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作与环境 :清代以来四川冬水田的历史变迁与技术选择

2018-03-25 09:22陈桂权
自然科学史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蓄水水田四川

陈桂权

(四川文理学院巴文化研究院、四川文理学院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达州 635000)

在我国南方稻作区,冬水田(winter flooded paddy field)既是一种耕作制度,又是一项大规模的蓄水工程。其最初由来是为解决水源无保证之地的种稻问题。清代以来冬水田的出现优化了南方水稻的种植环境,扩展了水稻种植区域。所谓冬水田是指为保来年栽插、蓄水越冬的稻田。按其蓄水状况不同,又有冬水田与囤水田之分 :前者蓄水量主要用以保证翌年稻田自身整地和栽秧;后者蓄水量除满足自身需要外,并可解决2~3倍其他邻近稻田的泡田整地用水。([1],89页)冬水田分散蓄水的优势,能为水利不兴的山区种植水稻提供栽插用水保障,但它也有休耕时间太长、土地利用率低等缺陷。冬水田是西南山区农田水利的重要形式,也是农业技术史研究中重要的论题。学界前辈张芳、萧正洪、周邦君等人均对清代冬水田在四川的兴起有过专门论述[注]张芳 :《清代四川的冬水田》,《古今农业》1997年1期,第10~27页;萧正洪 :《环境与技术选择 :清代中国西部地区农业技术地理研究》,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周邦君 :《地方官与农田水利的发展 :以清代四川为中心的考察》,《农业考古》2006年6期,第32~33页。,其中张芳的《清代四川冬水田》最具代表性。笔者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对冬水田的技术起源、早期传播及历史变迁脉络等问题也有进一步的探讨。[注]陈桂权 :《冬水田技术的形成与传播》,《中国农史》2013年4期,第3~13页;陈桂权 :《四川冬水田的历史变迁》,《古今农业》2014年1期,第83~91页。

就现有研究成果看,对冬水田变迁的生态背景、社会环境、技术革新等因素的关注仍然较为缺乏。在四川丘陵稻区,冬水田是最主要的用水形式,它的出现改变了四川乃至长江上游稻作的格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冬水田技术被要求革新,并得到小规模的实行,但囿于环境、技术条件的限制,冬水田的变化始终起伏不断。这一过程也是技术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体现。本文在梳理四川冬水田变迁史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冬水田变迁的因素,为全面理解农业技术与环境间的关系提供又一范例。

1 冬水田的兴起、地理分布与功用

冬水田在四川广泛存在,与四川的自然地理与人文习惯密切相关。在中国版图中,四川位于西南部,地理坐标概为东经97°26′~110°12′和北纬26°01′~34°21′之间。境内山峦起伏,地形复杂多样,垂直变化明显,西部有大幅度隆起的高原,东部是相对低下的盆地,这二者大概以今阿坝、甘孜、凉山的东界为分界线。西部高原为牧区,东部盆地为农业区。在四川盆地内部,平原与丘陵是发展农业的主阵地,冬水田也集中存在于此。在水利条件尚未完善的情况下,除去有渠堰灌溉系统保障的农田,盆地内的大多数农田得靠蓄冬水来保证水稻种植。民国时期,一位水利专家在总结四川农田水利建设情况时,说 :“川省除川西成都平原与沿各大河两岸间有数千亩,或数万亩之平坝外,其余均为丘陵地带,农田多成阶级式,谓之梯田。其余长川大河,或因水位过低无法引灌;或为距离遥远,工程艰巨,不适应用,但其土质粘肥,渗漏极少,秋后积存雨水或引用涓滴细流,关蓄田内以备来春栽插之用。且在两山之间,田土过粘,泄水不易,土粒常湿,不适于种植冬季作物者,亦关蓄冬水专栽水稻一季,均名谓冬水田。”([2],31页)也就是说,冬水田的出现是因客观环境条件所限,农田无法实现自流引灌的权宜之计。稻田能蓄水越冬与其土壤粘重利于蓄水,及地势低下不易排水也有关系。除地形条件外,四川的气候特点也是冬水田存在的基础条件,“川省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季较凉燥,夏季较温湿,属于温带气候,此种湿润温和气候之形成,由于四境高山环绕与阴暗多云之天气所致,冬季甚少霜雪,干燥亦不甚严重,故冬作极少受干旱冻害之灾,惟有时春旱影响水稻移植,因此稻田有蓄水与灌溉之需要”。([3],439页)可见,春旱是制约水稻能否按时栽插的不利因素。为克服春旱,农民便想出了蓄积“秋雨”“冬水”的方式来未雨绸缪。据统计,四川大部分地区秋季降水量占全年的比重在20%~30%之间,盆地内部秋季降水量在250~500毫米间;但冬春季节,各地降水均少,盆地内部最多也仅占全年的10%左右。([4],第2卷,26页)孙光远1946年这样总结四川的气候特点 :

