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职业精神培育

2018-04-02 05:31朱晓艳魏运才
社科纵横 2018年11期
关键词:院校精神职业

朱晓艳 魏运才

(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山东 威海 264504)

从职业教育适应服务“一带一路”经济战略和新旧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改革、“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职能看,高职院校要培育出跨境作业的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和技术服务人才,就必须实现从突出“技能育人”、培养服务地方的本土化实用型人才,到突出“文化育人”、培养“走出去”的外向型适用性人才的转变。新时代对职业教育提出了从立足培养“中国工匠”到着眼培养“大国工匠”的内涵发展的急迫要求,但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在技能文化、职业精神方面,还远不能达到新型和涉外行业企业、职业的需求和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力开展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职业精神培育,才能造就大批有科技文化、有现代职业精神的中国工匠。

一、问题的提出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作为即将走向社会甚至走出国门就业的职业人,要在日益快速发展的新型国家制造业中生存并发展起来,必须熟练掌握一定的技能文化,牢固树立良好的现代职业精神。对于现代职业精神建设的研究,从理论上看,学界普遍认为,现代职业教育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文化覆盖,不能够在职业生活甚至社会生活中充分体现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以及德行涵养。针对高职院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难点问题,加强对学生现代职业精神培养,构建一个完整的职业文化培育机制,是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的基本路径。上世纪末,美国职教界伯顿·克拉克(Burton R·Clark)等,在社区学院范畴内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在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方面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在新型课程结构和教学模式方面提出,为学生进行现代技术的边缘教育,使学生理解宽广的产业和职业生涯知识,意在使受教育者以较宽厚的基础和实力去迎接未来多变且多元的劳动世界。[1]他们对培养学生能力结构也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些研究从多个角度启示我们,职业精神或职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业教育发展现象。

近年来,许多大中型企业在选聘人才时,更多的看重毕业生的整体素质和职业意识。但是,一些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现代职业精神的欠缺,不能不引起人们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质量标准的思考和关注。2014年5月2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当前职业教育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结构不尽合理,质量有待提高,办学条件薄弱,体制机制不畅。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造更大人才红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为高职院校瞄准国际技术人才市场和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需求进行教育教学体系综合改革,指明了方向,拓宽了新型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空间。高职院校大力推进现代职业精神培育,有助于推进现代厂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者群体的职业理念、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企业文化意识的大面积提升,有利于改善当今社会发展中大量存在的职业精神缺失现象,为深化经济转型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持续发展动力。

从实践需求看,经济新常态、新型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带一路”战略对技术人才的综合素质、职业修养、文化适应能力,都提出迫切的客观需求,而高职院校在校学生和毕业生的职业能力、现代职业精神,还与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的现实需要,存在着普遍的错位现象。一方面,高职院校毕业生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但社会特别是涉外商企对其职业文化素质和现代职业精神的认可程度不高,许多用人单位表示担忧;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重技能的人才培养特色面临与内涵发展相应的新型市场职业精神塑造和学生自身发展的职业文化培育的新挑战。

在对企业员工职业精神现状调查走访时发现,不少的企业之所以不景气,与职工缺乏职业精神,有着直接的关系。山东万泰有限公司的夏副经理告诉我,他们公司的员工本来待遇还不错,但在职业观上很是不对劲:惟利是图,把工作当成捞钱的手段,为一些蝇头小利不惜采取行贿受贿等不正当手段;工作打不起精神,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拖延任务、执行能力非常差,而且最痛心的是没有一个自己的人生目标及职业价值追求,毫无使命感和责任心。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现代职业精神的缺失。我们虽然进入了市场经济,但人们的职业意识,更多地还是由对财富的饥渴本能以及对西方市场经济表象的快速借鉴而取得的,还没有真正深入地了解并掌握市场经济背后的精神力量。根据企业对毕业生相关职业道德、工作态度、敬业精神以及企业文化认知的满意度调查分析来看,市场或企业界产生着对现代职业精神的迫切需要。面对新形势,职业院校一方面需要加快人才培养结构改革,从专业技能结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上,全面推动职业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具体制度建设,推进产业文化进教育、企业文化进校园、职业文化进课堂,全面提升以职业品格为突出特征的核心职业能力,打造有品位的职业精神,培养有品行的文化技术人才。

二、现代职业精神阐释

曼德认为,职业是天职,是不容推脱必须完成的。在笔者看来,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生活来源、建立和扩大社会关系、发挥其在所受教育中取得的专业技能、实现自身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专门性工作活动。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背后,都需要伟大的精神来支撑。西方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以天职观为核心的资本主义精神推动的,而我国发展市场经济,同样需要相应的市场经济的精神来支撑和推动。[3](P1)在新科技革命背景下,职业活动跨区域跨国界大融合,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的就业创业,都要求职业人真正树立现代职业精神。

