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世界责任观的共生思维特征

2018-04-03 00:39储著源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共生共同体责任

储著源

(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合肥,230032)

世界责任观是世界各国和人民关于世界责任的基本立场、观点以及科学认识和正确履行世界责任的思维方法和实践方法。习近平世界责任观的思想内涵是世界持久和平、人类共同繁荣、人民共享成果。[1]10作为规约世界各国和人民言行举止的价值准则,共生更是国家之间、世界人民之间、国际组织之间的生存之道,实即世界各国和人民、国际组织、人与自然界共存、共荣、共享必须遵守的最高社会法则和最高自然法则。[2]90按照习近平世界世界责任观的思想内涵,共生既是世界层面的价值要求,又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价值目标,更是世界各国和人民科学认识世界责任的基本思维方法。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世界责任观之时,始终坚持了共生思维观,广泛运用共生思维方法倡议和构建世界各国和人民应当树立和践行的世界责任观。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中国的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新时代世界各国和人民应当承担和履行的共同责任。于是,“认同什么样的世界责任观念,怎样有效履行世界责任”是摆在当今世界各国和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然而,共同责任和根本目标确认之下必然存在责任共识、细化、分工以及有效完成问题。实际上,关于世界责任问题的共识大于分歧,争论从未停止,阐述世界责任理论观点和看法则成为国际舞台常态主题和国家交往常态话题。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立足全人类根本利益和坚持世界历史视野,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和谐共生”思想资源,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创造性构建了阐释世界责任理论与实践的共生思维范式,且习近平阐释世界责任的共生思维理念以及中国以共生思维理念为指导建构的世界责任履行方案和制定的世界责任履行举措,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这进一步树立了中国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话语权。因此,深化研究和阐释习近平世界责任观的共生思维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理念相通与规矩相守

各国极力阐释世界责任观,直接目的是获得一定程度的世界话语权,而话语权获得则首先必须使其他国家理解和接受本国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思维理念。“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4]43世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历史与现实整体,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早已超越一国界限,成为世界各国和人民共同的历史责任。因此,运用共生思维理念解答世界责任问题具有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必要性,习近平运用共生思维阐释世界责任问题则正确反映了各国和人民遵循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应当承担的共同责任观。依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共生思维是一种综合运用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解答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实质是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共赢双赢、和谐共生的思维理念。习近平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交往实践中,先后提出和系统诠释了“和而不同、和而共生、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均衡发展、互联互通、互通有无、守望相助、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风雨同舟、多元共生、包容共进、增长联动、利益融合、利益交融、命运与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等关于世界责任观的一系列共生思维理念。无论是基于词语释义,还是基于承载理念的实际行动,这一系列共生思维理念都超越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之界限,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互通互联。极为关键的是,习近平不仅提出一系列共生思维理念,并且正式提出共生思维的核心价值观念。习近平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5]“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人类的共同价值,以共同价值为根基形成和发展的世界责任价值观念体系则必然内在具有共同性和互通性,进而立足共同和相通的核心价值观念建构的思维理念则必然内在具有共生性,促进和保障世界各国和人民达成广泛的、自觉的理念共识,这是当今世界各国和人民正确理解和践行世界责任观的必要思维方式。

理念相通为世界各国和人民严格树立国际规矩提供了先决条件和思维观念。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遵守国际规矩是严格要求世界各国和人民遵从共同制定和高度认可的国际关系准则。习近平认为,遵守联合国宪章和原则,恪守国际法和国际规则,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世界各国和人民正确树立和自觉践行世界责任观的最大规矩。同时,习近平立足各国和人民始终遵循的根本规矩,又提出一系列按照规矩践行世界责任观的重要原则。一是坚持协商民主原则。既然世界责任是各国和人民应当共同承担的责任,那么履行责任的目标、方案必须要由各国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习近平指出:“各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情只能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去管,世界上的事情只能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共同商量来办。这是处理国际事务的民主原则,国际社会应该共同遵守。”[6]274实质上,协商民主既是共生思维理念形成的制度保障,又是共生思维理念落实的具体路径,关系到真正将理念落实到规矩和原则之中。二是坚持公平正义原则。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质量呈现出两极分化趋势,西方资本主义大国以其历史优势和强大力量最大限度独享发展机遇和发展成果,持续加大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环境负担,导致付出和获得难以成正比,更别说公平正义。习近平认为,坚持国际公平正义必须时刻树立共享理念和双方共享收益的基本规矩,具体表现为共享尊严、成果和安全。习近平强调,各国和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6]273三是坚持共同但有区别原则。在国际关系主体平等前提下,各国所得、能力、资源不一样则承担的相应责任应当有别。然而,针对生态环境恶化、经济环境治理等全球性议题,各国存在争议,共识难以短时内广泛达成。立足实际能力和客观事实,只有秉持共同且有别的履行原则,世界各国和人民才能做到尊重差异、扩大共识、力所能及承担已经明确的责任。习近平指出,世界各国“应该相互尊重、求同存异,采取建设性方式增进理解、扩大共识,努力把矛盾点转化为合作点”[7]。世界和平与发展关乎到全人类根本利益,各国和人民只有按照共同的规矩和原则商讨对策和分担责任,才能取得相得益彰的共生性实践效果,才能造就共生共荣的世界美好未来。