四川全境气候差异甚大,变化亦巨,年雨量约在九百耗(毫)以上,不患雨量不足,惟患雨期分配不均,考旱灾之来,似有定律,并有预兆。证诸历史及气象之记载,每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一年之中又以春夏之交最为严重,秋雨最多,约占年雨量之半数以上。([5],17页)

孙氏的描述虽未经严格的定量统计,也有不准确之处,但依然可说明“春旱秋雨”乃四川气候之一大特点。这一气候特点对于农业的最大不利因素是雨水季节分布和稻作需水变化不同步,最需要雨水灌溉的春季,反而是雨水最少的季节,结果严重影响到春播春插。冬水田的意义在于调剂余差,秋水春用。多丘陵、山地的地形特点又使常规水利方式不便开展。自然环境对于四川冬水田技术的选择起着基础性配置的作用。冬水田的出现能储蓄“秋雨”以防“春旱”,起到保障水稻按时栽插的作用。

自然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也是冬水田出现的基础。不过有自然环境条件为前提,却并不一定意味着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一定会出现。技术出现除受自然环境影响外,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因素,而人的因素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冬水田的出现就是如此。目前,学界对于冬水田兴起的具体时间尚存争议[注]关于冬水田起源的争议,详见拙文 :《冬水田技术的形成与传播》,《中国农史》2013年4期,第3~13页。,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清代雍乾时期是冬水田全面兴起的阶段。彼时,在移民实川、恢复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的政策背景下,冬水田技术在四川全面推广,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耕作制度传承至今。在冬水田兴起的过程中,外省宦蜀的官员与移民发挥了重要的传播与推广作用。在推行冬水田的官员中,以雍正成都知县张文檒、乾隆罗江知县沈潜、德阳知县阚昌言、绵竹知县安德洪等为代表,他们在任职期间均大力倡导、推广冬水田技术,其中张文檒、阚昌言作用尤大[注]关于清代四川官员推广冬水田的详情,可参见张芳 :《清代四川的冬水田》,《古今农业》1997年1期;陈桂权 :《冬水田技术的形成与传播》,《中国农史》2013年4期。。

雍正九年(1731),张文檒编撰《农书》,主张“秋冬田水不可轻放,尤为要着矣。每见农家当收获之时将田水尽行放干,及至春夏雨泽稀少,便束手无策,则何不坚筑塍堤,使冬水满贮。不论来年有雨无雨,俱可恃以无恐哉”[6]。沈潜重新刊刻《农书》,并在罗江县推广冬水田,他强调“凡山田无源水者,蓄冬水最要”[6]。阚昌言在任职德阳、罗江期间,先后作《蓄水说》《农事说》,对冬水田技术推行的优势与实施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他指出冬水田要“一亩蓄二三亩之水”[6]。这一标准成为后世蓄留冬水田的通行准则。阚昌言在罗江推广冬水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在四川冬水田兴起的过程中,入川移民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注]其实,四川冬水田的推广与移民应有很大的关系,这点从主张冬水田的官员分布可以看出。清初,推广冬水田的官员多在川中地区任职,而后来冬水田却在全川迅速推广,其技术传播的载体与移民关系密切。清代入川移民多来自江广、闽粤等水利技术发达的省份。雍正十三年(1735),四川巡抚杨馝主张发动闽粤江楚等深谙水利技术的外省移民兴修水利。[7]定居于成都东山的客家人也开凿塘堰、推行冬水田。[8]道光时,严如煜(1759~1826)在《三省边防备览》中记载了湖南、广东移民在川北地区,开挖梯田,高修田塍,蓄积冬水田,以备春季种植水稻的情形[9]。

