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奔跑吧》分析当代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

2018-03-07 17:58姜萍萍
文化产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真人秀文化

◎姜萍萍

(黑龙江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6)

电视真人秀节目,在当前传统电视媒体乏力状态下异军突起,各地电视台纷纷依托本地优势和技术力量,大手笔引进国外版权节目,以期能在真人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于是,各类真人秀节目层出不穷,如红极一时的《荒野求生》《极速前进》,以及“花样”系列,而能在为数众多的真人秀节目中取得最好收视率和成绩的莫过于《奔跑吧》。

《奔跑吧》原名为《奔跑吧,兄弟》,是浙江卫视引进韩版《Running Man》推出的大型户外竞技真人秀节目。与之前的“买买买”模式不同,《奔跑吧》与韩国《Running Man》制作团队SBS联合制作,共享收益。该节目自2014年开播以来,至今已播出六季,经常是微博热门话题,可以说无论从收视率、话题、节目制作,还是从经济方面看,都处于领跑位置,以势不可当之势进入大众生活。因此,展开研究该档真人秀节目的优势与不足,以及该类型节目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就尤为必要。

一、《奔跑吧》的不足之处

《奔跑吧》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极高收视率,让同期综艺节目望尘莫及。但是作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该节目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学者金元浦曾 说:“大众文化是一个特定的范畴,它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的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①商业性、娱乐性在《奔跑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一)商业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化的逻辑已影响到人的思维。”②大众文化的投资者拥有双重身份,既是文化缔造者,同时也是追求利益的商人。他们遵循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使多样形式的文化产品,经过商业化的包装、宣传、广告等市场化运作,扩大产品内容的吸引力,能充分刺激、吸引受众的购买欲望,从而在买卖间实现价值,创造利润。而《奔跑吧》真人秀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生产、传播的整个过程中均体现了商业性特点。

(二)娱乐性

正如桑晔在《娱乐新世纪》中表述:“种种迹象表明,在未来一百年人类生活形态即将发生诸多变化,娱乐无疑会成为人类的第一需要,继和平、发展之后的第三大主题。”③在当前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快节奏的生活环境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常会导致人们精神过度紧张,充满压力,于是人们就格外需要娱乐来缓解焦虑和紧张之感,以放松和舒缓精神压力。因此,观众看综艺节目,不是为了追求什么,也不是为了实现什么,而仅仅是为了娱乐消遣。如法国学者罗歇·苏曾说:“消遣的文字的意义是:散心。投入一项游戏活动,以找到暂时忘却烦恼的方法,也是消遣最接近休闲的定义。休闲和消遣意味着寻找欢乐、惬意。”④在闲暇期间,人们除了饮食、生活外,大部分时间都忙于工作。

同时,鉴于观众的审美分化,《奔跑吧》在明星人设上下足了“工夫”。比如李晨武力超群被戏称“大黑牛”,鹿晗呆萌可爱被笑称为“傻袍子”,队长邓超因年龄大而被称为“老邓头”,陈赫自认为在团队中是脑力担当,自称“天才赫宝宝”,郑恺因跑步速度快,被形容为“风一样的男子”,被称为“小猎豹”,王祖蓝在游戏中可以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般的存在,被笑称为“捡漏王”。实际上,人物设定(简称为人设),原是影视、动漫中的名词,但在“娱乐为王”的节目中,它显然超出了传统文本的范畴,是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发展的产物,于是也就有了新的含义。首先,全方位的摄像机包围以及明星和团队精心策划,将明星个人特质、性格喜好通过谈话、游戏等形式,在传统媒体(广播、电视、杂志)、新媒体(微博、ins)等平台上,向公众展现出来。这种看似天然的自我展现过程,逐渐吸引并累积了大量粉丝。其次,大众按照一定标准,选择明星进行“站队”,成为其粉丝群体中的一员。追星其实是粉丝通过情感投射后的自我认同,可强化自我认知,对不断接近理想中的自我寻找归属感。

二、《奔跑吧》真人秀节目的成功之处

(一)节目内容新颖,具有中国特色

“中国电视受众对于频道和节目的选择处于极度挑剔的状态,他们平均每日调换频道的次数在150次以上。”⑤为了满足观众挑剔的口味,节目制作方绞尽脑汁,挖空心思搞创新。

首先,在节目形式上,将室内拍摄与室外取景有机结合,画面和情节更丰富多变,新颖有活力。其次,在节目内容上,在保留了原版《Running Man》“撕名牌”这一游戏环节上,增加了“踩趾压板”“钻圈、跨栏”“人力弹簧床运沙子”等竞技游戏,更惊险刺激,更有看点。其次,在原版《Running Man》 的基础上添加中国元素,以求得到国内观众的青睐。比如第一季第一期拍摄于素有“人间天堂”美誉的杭州西湖,以“白蛇传”为故事背景,别出心裁设计了自制春饼和西湖水上漂等游戏,不仅寓教于乐,将知识与游戏结合起来,而且能使节目生动形象,既彰显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又向观众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自然风景。之后多期节目,如浙江乌镇“寻找前世情侣”、上海“穿越世纪的爱恋”、甘肃敦煌“敦煌大劫案”等都立足于这一点,让观众在怀旧和回忆中从内心深处进入节目,成为“奔跑”家庭中的一员。

(二)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一档综艺节目,在具有娱乐性的同时,必然蕴含一定的价值导向,承载一定社会责任。”《奔跑 吧》第五季第五期在陕西延川拍摄的《保卫黄河》,众多明星震撼演绎经典曲目《黄河大合唱》,燃爆全网,更让《人民日报》《环球时报》等官方媒体纷纷点赞。这种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有机融合,以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的节目,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充分彰显文化自信。

三、对真人秀节目的深思

(一)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由于“阴阳合同”、电视台“购买收视率”事件以及“限娱令”的影响,影视产业已慢慢进入“瓶颈期”。在这样的情况下,影视行业从业者更需要遵纪守法,严守行规,积极探索和选择能承载时代精神,具有典型意义,又有较强艺术感染力与审美、教育、警示功能的节目题材,秉持专业态度及责任感,共同努力打造出质量过硬的作品,用不二之心尽匠心之能回归创作初心。

(二)提升节目文化质量

综艺节目大量涌现,收视率节节攀升,不仅捧红了众多流量明星,还创造了很多流行语、搞笑桥段,比如曾霸屏的“We are 伐木累”“What are you 弄啥嘞”“动霸tua”等,这些红极一时的“火星语”为大众紧张忙碌的生活带来了些许欢乐,但大众也需要理智看待这些新造词和网络用语。观众应该懂得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去衡量、选择综艺节目来填补自己的碎片化时间,以自身行动推动综艺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注释】

①金元浦:《定义大众文化》,北京:《中华读书报》,2001年。

②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

③桑晔:《娱乐新世纪》,广州:《新周刊》,2000年第3期。

④罗歇·苏:《休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⑤靳智伟:《电视受众市场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真人秀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谁远谁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调查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