健美操教学中很少会应用到现代的信息技术。健美操学习相对于其他体育项目来说,实践性较强,学生需要在反复的练习中掌握健美操的训练动作和技巧,单纯靠教师讲解并不能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这也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化差异,没有在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健美操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在健美操课堂教学中,以教师的讲解为主要教学方式,一些复杂化的动作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

3、高中健美操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

3.1、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创新

传统的健美操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方法枯燥,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课堂学习潜能的激发,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对高中健美操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应该对传统的健美操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教师在教学前应该对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学生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学习目标、学习需求等方面。要改变传统的高中健美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只有改变健美操教师和学生对于健美操学科的认识。首先,在高中健美操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健美操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意义,学习健美操项目,并不只是为了在考试中可以取得高分数,体育学科需要经常性的锻炼,长期锻炼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

在高中学习阶段,学生需要面临高考,学习压力较大,大部分学生都是两点一线,很少有时间去锻炼,体育学习给学生创造了很好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课堂学习中锻炼,既可以学习到体育知识,又可以提升自身的身体素质。还可以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元素,将高中健美操教学与网络教学模式相结合,采用多媒体网络的教学形式加以创新。在健美操教学中会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教学动作,对于学生动作的规范性和标准性也有一定的要求,单单通过教材讲解是无法满足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需要。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健美操课堂教学中去,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视频了解到一些复杂动作的完成过程,通过视频学习,学生也可以很快的领会本节课程的学习重点。

3.2、正确认识健美操文化

健美操项目是一项全新的体育教学项目,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形式,通过健美操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同时可以提高学生德育素质,对于高中生来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美操文化是指在健美操学习和运动过程中,学生实现体育学习和体育运动的相互统一,既包括体育精神文明也包括体育物质文明,是文化教育与文化行为的有机统一。健美操文化既包含思想文化,也包含物质文化和审美文化,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学习,可以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健美操文化从不同角度来看分为不同层面,首先,从教育角度分析,健美操文化分为内在体育文化和外在体育文化。

我国的健美操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现代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重视体育文化教育,离不开健美操文化的教学引导。健美操文化从内在角度分析,是一种理念和一种想法。现代社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体育方面的专家和学者在2014年就曾指出过,健美操文化教育虽然在目前看来还并没有普及,但在未来的体育教育和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是一个趋势。更加具象化就是健美操文化教育不只是简单的体育锻炼和体育运动,我们应该从根本上去了解健美操教学的目的、意义,积极的参与到健美操运动和体育学习中去。体育教育行为本身就是作为一种文化在进行传播,健美操文化不单单指教学设施和体育教学器材等,同时也包括健美操的教育思想和体育教学观念等物质方面的文化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健美操学习的认识和看法,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的认识到健美操项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小结

随着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改革和进步,在体育教学中更加注重人文主义教学,在教学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尤其是高中健美操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引导高中学生正确认识健美操文化,使学生了解到学习健美操对学生的影响,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和训练,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学科教学模式
【学科新书导览】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超学科”来啦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