在官员与移民的双重推动力之下,冬水田规模逐步扩大(表1)。乾隆时,川东彭山县“农隙近水居民,筑堰蓄塘,其田或不种小春者,即放积冬水以待春耕”[10];川南的南溪县有“秋来记(即)是小春天,才过收成便犁田。胡豆芝麻种都就,预潴冬水待明年”([11],102页)的农俗。嘉庆时,川西南的眉州“山田蓄积冬水亦可种稻”[12]。道光时,川西新津县稻作的用水途径是“在山者预积冬水,在坝者修沟作堰”[13];川东北的新宁县“秋收后遇雨即蓄之,谓之关冬水,阡陌注满,望若平湖”[14];四川盆地周边丘陵、山地呈现出“山田层累而上,山上可种稻。遍山皆稻田,直至山顶,层层如梯”([15],316页)的梯田农业景观。

表1 清代四川冬水田情况表

说明 :本表中的年份是据文献出处所在县志成书时间而定,或者是县志文献中明确指出当地于多少年推广冬水田。

同一时期的西南地区,因为相似的地形与气候条件及密切的技术交流,冬水田在云南、贵州、陕南等省区均有分布。乾隆时,云南《腾越州志》记载当地农民耕种高田时,主要采用“作躧水车,其水循沟而上灌溉”与“于山麓筑一二堤,以蓄冬水”两种方式确保翌年“秧苗有赖栽插及时”[16];在河西县,政府也力倡农民“当秋后收获,耕犁纯熟,蓄就冬水,运就灰粪及清明前后浸种栽秧,陆续施功皆应时候”[17]。道光二十二年(1842),义乌人陈熙晋(1791~1851)任贵州怀仁厅同知,在他所写《唐朝坝》诗中称“满畦贮冬水,但为明年谋。”[18]可见怀仁厅唐朝坝地区,在稻田秋收后蓄积冬水已经成为耕作习惯。咸丰时,吴振棫(1790~1870)在《黔语》中描述贵州地区的水田时,称“黔山田多,平田少,山田依山高下,层级开垦如梯田,故曰梯田。畏旱,冬必蓄水,曰冬水”[19]。在贵州的数部方志中,记载当地逐月农事安排时,我们均可见到“十二月,看冬水、护林、整屋、盖墙”“二月,添冬水、整水轮、出牛粪、始犁水田”[20- 23]这样的例行农事活动。此可表明,冬水田这种耕作习惯在贵州也延续下来。嘉庆时在陕南留坝厅,张问陶(1764~1814)有诗句称“田高冬水足,树冷夏虫稀”,并在诗间注曰 :“山田无灌溉之利,冬日多雪,谓蓄冬水。”[24]

2 环境适应 :冬水田耕作制度

清代冬水田在川的大规模兴起,也是当时“旱改水”耕作制度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冬水田的耕作流程,包括从开始蓄水到水稻收割整个过程,其核心虽在于蓄水,其他流程也不可或缺。关于冬水田耕作的部分流程,嘉庆《德阳县志》这样记述 :“大抵蓄冬水田必先施犁耙,俟插秧时多撒粪于田,始再犁而再耙之。既插,俟其条达、以足踏其泥而薅之”。[25]此段文字描述的是冬水田的犁耙、撒粪、再犁耙、插秧、耘耔(薅秧)这样几个耕作环节。再加上收获与犁田蓄水两个环节,就是冬水田耕作的全部流程。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冬水田的耕作流程中,我们很少看到烤田这个环节,而烤田是江南地区水稻种植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注]据万历《乌青志》(万历二十九年刻本,1601年)记 :“小暑至立秋,计日不过三旬有奇,或荡或耘,必以田干裂缝为佳。干则根派深远,苗干老苍。”冬水田耕作中没有烤田环节,这充分说明了其蓄水的主旨。因为放水烤田之后,蓄水还田并无充足的水源保证。。下面就冬水田耕作流程中的插秧、薅秧、收获与蓄水四个环节做一详细阐述 :

