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重向度

2018-04-02 05:31李宝刚张新南
社科纵横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统一共同体中华民族

李宝刚 张新南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一、生成前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诠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绝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依托于不同的民族,在各民族不断深入交往和时代发展中获取自己的存在和发展,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也就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提供了条件。同时,从民族交往的实践结果来看,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种具体的民族心理认同,而且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是一种价值认同和社会实践的统一,是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现实状况、实际需要、认同情感等多种因素的统一。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近百年以来中国和西方列强对抗中出现的,但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则是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2](P3)回顾历史,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前提通常蕴含两个方面:

(一)地缘上的多民族统一格局

列宁说:“祖国、民族——这是历史的范畴。”[3](P303)作为一个历史概念,每个历史阶段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格局都会因为地理条件、空间大小、群众需求而有所影响,其中地理条件虽然没有对多元一体格局产生决定性作用,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确是不可忽视的。正像白寿彝先生所说“从地理现状来看,多民族形成一个国家并非简单的事,有它的自然条件……各民族在这个自然条件下互相依存在一起。”[4](P147-148)整体而言,我国南北地理条件可谓是相距甚远,有高山环绕西北内陆地区,有湖泊纵横的江南水乡,亦有遍布丘壑的云贵地区,而这种差异恰好是维系历史上长时期政治统一局面的重要因素。一方面,汉族居黄河与长江中下游地区,那里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地势平坦,具有天然的地理条件优越性,生产发展居领先地位,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都以极大的吸引力为周边少数民族所学习和模仿,影响着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形成一种维系在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天然凝聚力。另一方面,中国东部周围海域广阔,对于生产力较为低下的民族群体,与海上的对外贸易相比,向拥有大片平原的内陆靠拢,发展经济,显得更为容易一些,同理,西部的高山绝壁,北部的沙漠都直接影响人们向外发展还是向内发展,周边各族人民因为环境的独特性不断向内陆靠拢,带着自己本民族的生产技术和文化进入中原地区进行生产劳动。长此以往,各民族之间因为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而产生一种天然的内向力。“中国的地理条件,哺育了并正在哺育着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众多民族;另一方面,也维系着各民族之间相互联系,维系着历史上长时期的多民族统一局。”[4](P147-148)而以民族实体为依附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自然而然的开始显现。

(二)心理上的统一意识

白寿彝指出“在民族问题中,在民族关系上,在民族发展史上,这个思想意识问题是很重要的。有时候,历史上的某一阶段某一时期在政治上是分裂的,在经济上是分散的,但是这种分裂和分散并不妨碍统一意识的存在,而且有时这种统一的意识反映很强烈。”[5](P12)中国之所以在多次历经政权割据、分裂,最终走向统一,是因为这种强大的“统一意识”起了重要作用,统一意识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重要心理基奠。

统一意识产生于多元一体格局。自古至今,中华民族始终维持着多元一体的国家格局,即便存在一定时期的分裂,但在分裂之中也孕育着统一的趋势。如“秦始皇统一六国是汉民族内部的统一……努尔哈赤统一满洲是满族内部的统一”[6](P13-14),历史上汉、唐、元、明、清都是全国性多民族的大一统,现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民族统一。因此,多元一体格局直接影响各族人民群众统一意识的形成,统一意识的出现与统治者意愿有直接联系。史前时期还有之后的春秋战国,以及之后的历朝历代,所有的统治者都有着统一天下的愿景,便会采取相关措施增强民众的统一意识。例如,秦始皇的郡县制、焚书坑儒以及汉武帝的典章制度建设,同时,汉武帝为了维护大一统的局面还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统一统治政治与民族统一。统治者的统一意愿还直接影响民众的统一意愿。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无论是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历史都能给人民带来极大地好处,例如,在大唐王朝经济极大发展,人们安居乐业,各族人民友好交流,推进整个社会的空前发展。同时,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战争带给人们的伤害极大,人们从不愿意看到骨肉分离,国家处于一种战争状态,国家分裂的惨痛教训时时提醒民众,一个和平统一国家对自身的重要性,实现整个国家的大一统,往往是民心所至,众望所归。历史为证,历史上的中国存在分裂,但是民众的统一意识确是强烈的,比如,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孙中山先生曾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7],长期嵌在人们精神世界的历史记忆,“多民族国家统一意识常在,统一存在却不常在。统一意识的传承,在实现统一的过程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6](P14-15)因此,当前中国统一的实现是统一意识的传统长期作用的必然结果。同时,中国完全统一的最终达成,是统一意识的传统世代传承的必然结果和历史趋势,因此,统一意识促使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前提。

