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进甘肃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2018-04-02 05:31展晓玲
社科纵横 2018年11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展晓玲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图书馆 甘肃 兰州 730070)

实施乡村战略是我国将“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具体表现。乡村振兴是农村工作的新任务,是乡村的全面提升,是乡村经过一定阶段整体发展后的全面突破。甘肃推进乡村振兴,面临着产业水平低下、发展质量不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低、基础设施滞后、农村人才缺乏、观念落后等诸多短板和矛盾,克服这些短板和矛盾,是与全国同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所要做好的基础工作。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也是加快农村发展、带动全局工作的重大机遇。要切实树牢“四个意识”,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始终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重要位置,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实,加快推进甘肃乡村全面振兴。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推进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强调,要坚持乡村全面振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要尊重广大农民意愿,激发广大农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坚持以实干促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规划先行,分类推进,加大投入,扎实苦干,推动乡村振兴不断取得新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批示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指导性和实践性,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顺应了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还多次强调,小康能不能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已总体进入小康社会,在农村脱贫的基础上,开始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目标,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从生产、生活、生态方方面面增强亿万农民群众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我国经济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农村经济也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对农民而言,高质量体现在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多元营养依次提升,由有形的物质产品需求向无形的精神产品需求延伸拓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挖掘要素、激发活力、注入动力。是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必要举措,是彻底化解城乡二元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顺应了民心民意,反映了基层期盼和诉求,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甘肃坚决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三农”工作在甘肃总体向好,全局主动。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新成绩、迈上了新台阶,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就甘肃而言,一方面,全省还有23个深度贫困县、40个深度贫困乡、3720个深度贫困村和189万贫困人口,如期实现“两个确保”任务艰巨、时间紧迫,农民持续增收面临的压力也在逐年加大。另一方面,甘肃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农业市场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农村基层组织带动能力不强,村庄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的问题日益突显,乡村治理体系亟待完善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与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是要加快推进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源条件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二、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推进甘肃农业农村现代化尽快实现

农业现代化仍处于落后状态,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加工先进科学技术,并且要掌握不断变化的市场经济规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尽快实现将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甘肃的“三农”问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八个着力”重要指示精神,吃透上情、掌握实情,精准发力、形成合力,在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基础上,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努力开创陇原乡村振兴新局面。

一是要把乡村振兴的前提放在打好脱贫攻坚战上。打好脱贫攻坚战,事关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能不能如期实现,很大程度上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进展和成效。我们要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大力发展牛羊菜果薯药等六大精准扶贫产业和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电商、光伏发电等扶贫产业,确保每个贫困县都有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每个贫困村都有致富产业、每个贫困户都有稳定收入渠道。要坚持因村因户精准施策,发展主导产业和富民增收项目,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加快实施路、水、电、网、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项目,着力改善贫困村人居环境和整体面貌,培育壮大集体经济,增加群众获得感。要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教育、激励、鞭策并举,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的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要强化贫困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提高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要落实各级领导联县、包乡、抓村、帮户制度,实现最强的领导力量、最优的帮扶资源、最有实力的帮扶单位、实施精准帮扶。要把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持现行标准,保持工作定力,既不降低标准,又不吊高胃口,确保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二是要把产业振兴的重点放在发展现代农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把产业发展落实到促进农民增收上来,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我们要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抓住全产业链构建、质量保证、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着力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生产力布局,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和田园综合体建设,大力发展以循环农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要深入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广泛推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开发认证,抓好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和标准化生产,着力打造“陇字号”知名农产品品牌。要创新城乡融合体制机制,盯住“人、地、钱”三个关键环节,促进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和配置,推动要素资源更多向农村配置,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夯实乡村振兴的动力基础。要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积极发展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特色文化产业。要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区域性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农社对接,帮助小农户对接市场,提升小农户组织化程度。要加快推动农业“走出去”,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贸易关系,积极参与中新互联互通南向国际贸易通道建设,积极开展农业交流合作,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