插秧,在四川插秧又称“栽秧”,先期用牛数只于田中遍行耖刮,使田水浑浊。之后,再将“秧聚成束,以一人遍撒各田中”曰“撒秧”。插秧时通常为十余人共同协作,其分工与阵型为“人驭五行,行列相间如井”([26],532页)。

薅秧,秧苗尚浅可以足踏泥而薅之,之后便是拔草。拔草时已是夏季,烈日炎炎,劳作的农民“水蒸日炙,躬鞠指掘,劳倦易生”[26]。为鼓舞气势,于是有“薅秧锣鼓之组织”。据《王祯农书》记载 :“薅田有鼓,自蜀见之。始则集其来,既来则节其作,既作则防其笑语而妨务也。其声促烈清壮,有缓急抑扬而无律吕,朝暮曾不绝响”([27],农器图谱集之四,235~236页)。薅秧时除了击鼓外,还有传唱秧歌以助兴。

收获,时至水稻收获季节便是农人最忙的时候,四川各地水稻收割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有的地方以四人为一组,配一拌桶,二人收割,二人脱粒,轮流互换,两道工序同时完成。有的地方则值“稻既熟时,全体割回,郁积数日,俟天晴明,铺晒地坝中,以牛驾石辊,拖而碾之,则颗粒自落,名曰‘碾场’‘挞辊’”([26],533页)。

犁田蓄水,收获之后,旋即犁田,整地蓄水以备来年之用。在蓄水不易的梯田型冬水田中,“刈稻时,先收低田,收毕耕翻将上田之水放下盈田,每隔三、四坵照前陆续放注。”这样便能最大限度减少水分的耗损,“来春再得雨水接济,便可早插”。[28]

冬水田所种水稻类型主要为一季中稻,通常自“4月初旬播种,至5月中下旬移植,其后水耕2、3次,至7月下旬或8月中下旬收获,迟至9月者极少。待到收获,则田面任其荒芜,直至11月间,始将田畔之杂草,锄下置于田中,在畔上种下蚕豆,田中则灌水,用牛犁1、2次以越冬。至翌年4、5月再行种稻,即在水田之内、每年仅种水稻1次,而水稻多系早熟种,为时不过4月。”([29],3页)可以看出,冬水田自9月水稻收割至翌年4月插秧前,概有6个月的时间稻田处于蓄水休闲状态。稻田蓄水主要是预防春旱、保证来年水稻按时栽插。此外,冬水田在防虫、沤肥、恢复地力等方面亦有功效。只是稻田长时间蓄水休闲对于耕种者来说并不经济,对于佃地耕种的农民来说尤其如此。四川多数地区水田的租佃制常为分成租,其分成比例因土地质量、人地关系、地区等因素,各有高低。在最高的川西地区,田面租为“二八租制”,即佃农所获稻谷之八成需作为地租交给地主,佃农所得为所剩稻谷、小春及杂粮作物、稻草等副产物。[注]四川农作物每年两熟 :一是小麦、大麦、豆子、油菜等冬季作物,俗称“小春”;一是稻米、玉麦等夏季作物,俗称“大春”。地主收租只及大春,但租率之高,往往将佃农大春的收获全数取而无余。(四川省稻麦改进所经济部调查股 :《灾荒打击下的四川粮食生产》,《建设周讯》1937年3期,第13页)在冬水田区,为弥补因蓄水不能种植小春作物带给佃农的损失,还流行一种“搭配”办法,即在冬水田与旱田较多地区,地主通常在田之外搭配一些山地给佃农,山地所产尽归佃农。如地主无山地可与配搭,则需降租一二成,以为弥补。([30],92页)可见冬水田耕作制度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租佃制度,二者均是农业制度设计上对环境的适应。

