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道德与法治课堂设问艺术

2018-03-20 09:12司朝北
名师在线 2018年36期
关键词:教师应法治道德

司朝北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塔山中学,江苏连云港 222123)

引 言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是奠定初中生品德健康发展基础的重要课程[1]。为顺应教学改革,作为一所农村初中,我校适时提出了打造立体互动式课堂的策略。立体互动式课堂倡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这一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乐于学习,充分体现了其主体地位。为使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需要教师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使之与学生的需要相匹配。在教学中,课堂设问既是重要的教学手段,又是完美的教学艺术。设问作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尤其重要。孔子曾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效提问,能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既能指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心灵的深处,深化感悟、激发情感,又能提升学生的品质,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2]。

一、目前设问的局限性

(一)设问目的性不明确

教学改革明确地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导致有些教师认为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越频繁越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许多问题,学生答得很轻松,课堂气氛也很活跃。然而,这些问题追求表面形式,有时还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降低课堂效率[3]。

(二)设问互动性不强

立体互动式课堂应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过程,但有些教师把课堂提问当成自己的权利,形成“打乒乓球”式提问,教师站在前面问,学生坐在下面答。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设计好每个问题,上课时,这些问题就像打乒乓球一样,一个一个向学生抛出。学生看似在回答教师的问题,但实际上仍是教师在进行讲授,学生不断地推测教师心思。教师应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课堂燃起思维火花,学生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和生生互动,形成有效提问,这样的问题来自学生,是最真实的,能够收获最佳教学效果。

(三)设问忽视多元评价

教学中,有些教师机械地根据教材设计好问题的答案。假如学生的回答符合自己的要求,就会加以表扬;如若学生回答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会换一名学生继续回答,直到答案符合自己的意愿为止。这些教师按照自己的经验进行教学,当有学生提出不一样的见解时,他们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这些教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成果的展示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评价,久而久之,就阻碍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应答”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多元评价的思想。教师应把这种思想应用于课堂教学评价中,实现“有效提问—客观应答—积极反馈—正确评价—跟进提问”的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只有准确、恰当、有效的课堂设问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设问要讲究艺术,要有策略。

二、有效设问的策略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应该恰当地运用设问方式,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由浅入深地质疑问题,提高分析、综合、想象的思维能力,打开新视野,获得新知识。

(一)课堂设问要以教学目标为基调,富有启发性

设问,不能为问而问,不能脱离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内容。对于知识目标的课堂设问,教师要明确本课学习哪些知识,课标要求对这些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进而有目的、有层次地确定相关课堂设问。对于能力目标的课堂设问,要选择本课相对重要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和发展需要,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学法指导。教师在进行设问设计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评价能力等。对于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课堂设问要从本课教学内容出发,教师应在课前了解学生思想认识和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能增强情感的设问。需要注意的是,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设问,要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以体现道德与法治课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价值。例如,在教学“拥抱自信”这一内容时,笔者向学生提出:“在生活学习中,你有过不自信的时候吗?自信对我们的成长有哪些帮助?你将怎样拥抱自信?”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在小组内展开交流。在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继续提问: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信息?这样就从教材出发,让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认识到自信对我们的重要性。

(二)课堂设问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当前的教学模式表明,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是传授教材上的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应展示自己,充分使用发言权,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提问教学,让学生善于学习、乐于学习,展现其学习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在由单一的、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转变。教师的设问要有吸引力,要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善于自我反思,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作为课堂设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合作学习中,课堂设问要引导学生分析学习任务、学会与小组内成员合作,引导学生思考与他人合作时所要承担的责任,让学生学会听取不同见解、总结大家的意见做出回答。在探究学习中,课堂设问要引导学生学会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出个性化方案。教师应高度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产生的生成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问题都适合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适合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课堂设问应具有一定挑战性,是学生独立学习无法解决的;还应该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有利于激发学生小组活动的激情;要具有开放性,使学生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形成积极的探索和创造的心理态势。

例如,在教学《增强生命的韧性》一课时,笔者创设了探究性学习情境。情境一:小东同学在期中测试中名次后退了,此后大家再也看不到他的笑容;情境二:小明同学这次竞选学生会主席失利,从此自暴自弃,经常违反校规校纪。问题是:假如换作你是小东或者是小明同学,遇到这些挫折,你会怎么做?由于这一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有话可说,能够由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完成。学生完成问题的探究后,笔者再针对他们的回答做出点评。

(三)善于捕捉设问的生成性资源点

课堂上,恰当的设问能激发学习的兴趣,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问题答案也会更加丰富多彩,甚至出现一些出乎意料的回答。教师应准确捕捉这些信息,升华课堂效果;同时在多方互动状态中引导学生发现、提出新问题,交流、解决新问题。笔者执教《抵制不良诱惑》一课时,通过课堂提问展开调查:“你家中亲友有喝酒的经历吗?他喝酒后的表现如何?”学生的回答丰富多彩:脾气变得暴躁、血压升高、打骂子女、情绪过度变化等。其中有一名学生提出疑问:“饮酒一定有害健康吗?”于是,笔者追问:“喝酒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异口同声:“适度!”接着笔者适时归纳:过度饮酒,危害无穷。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过度饮酒这一不良嗜好的危害,笔者列举了酒后驾车的相关案例,引导学生讨论归纳过量饮酒的主要危害。

问题是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起点。“喝酒一定有害吗?”这一问题由学生基于教学情境的现场生成,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兴趣,喝酒虽与学生个人的联系不大,但依据生活经验,学生能够辨证分析酒的危害与功能,深化了对饮酒的正确认识,使教学流程顺利导向教学目标。

(四)评价反馈要及时

当学生对课堂设问做出回答后,教师要给予及时评价反馈。对学生回答的内容不进行评价,或只用“好”“不对”等过于简单的评语进行反馈,都是不妥当的做法。教师的评价要及时跟进,评价有利于学生及时洞察自己的学习状况,以更加积极的心态投入接下来的学习中。教师要将鼓励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关心、爱护和理解学生为根本出发点,达到设问后的及时有效评价。

结 语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有效设问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教师必须采用多种手段、多种渠道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同时,课堂设问又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动态过程,一些既定目标的实现常常会产生更高层次、更高效率的新目标。因此,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设问的研究是持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具有挑战性。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应意识到有效设问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处理好设问的教学导向功能,才能使学生获得知识、发展能力,从而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科素养。

猜你喜欢
教师应法治道德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