二、理解的现实条件: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共通性

(一)政治上的一体性

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立足于统一的中华民族这个基础。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多民族是我国的一大特色”[8](P6),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和社会实践中不断交流交往交融之后形成的。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多民族国家统一格局已经初现规模,尽管在历史发展中,这个格局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经历过分裂与战争,但是大一统始终是主流趋势,正是这种各族一家的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得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绵延至今。习近平特别强调,“各民族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整体命运紧紧连接在一起,才有前途,才有希望”[8](P7),为此,绝大多数人民自觉地选择维护国家统一。当今中国进入一个快速的转型时期,社会矛盾与社会冲突频频发生。为此,习近平高度重视宗教、民族与国家安全统一考量,提出要辩证看待宗教的社会作用,发现和挖掘宗教在民族团结中的积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统一服务,为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治认同上的具体表现。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关键要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做到“两个结合”,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习近平指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着重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结合。”[8](P22)首先,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各族人民血脉相连,休戚与共,都有维护国家统一和保护领土完整的使命与责任,各民族地方实行自治必须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基本前提,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其次,各少数民族在居住方面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形式分布,为了实现同一个地方的多个民族和多个地方的同一民族共同参与国家治理,因而必须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就本质而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以扶持的方式让各族人民都享受平等的权利,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政策上的具体表达。在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实践中,习近平强调,“少数民族干部是密切党和政府与少数民族群众联系的桥梁、纽带”[8](P89),要求少数民族干部要加强自身政治修养和道德修养“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诚”[8](P90),始终强调做好人的工作,做好工作人员在思想道德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建设。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在少数民族干部中深入人心,民族工作才能始终秉承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前提。另外,习近平指出,“麻绳最容易从细处断”[8](P91),民族工作要抓好作风建设,对于意识形态出现的四风问题要及时整顿,在思想工作中让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在政治层面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前提。

(二)文化上的共享性

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共享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理解的方向和程度。“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9](P349),作为民族共同体意识存在的重要标识,民族成员的历史文化认同是民族成员对一个国家社会实践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文化表达,是上升到思想体系的民族共同体心理,它不同于客观存在物,是民族情感的凝练与浓缩。“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9](P352),对于各族人民来说,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性集中体现了民族共同体的价值体系和本民族的思想品格,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集中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中华民族的主流文化取向,它将文化认同稳固的框定在中华民族这个范畴之内,构成民族内在凝聚力和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的影响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可程度和社会稳定状况。

各族人民共同的文化取向往往在中华民族的这个实体上得以产生,与各民族的实践生活密不可分。从无秩序、无组织的实践活动到拥有完善法律规定的社会交往,代表中华优秀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在其中起到维系作用,是民族交往中的重要价值考量。在价值观的引领下,多方面的社会实践推动各族人民之间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加深,不断唤醒情感上的共鸣,产生对他人思想以及行为上的理解。这种自发的民族交往活动,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不断发展和壮大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与此同时,也使不同民族文化在交流撞击中不断得到整合形成共同的文化取向和价值诉求。通过法律出台、制度制定和风俗习惯的诱导,共同的文化取向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基础,这一切对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都极其重要。

“中华文化之所以绵延千年,自成一体而文脉不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起作用”[10](P110),因此,在狭义角度而言,中华文化属于一种意识层面,蕴含着价值观、精神的含义。在中华千年历史的这个大背景下,“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10](P11),但是经得住时间考验和实践锻造之后得以保存下来的,往往是那些得到大多数人认同,引起各民族人民情感认同的,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之上的共同文化。这些没有消失掉的文化往往保存着自己最本源的原则,带着最有价值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象征,是推动中华民族历经浮沉却始终向前的动力,也是民族成员对中华共同体意识理解的基础。

(三)经济上的互惠性

经济基础的发展程度制衡着各族人民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恩格斯曾说“没有共同的利益就不会有统一的目的,更谈不上统一的行动了。”[11](P508)马克思指出“在古代,每个民族都由于物质关系和利益关系(如各部落的敌视等等)而团结在一起”。[12](P169)这就告诉我们,民族形成的重要条件是一致性的物质基础,这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民族交往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民族在追求整体的共同利益时必然会产生向心力,来维护民族共同体的稳定程度,当各族人民在共有的经济基础上对整个民族的崇拜与认可的时候,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深入人心。