冬水田耕作制度主要目的是保证水稻种植,但也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因为冬水田本身抗旱能力有限,若遇大旱或前一年蓄水不足,农民通常会改种旱作或直播旱稻,以为应对之策。乾隆《江津县志》中记载了一种“夹种”技术,就是当地农民在水源不足条件下所采用的播种技术。具体做法是 :“旱田平时耕犁,遇有雨时,再翻犁一过,随犁随布种,其犁路须不疏不密,所播之种,乃得均匀。种播既毕,再耙一过,使细土覆种,数日后,出秧苗,有行列,宛如栽插。其根深入土中,最能耐旱,些须得雨,即有收获”[31]。“夹种法”与宋代流行于湖北安陆地区的“打干种”[注](北宋)王得臣 :《麈史》卷3 :“安陆地宜稻,春雨不足,则谓之打干种。盖人、牛、种子倍费”。技术,均属于旱地直播法[注]关于水稻的旱地直播技术,曾雄生先生有系统而详尽的论述。参见游修龄、曾雄生《中国稻作文化史》,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240~250页。,主要是应对水稻栽插时缺水的情况。旱地直播是山田应对栽插时水量不足问题的常规技术选择。改种旱作也是农民应对冬水田无水栽插的常规技术手段,玉米是最常选择的作物之一。在四川,玉米的播种期较长,通常为4至6月,正好可弥补不能栽插水稻的损失。

冬水田耕作制度是从技术设计上,对冬水田长年蓄水复种率低与蓄水不足致灾等弊病以为弥补的考虑,是技术对于环境的调适。

3 冬水田的变迁及其影响因素

进入20世纪,冬水田仍是四川稻田用水的主要形式之一。三四十年代抗战救亡成为时代主题,位于大后方的四川被定位为“民族复兴的最后根据地”,担负起了支援抗战的重任。政府也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努力提高生产,在农业方面就是要通过各种措施全面提高粮食产量。在对粮食需求如此强烈的时代背景下,改造冬水田已成为不可避免的措施,但是囿于诸多因素的制约,这时四川冬水田整体规模变化并不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冬水田才得到大规模的改造。

3.1 20世纪上半叶对冬水田改造的倡议及措施

20世纪30年代,以杨开渠、杨守仁为代表的多位农学家,主张直接通过变革冬水田耕作制度来提高水稻总产。在中央农业实验所与四川农业改进所的主持下,科研工作者展开了对改造冬水田的全面研究,总结出了以推广间作双季稻、发展再生稻、实行稻田立体蓄水等一系列的改造技术。

改造冬水田的目的在于提高粮食总产量,在多数农学家看来,冬水田一年中长期的蓄水休闲是很不经济的行为。若要在短期内增加四川粮食产量,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垦荒等无疑是最为直接有效的措施。故而,势必要改革冬水田只种一季中稻的传统栽培制度。杨开渠、杨守仁主张从“延长冬水田利用时期”与“改变稻田蓄水制度”两方面入手,对冬水田进行改造。中农所的英国顾问利查逊认为“总体上应尽量将冬水田改种冬作。具体可通过修建灌溉工程、塘堰、水库,或加高田埂增加蓄水量。”([3],440页)

1936年,杨开渠发表《四川省当前的稻作增收计划书》,提出改革四川冬水田稻作制度、推行双季稻的主张。他主张在冬水田中推行双季稻来延长稻田利用期,提高总产。杨守仁在全面调查冬水田之后,针对四川冬水田的不同类型,提出可从改变冬季蓄水制度与延长冬水田利用期两方面着手改进。[32]改变冬季蓄水制度,主要包括修筑塘堰、实行冬水田立体蓄水制度以及改种旱作三大技术措施。延长冬水田利用期,主通过推行间作双季稻来实现,具体实施办法有三 :一是改一季中稻为一季晚稻,以提高单产;二是保育再生稻;三是实行间作双季稻制。

这三种改造措施在四川不同地区均有应用 :一季晚稻制主要在川北地区实行;再生稻在川东万县、梁山、开江等地推广;间作稻制在热量较充足的川东、川南两地实行。同时,四川稻麦改进所在优良水稻品种开发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以配合冬水田的改造。他们选出耐旱能力较强的22个水稻品种[注]其中尤以高山山谷、具红谷,冕宁有芒谷、红谷有芒,石柱毛谷、具长芒,眉山麻杆子、具麻谷,江油短子糯,其杆甚短。参见《四川省水稻耐旱品种之发现及其特征》,《农业推广通讯》,1940年2期,第26页。,推广种植;引进多个优良品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具有“防旱迟栽、产量高、品质良、宜冬水田栽植”[33]的晚稻品种,浙场3号的推广。它的引进为当时提倡的双季稻计划找到了优良的品种,耐旱与高产的特性使它在川北山区的推广非常成功。[34]

