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文化自信的力量

2018-04-02 13:18
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化

李 丽

(鲁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烟台 26402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十九大后,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使之成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底蕴、灵魂。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文化建设,对中国文化保持着高度自觉、深度认同度,对中国文化生命力满怀希望,充满信念信心。这种深度的文化自觉和深沉的文化自信,渗透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的方方面面。这里,我们择其要加以阐释,即历史新变革折射文化自信、历史新方位蕴含文化自信、历史新使命要求文化自信。

一、历史新变革折射文化自信

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的探索和建设实践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尤其是过去的5年,发展是跨越式的,“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的重大突破,民主法治的重大进步,思想文化建设的重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显著成效,从严治党的卓著成效等,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社会到政党,从国内到国际,党和国家建设的整体性升级说明了历史性变革的深层次性、根本性及其影响的深远性。

透视基于生活世界的、整体性的历史变革,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文化的坚定信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及其结果。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赋予人从自然生命向社会生命、意义生命转换的可能。实践的过程,也就是人的内在的理想信念、精神品格、价值诉求等精神力量、文化生命的外化过程、凝聚过程。进一步来讲就是,文化以意识的形式引导实践,社会生活在实践中展开,文化就成为社会的“基因”,成为连接、贯通社会生活各领域的纽带。这就意味着,“文化从根本上不是与政治、经济等相并列的现象或领域,而是人的一切活动领域和一切社会存在领域中内在的、机理性的东西,是从深层制约和影响每一个体和每一种社会活动的生存方式。”[1]正是基于人——文化——社会的这种内生性关系,我们说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是文化生命力的外在形态,其折射文化底色、文化底蕴,说明文化生命力。

我们现在正处在“一般社会知识,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社会生活过程的条件本身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智力的控制并按照这种智力得到改造”[2]的时代。基于时代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重视“一般社会知识”,重视“智力的控制”,重视文化在社会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十五大报告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十六大指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在保持三个“越来越”基础上,又增加了“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的认知。十八大提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时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写入报告。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将文化的作用提升到国家、民族的“灵魂”的高度,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报告这种既有继承性又凸显创新性的对文化长远作用和价值意义的清醒认知,说明了党中央明确的文化自觉和高度的文化自信。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通过实践,精神才转化为物质,有了历史性变革的生成。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自信是历史性变革的内生根基。没有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中国文化的重视和中国文化凝聚力的发挥,就不会开创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反过来讲,中国全方位、根本性的历史变革,也说明了中国文化的内在活力和旺盛生命力,而其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文化自信之源。

自信以自觉为前提,没有自觉的自信是盲目的。中国共产党在对自己的文明保有充分自信的同时,也保持着高度自觉,十九大报告对问题的清醒认知就是明证。

二、历史新起点蕴含文化自信

基于我国社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十九大报告以三个“意味着”为根据、标志,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判断。研读新时代的三重标识,不难发现其深蕴文化自信。

首先,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内蓄文化信心。毛泽东时代,党主要倚重政治力量领导人民通过武装斗争推翻三座大山使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解决了中国站起来的问题。邓小平时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使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改观,解决了中国富起来的问题。新时代,我们在继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经济的基础性、决定作用的同时,进一步彰显文化的力量和作用。这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其一,社会主要矛盾的文化内涵。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人民群众主体意识的不断增强,其需求质量也在不断升级,物质富裕、精神充实、公平正义、民主法治、生态文明、社会清廉等等,需求的品质更高,精神向度更突出,文化含量更大。与人民需求的新变化相适应,社会发展的价值维度凸显,即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是可取的、合理的、值得提倡的等一列价值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而价值是文化的内核。综合两方面,可以说社会主要矛盾的新概括以及解决,既彰显也需要充分的精神文化力量。其二,信息时代的文化整合。现代社会,从领域分离到领域合一的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将各个领域整合起来的力量,主要是信息化背景下的文化,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社团组织等资源通过文化而组织起来并发挥最佳效能,也就是说,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加拿大学者D·保罗·谢弗指出,文化越来越被看成是变化的原因。美国学者亨廷顿直陈,人们越来越用文化“解释各国的现代化、政治民主化、军事战略、种族和民族群体的行为以及国与国之间的联合和对抗。”[3]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说文化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也成为国家强起来的重要力量。“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性、独立性的新历史起点彰显文化力量。在百年沧桑的求索中,中国共产党先是以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为参照,结合中国情况,建立起以计划为核心特征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模式的严重弊端及其导致的社会危机,促使中国社会主义走向改革之路。改革开放中,在学习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经验和回应西方文明冲击的过程中,不自觉卷入到西方主导的思维模式中,而对自己的发展经验缺少应有的总结概括,对自己的道路缺少应有的定力和信心。针对这种情况,习近平旗帜鲜明地指出,我们“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自己的新路,这种对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羁绊的挣脱、超越,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生性,独立性,自主性。内生的、独立的、自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包括中国特色社会道路、理论、制度,还包括民族心理、价值取向、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等文化传统。为此,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正是有了这种独特的精神力量、与众不同的精神标识的引领,才有了内生性、独立性、自主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生成和展开。而科学社会主义也因为基于中国文化基础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而不断前进。