现代职业精神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而被提出来的一种职业价值观念。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人们对财富、牟利、工商业等经济活动的认识发生了根本改变,经济伦理体系也随之发生动荡和变迁。个人和企业为了实现其生存方式,必不可少地要完成自己在现实中所处地位的责任和义务,这样,一种肯定、尊崇职业甚至赋予职业以神圣意义和生命价值的职业观念形成。曼德在他的《新职业观》一书中,把“视职业为天职,以敬业、勤奋、忠诚、主动、协作、担当、守规、追求卓越的生活信仰来对待工作的职业观念”称之为现代职业精神,并认为现代职业精神就是以生命信仰为基石的职业观,它不仅把工作当作人生的使命,而且将工作与生命信仰的实现完全融为一体,在担当责任和义务中体验爱、美、和谐和意义。[3](P2-5)对于职业精神这个概念,西方理论是从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资本主义精神来表述的,而国内学术界对现代职业精神的研究,又往往局限于从市场、企业的商业竞争的角度去看待现代职业精神。

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市场和企业在职业精神方面还比较匮乏,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经济新常态形势下,应该站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文化、伦理沿革的高度来把握、阐释现代职业精神。职业精神是与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具有职业特征的追求与操守,是从事这种职业就该具有的信仰和意识、能力和自觉。现代职业精神是从事现代新型生产、经营、管理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使命感等体现在职业境界、职业品质和职业行为倾向中的总体状态。现代职业精神在职业实践上,体现为敬业、诚信、合作、担当、激情、协调、勤奋、守正、求精、创新等几个方面的内涵。新时期新时代在职业要求上更加具有全面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因此,职业教育应该立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国际化职业发展形势,从新型生产、经营、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的职业文化、职业精神方面,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需要的新型职业观,全面培育准职业人的现代职业精神。

三、高职院校学生的现代职业精神培育

当前全球产业转型升级,世界制造业提质增速战略的实施,把各国职业教育提升整个国家技术技能人才质量水平的改革推向了新境地。我国深入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都引发了就业的新变化,带来职业岗位的大幅度调整和迁移,全球性高技能劳动者的迫切需求,又极大地推动了企业文化和职业精神内涵的发展。高职院校应对以工业4.0为标志的智能化生产所带来新的就业增长与结构优化,深化教育教学和知识技能结构改革,强化现代职业精神教育,实现专业与产业、技能与职业的动态对接,显得尤为重要。

高职院校学生现代职业精神培育的重心在于:结合“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中国制造”与一技之长、企业文化与职业能力等就业、职业实情,构建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良心、职业使命感为核心的“敬业、担当、诚信、合作、激情、协调、勤奋、守正、求精、创新”的现代职业精神体系。

(一)结合“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培养敬业、担当的职业理想

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家战略的实施,新兴产业对中高端专业技术人才日益迫切的需求,高职院校培养“大国工匠”、“工匠精神”的使命,越来越突出。大国工匠精神的典型特征是敬业奉献,工匠精神的突出个性是追求卓越、勇于担当。这是时代需要的职业追求,是崇高的职业理想。大国工匠都是从基层的技术工人成长起来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都是在职业教育阶段培养的,高职院校基本素质课程、通用技能课程和职业能力课程要深入挖掘课程教材的职业精神教育价值,融入教学体系,为学生树立崇高职业理想提供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选择上所确立的能够实现职业价值、提升人生境界的奋斗目标,即个人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职业理想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它是人们实现个人生活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的手段,是人们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力量。职业理想教育,应与公共基础课程的理想信念教育相衔接,与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相统一,与人生价值追求、职业生活中的道德与法律相融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与新时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相呼应,靠正确的理论指导,用就业创业的现实性前景和产业职业的实践性需求,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把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工作岗位,视为一生所追求的事业。所谓敬业,就是敬爱职业,尊重岗位,敬重职责。敬业是对职业人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和精神风貌的基本要求,也是专业技能人才德才统一的内蕴和外化。“大国工匠”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和精益求精、甘于奉献的感人形象,是青年一代敬业教育最真实的案例,最刻骨铭心的感染。所谓担当,就是有承担,担负任务、责任等,一般用以指有魄力,敢于担当重任。有担当,就是在职业生活中勇挑重担,攻坚克难。老一辈科学家舍家为国的崇高事业追求、新一代建设者殚精竭虑的伟大创造精神,是鼓舞高职院校学生现代职业精神最鲜活的精神教科书。