此外,当时还利用冬水田种植绿肥作物、推行冬水田泡青制度,以扩大肥料来源,弥补改冬水田一季栽培为两季栽培后带来的肥料缺乏问题。当时在川东、重庆地区部分冬水田在冬季未蓄水的情况下,就种植苕子[35]、油菜等作绿肥作物,来年压入田中以补充土壤肥力。

3.2 技术锁定与冬水田改造的迟滞

自18世纪30年代,冬水田在四川大规模兴起,到20世纪30年代,已历200余年,作为一种适应当时四川环境条件的“适宜技术”,围绕冬水田已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耕作制度。这套冬水田耕作制度,在过去的200多年中,也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种稻的问题。但是20世纪30年代,客观时局的变化迫使政府需要更多的粮食,此时冬水田这种稳定的传统技术,便不合时宜了,对它的改造成为四川农业改进中不可避免的事情。但是,作为长期“技术锁定”[注]“技术锁定”这个概念是伊懋可在分析18、19世纪中国水利经济时所用到的,大意是指已有的次好技术因其较先确立所带来的优势而继续居于支配地位。一旦陷入“技术锁定”模式中便进入一种为了维持既有利益而不断付出更大成本的非平衡状态,对已得利益的维系使得人们不愿意且不敢轻易放弃旧的技术,进而始终摆脱不了旧技术瓶颈的制约。([英]伊懋可 :《大象的撤退 :一部中国环境史》,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译,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36页。)的冬水田,对它的改造显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冬水田改造的实践中,传统租佃关系下的利益分配不合理成为了阻碍冬水田改造的重要原因。当时四川的租佃关系有租额高、租佃期不固定、副租多、押租重等特点([30],61页),均不利于农民接受新技术去改造传统农业。此外,冬水田还施行一种“搭配”的租佃形式,也不利于对其进行改革。因为“佃户在冬季常竭其力,以求旱地作物之丰收,不顾分其力于他处。同时地主因欲维持稻租之充足,又须极力保蓄水田之肥力,不使有所损耗,因此亦不愿将水田供作冬作之用”([36],819页)。当冬水田改一季中稻为早晚双季稻制、总产量提高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地主的加租行为,佃农最后所获仍然很少,“依旧贫乏如故,不愿再对耕地有所改进”([37],56页)。正如当时一位学者所言 :“四川的农业实在需要技术的改革以为增产的途径,但如果不求得租佃问题的合理解决,即使增产有望,也不能改进农民的生活,因为生产尽管增多,而增加的收入部分只不过饱肥了地主,根本没有佃农的份,何况大部分的农民已经长期压在高额的地租之下,几乎透不过气来,日与饥饿死亡的恶魔挣扎,对于新的‘科学农业’实在无法接受”([37],46页)。故而,民国时期对于冬水田的改革始终未得到大规模推行。

3.3 技术革新实现冬水田的改造

如上节所言,在旧的社会生产关系与水利技术下,四川那些无灌溉水利保证的地区,依靠留蓄冬水田来种植水稻,已经形成了技术锁定现象。解开技术锁定常有赖于两种途径 :一为积极的突破,即出现新的技术突破旧技术的瓶颈;一为消极的放弃,即抛弃原有技术模式,选择另外的发展方式。在20世纪50~80年代冬水田的改造中,这两种措施均有利用。消极的放弃措施是指在行政命令的干预下,许多地区在配套水利工程未完善的情况下,直接放弃冬季留蓄冬水田而改种旱作,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改造无疑是失败的。([40],86~88页)积极技术突破虽是解开技术锁定的最优办法,但形成新的技术突破并非易事,往往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技术准备、积累、进步期,不过一旦完成技术突破,通常都能较好地解决旧技术所不能应付的问题。改造冬水田的技术突破,主要得益于这两种新技术的出现 :一是以水轮泵为代表的高地灌溉技术;二是水稻半旱式免耕连作技术。