最后,中国现代化为世界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展现中国文化风采。近代以来,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成为人类孜孜以求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历程,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也开始了现代化的求索,在屡遭挫折失败后,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上了独特的现代化“中国道路”,创造了与众不同的现代化“中国模式”,不仅取得空前的成功,创造中国崛起的奇迹,而且为世界范围内现代化范式的多元建构、人类问题的解决,提供属于中国自己的经验,贡献了中国独特智慧与方案。中国智慧、中国方案的现实性,无疑说明了其创新性。但正如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全新一样,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也内涵着传统,“过去”的传统延续至今并以创造性转化的方式参与到现实之中,传统活在当下,成就当下,“构成了一个社会创造与再创造自己的文化密码”[4]。试想,如果没有中国历史上法德礼三维综合治理的传统、市场传统、“政教合一”制度、“民本民生”思想等等文化因素、历史因素,哪来中国模式的治国理政、市场经济、市民社会、以人为本的现代化?所以,中国延绵数千年的传统文化,实则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其滋养着中国式现代化,其带给社会以秩序和意义。不仅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亦是如此。“传统的转化与‘活用’,是现代化活力的源泉”[5]。

三、历史新使命要求文化自信

在新的历史方位、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团结带领人民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直面新时代、新条件、新问题,要承接中华民族命运、实现伟大担当,最关键的是要推进四个伟大,即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主线是伟大梦想,首要的是进行伟大斗争,起决定作用的是建设伟大工程,理论和实践的主题是伟大事业。鉴于文化与实践(事业)的关系前面已述,这里不再赘言,而直陈另外三个伟大与文化、文化自信的关系。

首先,如果不能坚守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传承党和人民在浴血奋战的伟大斗争中积累起来的革命文化,不能推进在艰苦创业的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句话,不能对中国文化充满信任信心,那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一句空话,因为文化不是别的,而是民族的“里子”“底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就是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的当代复兴。”[6]

其次,伟大斗争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精气神。昂扬奋进、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的涵养,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和思想精神,是国家、民族、社会最深层的精神意志,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最后,伟大工程强调的是改善党的建设,使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新的辉煌。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无疑需要从多个方面展开,而渗透在各方面之中并引导其展开的是政党文化。政党文化也是一个多面体,其基础和灵魂是中国在五千多年文明中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党在90多年的奋斗征程中形成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所内涵的精神品格、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思想素养等,涵养党员的主体意识、公共意识,为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保持提供内生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党的建设的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充分反映出来,为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提供精神动力。总之,没有政党文化建设特别是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指引和支撑,党的建设改善就成为空谈。而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积极引领、践行中国先进文化,又忠实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中国共产党人郑重承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总之,从历史新变革到历史新方位再到历史新使命,从“从哪里来”到“现处何方”再到“到哪里去”,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我们都能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深沉的文化自信,这种自信必将引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1]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68.

[2]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98.

[3]萨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2.

[4]E·希尔斯.论传统[M].傅铿,吕乐,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3.

[5]马敏.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6,(9):28-40.

[6]郭湛,刘志洪.中华文明复兴的核心取向[J].武汉大学学报,2017,(6):40-46.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文化
文化与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