三是要把人才振兴的重点放在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乡村振兴要重视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推进农村创业创新,是一项重要举措。要健全体制机制,大力营造农村创业创新的良好环境,吸引更多人才投入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使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有更多的新动能。甘肃要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留住人、培育人、引来人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从而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乡村人才培养重点是要放在抓四类人才队伍的建设。第一,要培育“一懂两爱”干部队伍,加强“三农”工作干部培养、配置、管理和使用,支持优秀干部扎根乡村、干事创业,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喜爱农民的农村工作队伍。第二,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健全职业农民制度及配套政策,依托农民田间学校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农业龙头企业骨干,建设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第三,要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农业科技能人、非遗传承人等,造就更多乡土人才。第四,要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探索建立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打好“乡情牌”“乡愁牌”“事业牌”,引进培养农村医疗、教育等实用技术人才,稳定农业科技人才队伍,鼓励工商企业人才下乡创业,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三农”事业上来。

四是要把文化振兴的重点放在培育文明风尚上。乡村要实现振兴、农村实现改变,关键仍是精神面貌的改善。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公共文化建设,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气,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我们要以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富有正能量的典范,广泛开展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广泛开展“美丽乡村·文明家园”陇原乡村文明行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美丽庭院建设、“争做文明有礼甘肃人”等活动,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充实农民心灵和头脑。强化乡土文化保护传承,注重开发具有甘肃特色的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资源,保护好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活态的乡村文化。要积极开展移风易俗行动,以治理农村高价彩礼为突破口,移风易俗、抵制陋习,抓好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引导农民树立互助和睦、诚信友爱、尊老爱幼等文明道德礼仪,形成人人弘扬传统美德、家家树立文明新风的生动局面,用文明之风滋润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实现需要乡村中全体村民的同心协力,增加乡村内部的凝聚力与合作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要把生态振兴的重点放在打造美丽家园上。实现生态宜居,不仅要关注大环境,还要注重农民生活小环境的改善,主要是指建设农民的幸福家园,整治村容村貌。要集中整治农村人居环境。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继续推进危房改造工程和异地搬迁工程,科学规划县域乡村建设,让村民有房住,住得安心。以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为导向,以农村垃圾、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为重点,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全域无垃圾三年专项治理行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短板”,推动“厕所革命”,整治提升村容村貌,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真正让农村美起来、生活好起来。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起好步、开好局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性工作,必须把坚持党管“三农”工作这一“重中之重”落到实处,靠实各方责任,坚持规划引领,强化制度供给,加强督查考核,确保乡村振兴起好步、开好局。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强化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甘肃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坚持工业农业一起抓、城市农村一起抓,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抓乡村振兴,全省各级党政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五级书记要联手抓。

二是靠实各方责任。建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落实中央统筹、省级负总责、市县级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市县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上手,靠前指挥,坚持乡村振兴重大事项、重要问题、重要工作由党委讨论决定机制,创新领导方式方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是坚持规划引领。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作,既要有紧迫感,也不可一哄而上。要坚持规划先行,谋定而后动。甘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各地各部门要按照省上《规划》的要求,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突出各地特色,不能千篇一律,不能搞“一刀切”,确保省上《规划》确定的各项政策举措落到实处。

四是推进改革创新。改革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法宝。要落实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政策,衔接落实好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政策。继续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盘活农村资金资源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五是强化资金保障。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靠实各级政府“三农”投入责任,完善政府投资机制,加大政府投资对农业绿色生产、可持续发展、农村人居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确保投入保障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机制创新到位、监督管理到位。

六是鼓励探索实践。各级各部门要认真总结和大力推广精准扶贫六大特色产业发展、河西五市“戈壁农业”、陇南美丽乡村建设、甘南全域无垃圾治理、农村“三变”改革、农村村级公益性设施共管共享、治理高价彩礼推动移风易俗、农村党支部建设标准化等方面的好经验好做法,支持和鼓励各地开动脑筋、迈开步子,立足实际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好的模式和好办法。

总之,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为未来农业农村发展描绘出蓝图。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