冬水田出现是为了解决无法引水灌溉的农田的种稻问题。从分布上看,这类稻田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的低处沟谷、丘陵两侧的高傍山、丘陵高处或低丘顶部。[32]位于这些地区的冬水田通常距离水源较远,引水难度大、成本高,所以农民多开挖塘堰蓄水或留蓄冬水田。还有一些高地农田“上无来源,下离水面又在数十公尺之上,抽水乏术”([38],22页),农民不得已才选择在田中蓄水。

新式高地灌溉技术的出现,正好可以解决高处无水灌溉稻田的用水问题。1940年,为了更好解决四川丘陵地区田高水低的问题,省水利局在灌县兴建高地灌溉机械实验场,专门负责研究高地灌溉问题。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川分批多次修建各类型的农田水利工程,推广新式水轮泵技术,为多数地区改造冬水田提供了可能性。从全川范围看,新技术的出现从整体上提高了四川农田的水利化率。[注]据统计截至1996年底,四川兴建的各类水利工程达57万多处,其中建成水库工程6576处,引水渠堰116处,山平塘43万处,石河堰23885处。蓄引提水能力达229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486万亩;而1949年时全川水利工程有效灌溉面积仅801万亩,水利工程处数仅有22万多处,蓄引提水能力33.6亿立方米。(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中国农田水利史略(1949—1998)》,北京 :水利电力出版社,1999年,第490页。)现代电力提灌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可突破环境因素,如地形、高差、距离等对传统提水机具的限制,能满足远距离、高扬程的高地灌溉需求,使原来那些不具备水利化条件的稻田也拥有水源保证,进而解决了农民用水的后顾之忧,也就为改造传统的冬水田种植模式创造了前提条件。

水稻半旱式免耕连作技术的发明,又可解决那些地势低洼处的稻田因水排不干而不得不留冬水田的问题。水稻半旱式免耕连作技术是土壤学家侯光炯针对那些位于“阴山夹沟田、锁田、冷浸田、深脚田、大肥田及常年坐蔸、倒伏的低产冬水田”([39],17页)而发明的一种在田中起笼、作埂的水田立体栽培技术。20世纪80年代,半旱式免耕连作技术推广后,四川冬水田的改造探索出了一条综合开发的道路,并最终取得了成功。多数冬水田被改为水旱两季轮作田,完成了栽培制度的变革。截止2009年,四川冬水田总面积已缩减至570万亩,而20世纪50年代这一数字是3000万亩([40],87页)。

4 结 语

清代四川冬水田是在移民入川、推广水稻种植的背景下兴起的。为了克服四川多丘陵、山地的地形条件与降水季节不均的气候特点对山区种植水稻的限制,冬水田这种蓄积秋冬余水,以备来年插秧之用的水利形式应运而生。它的出现适应了环境的需求,并形成以一年一熟制为特点的冬水田耕作制度。冬水田因常年蓄水,土地利用率较低,所以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农业改进的背景下,改造冬水田的计划也被提出来,但囿于诸多因素制约,最终无法落实。直到20世纪60年代,生产关系变革、现代高地灌溉技术普及后,四川修建了一大批提灌、泵管站,通过多级提灌使得丘陵半山腰以下的丘陵梯田有水利保障;以水稻半旱式免耕连作技术为代表的新式栽培技术的推广,又为改造那些地势低下地区的冬水田,提供了新的途径。因此,冬水田的改造得以大规模进行,且再无反复。在众多影响冬水田改造的因素中,高地水利灌溉技术的新突破是解开冬水田技术锁定的关键。可以说,环境与技术这对相互作用因素在冬水田的兴衰史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即环境对传统水利技术的限制催生了冬水田的出现,而新水利技术对环境的突破,又是大部分冬水田消亡的关键因素。

猜你喜欢
蓄水水田四川
A gift I treasure
四川移动
缺水基岩山区蓄水构造类型划分及其属性分析
现浇大直径基坑支护能量蓄水管桩技术研发
西藏在建大型水电站工程通过蓄水验收
莫里斯的短篇小说——《小个子法国人和他的水田》
先锋厦地水田书店
杨家圈遗址水田遗迹探查
凤头猪肚豹尾说“白传”——读《白水田传》
雨水集流微蓄水技术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