习近平指出“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是长期以来在国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为国家建设、国防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做出了突出贡献”[9](P323)“任何想把公有制经济否定掉或者想把非公有制经济否定掉的观点,都是不符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9](P259)这段话说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共同经济基础是各民族群众的利益所在,也是人民在经济上的意志表达,为我们理解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经济支持。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稳定发展的经济基础,市场经济打破了最初的民族封闭发展的计划经济,使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互动频繁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下,文化、公共建设、安全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发展,缩小了各地区的发展差距,强化了人民心中追求共同经济发展的意识,成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重要手段,人们开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新的理解,人们开始不拘泥于狭隘的民族观,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为成熟和具体化。

三、未来愿景: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直是全国人民不断求发展、求进步的原因所在。为了早一步达成这个目标,国家相应的推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等全方位的发展战略,缩小东西部,城市与乡村,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目前为止,在相对落后和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这些政策已经初显成效,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凝聚万众,团结一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强化,实现共同的未来愿景只是时间问题。

(一)短期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直以来,整个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始终致力于小康社会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代,全面社会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大体来看,国内经济从最初的追求增长率进入到到共享发展阶段,重点强调“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为均等化为重点,着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13]但与中东部地区发展相比还存在差距,出现“贫这越贫,富者越富”的不平衡不充分状态,有资料显示,“目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有11个在民族地区;片区内的680个县,有351个属于民族地区,其中155个属于主体功能区限制或禁止开发县。”[8](P52),“到2015年少数民族人口城镇化率只有30%多,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20个百分点”[8](P61),民族生存是关乎民族发展的前提条件,当前中国的生存问题已经不是挽救民族于生死存亡之际,而是如何实现民族富强民主,争取更多的国际地位,具体而言就是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良好,科技创新,提升综合国力。

恩格斯曾指出“每个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定的基础。”[11](P257)因此,经济发展是实现民族交流交融交往的物质基础,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所在,人们在追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中产生对民族整体产生的巨大力量的崇拜与认同,加强民族成员的心理认同,目标越一致,心理认同就更为强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越成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分关心人口较少民族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习近平明确要求,“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14],要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推进,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帮助人们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民族认同愈明确,民族成员对其利益的感悟愈深刻,为之奋斗的行动也会愈强烈。”[15](P20)随着国家三大战略、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不断提出,东西部经济交往得到强化,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交融现象加深,但是贫困地区还是需要精准扶贫政策的强化,这就要求在整个扶贫工作中除了要做到国家要求的精准之外,还要以事实求是的态度考察每个地区贫困的原因所在,但由于自然环境存在难以改变的事实,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难度较大,这就要求发挥精神作用,力求全民全面参与。当前,我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还是存在一些问题的,例如,政府力量有限,扶贫地域已经超出了扶贫资金的预算,政府的技术有限,帮扶模式往往单一缺少精确性。此时社会力量参与扶贫成为传统扶贫工作的重要补充,要使社会力量发挥最大,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就凸显其重要性。在民族共同体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大家彼此学习对方的经济策略,共谋全社会的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但作为多民族国家,因为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的差异,虽然存在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共同目标,但在实践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寻求最大的民族心理认同,重视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

(二)长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高层次表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密切相关,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产生的进步成果往往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内容,而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和对社会实践的反作用必然在民族精神中表现出来。习近平同志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迈向前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做支撑。”[9](P260)“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16](P121),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民族共同体意识反映出各族人民的精神导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民族共同体意识成熟的具体表现。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要凝聚全民力量。中华人民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主体,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不是某一个民族可以实现的梦想,它是全国各族共同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凝聚在中华民族之中共同努力。习近平在《致2013成都〈财富〉全球论坛的贺信》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自强不息,从未放弃对美好梦想的向往和追求,其中最为关键的理想信念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它是否深入人心关系到国家稳定、民族团结及社会安宁等众多问题,只有重视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才能让正确的民族工作得以顺利展开,实现人民幸福的价值追求,凝聚全民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也就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就是对优秀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弘扬,实现全民同心同德。为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能够最大程度凝聚全社会的理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猜你喜欢
统一共同体中华民族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共同体的战斗
碑和帖的统一,心和形的统一,人和艺的统一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统一数量再比较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坚持“四纳入” 实施“四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