(二)瞄准“工业4.0”与“2025中国制造”,培育诚信、合作的职业道德

全球产业转型升级,如德国的“工业4.0战略”、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日本的“再兴战略”、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法国的“新工业法国战略”等浪潮,不仅凸显了制造业技术驱动特征明显、全球产业格局重塑、高技能劳动者需求迫切等新趋势,并且还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影响了当前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转换。为了顺应此次全球制造业升级浪潮,我国政府也推出了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一方面产业制造业的现代化、信息化水平快速提升,对一般性技术人才的需求明显减弱;另一方面“中国制造”要“走出去”,提供生产技术和服务,生产模式的变动性等要素,对技能人才的企业文化意识和现代职业精神的要求显著增强。职业教育面临劳动力市场需求大量缩减,而高素质技能人才又明显数量不足,现代产业结构趋向软化,市场需求重心向服务业偏移等等产业发展与就业结构的矛盾和挑战,职业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2017年3月12日下午,教育部长陈宝生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记者会上,就“教育改革发展”的相关问题回答说:“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和新常态,进入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结构大变动的时代。这个阶段加上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加上我们国家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急迫的要求,要求我们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大量的、大规模的技术人才支撑。也就是提供两个公共产品,一个公共产品是在全社会通过职业教育弘扬工匠精神,一个公共产品是提供大量的大国工匠。这就是我们的历史任务。”[4]面对现代生产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传统的工作岗位、工作性质发生的深刻变化,当前岗位专业技能逐渐淡化,岗位协调能力日益重要,专业技能人才的通用能力和综合素养备受关注。这些新的变革,都提出了人才综合素质和现代职业精神培养的时代课题。职业精神教育应该与专业课理论教学活动相结合,深入专业教学各环节之中,实现职业精神教育与专业素质培养的有机统一。学生下工厂、进企业、访街道、闯社会,才能接触和感悟职业岗位诚信的可贵和合作精神重要,才会真正提升自身的时代职业精神。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学,一要时刻关注制造业和产业的转型升级,拓展专业宽度,对接专业群的发展;二要瞄准科技前沿和专业未来发展前景,培养学生通用能力,既注重技术技能的培育,又注重现代职业精神的培训。

(三)在职业实训中渗透激情、协调的职业态度影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以扎实的专业技能、精炼的岗位协调能力、高度的职业热情和积极的职业态度为基础的。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要尽可能缩短学院教育与实际岗位工作的距离,建立“学习课堂、实训车间和实习企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满足专业实习的校内模拟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顶岗实习创造条件,营造职业场景,或通过现代学徒制实现学校对接企业、专业对接产业、学生对接岗位、教学过程对接生产流程,让学生亲身感受职业文化,体验职业激情,领会工匠精神和职业态度。要根据专业培养方向,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年龄、社会实践能力、岗位协调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实训实习教学中,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让学生到工厂见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或模拟企业运行的方式进行课程实践,是培养学生职业热情和岗位协调能力基本途径。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让学生在“师傅”那里学会崇尚职业、热爱岗位,会做工、会做人,会当“大师傅”。

(四)在“文化育人”中养成勤奋、守正的职业良心

重视文化育人,将人文素质与职业精神相融合的专业文化建设纳入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体系中,以形成鲜明的专业文化,是现代职业人才培养的撬动支点。高职院校要善于营造体现行业和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和专业文化,充分利用职业文化隐性资源(精神层面的氛围)和显性资源(物质层面的设施),促进职业精神要素的养成。中国传统文化优良道德传统内涵丰富,如“勤能补拙”、“业精于勤”等是铸造勤奋精神的文化滋养;“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矩不正,不可为方;规不正,不可为圆”、“恪守正道”皆是今天养育遵章守规、守正出新等职业精神的道德食粮。培育现代职业精神应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着眼于人的素质提高,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大力培育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的人文素质和以中国制造、工匠精神为内涵的现代职业精神,才能真正体现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的目标,才能更好地担负职业教育“为学生找出路,为企业送人才,为社会做贡献,为学校谋发展”的历史使命。职业技能教育中有了文化教育特色,学生在担当社会角色时,就有了职业追求与职业归属感;专业技术人才具备了文化素质,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才得以在职业生活中展现。如此,我们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职场甚至在社会上才足以有更多的生存手段和发展空间。

(五)在产学研结合中强化求精、创新的职业使命感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职教育典型的办学模式,教学质量保证体系由学校教学、企业实习、产业实训、科技研究等共同构建。职业教育要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实现受教育者的就业目标,就必须实行产学研结合,深化产教融合。面向行业,建立面向“中国制造2025”、工业4.0主导产业的科研团队,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先导,具有新技术技能开发、积累的促进功能,加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发利用,可以为教学、科研和实习实训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创新平台。着眼于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引入“市场化”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思路,有利于通过增强学生的职业角色感,来培育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现代职业精神养育奠定坚实基础。在校内,建立学科模拟研修基地,将有较强操作性的企业岗位进行职业角色的扮演,在校外的企业基地进行职业角色训练,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研修活动。学习与实践、教学与科研、实习与就业、生产与开发融为一体,企业文化得以丰富,职业文化赖以生成,工匠精神得以培育,市场文化和现代职业精神同步增长,既提供了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动力,又增强了产业活力,同时高职生的现代职业精神培养也落到了实处。

高职院校要实现新一轮内涵发展,就需要坚持教育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课程体系改革的原则,根据职业岗位所需的职业能力、素质要求和知识智能结构,结合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目标,适时进行课程体系的重组与革新,以突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综合职业能力。总之,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要与经济发展、劳动就业、产业职业紧密适应,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必须立足新型产业的发展需求,注重发展学生职业能力和现代职业精神,以职业教育供给方式创新,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猜你喜欢
院校精神职业
虎虎生威见精神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