世界责任观的核心要义是共生、共存、共享、共荣,世界各国和人民践行世界责任观关键要尽快促使国际社会达成广泛的价值理念共识。世界责任规矩的核心要义是:按照世界历史规律和客观实际情况,共同协商建构各国和人民必须严格遵守的行动原则和伦理准则。理念是规矩、原则、准则的集中体现,规矩内在包含高度一致的理念,两者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高度统一和相互联系,是一对共生性概念范畴。习近平阐释世界责任问题之时,首先倡议各国和人民立足历史和现实,力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核心价值理念根本统一,进而共同协商建构国际规矩、国际规则、国际法规,保障共同制定的价值准则和制度原则,双重指导和约束各国和人民实际行动。

二、责权相依与利益相生

按照国际法精神,任何一个国际关系主体既享有国际法和联合国规定的权利,又必须履行国际法和联合国规定的义务。按照法律惯例,既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权利是主体获得利益的保障和手段,义务是主体获得利益的前提条件。只有正确行使权利和自觉履行义务,才可能获得相应的利益。因此,权利、义务、利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共生性范畴。

相对于当今世界国际关系主体而言,维护世界持久和平、推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是关系到全人类根本利益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这是人类历史赋予、国际法规定、各国政府倡导和世界人民期待的使命担当。立足世界历史视野和世界人民立场,世界各国和人民应当承担的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责任、权利、利益,是一对关系密切的世界责任观范畴。整体审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首先倡导当今世界国际关系主体严格树立权利和义务、责任和权益并重意识。各国和人民同处一个地球村,生于同一个世界、胸怀共同梦想、同享文明成果,都是世界历史的创造者,面临着共同的责任和义务。习近平认为,当今世界各国和人民只有坚持责权相依原则,才能实现利益相生、共生,获得双赢、共赢。习近平指出:“权利和义务并重,以尊重各国权益为基础推进国际核安全进程。”[6]254其次,坚持权利、义务和利益平等均衡。习近平先后强调,国际社会应当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权益平等、利益对等,且承诺“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6]248-249。按照共生思维理念,权利、义务和利益平等关键在于均衡,且必须是彰显和谐本质属性、利益兼融共生性的均衡状态及发展态势。十八大指出:“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4]43责、权、利共生关系的核心要义是平等均衡行使权利、平等履行责任和平等共享利益,以平等均衡的理念和实践将责、权、利无缝连接起来。再次,严格按照权利和义务打造利益共同体。“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8],利益相生本身代表着利益长期共存、利益点扩大、利益相互促进和可持续增长,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的国家和人民,日益融合为责任和利益双重共生体。习近平指出:“共同发展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符合各国人民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6]330中国政府始终倡导世界各国和人民作为一个共生体,应当立足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全局利益,扩大利益交汇点,努力成为“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6]289。

纵观国际关系史,国际法规、国际规则甚至联合国宪章和原则对国际关系主体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但不具有强制约束力。只有运用共生思维范式才能比较彻底诠释清楚世界责任与义务的共生性,才能有力推动各国和人民内在认可国际责任、本国权利和利益的统一性;世界各国和人民履行世界责任之时,才能自觉接受共生思维理念制约和引导。当今世界形势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以其强大综合国力,肆意推行强权政治,独霸利益获得权,推诿责任义务,造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与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在权力分配、责任分摊、利益分享方面极度失衡,导致以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日益贫困为代表的、严重影响世界历史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性问题累积且恶化,这必然会动摇世界各国和人民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根基。习近平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3]世界各国和人民应当搁置争议,妥善有效管控分歧,增加积极因素,排除消极干扰,放大共同利益,共享全球治理话语权,形成忠实履行责任、公正享有权力和获得正当利益协调互动的世界良性发展机制。

三、战略相接与历史相融

习近平世界责任观的共生思维特征,不仅体现在运用共生思维观念展开理论诠释,更体现在立足当今世界现实和人类历史构建世界责任履行路径与方法。世界各国和人民的世界责任履行能力与方式客观存在差异,但以共生思维理念为指导可以最大限度实现维护世界和平方式互补、推动世界发展战略对接,且在世界历史视野下促进各国历史文化发展互动性兼融。习近平以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发展的和谐美丽世界为根本目标,倡议世界各国和人民推动发展战略对接和扩大历史文化互动交流。

共生的核心要义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惠互利、双赢共赢。总体审视习近平代表中国政府阐释的世界责任观,正确履行世界责任不仅是义务、使命,更是创造世界各国发展机遇、推动世界各国合作发展的重要路径。换言之,正确履行世界责任必将促使世界各国和人民更加团结、更加和谐、更加开放、更加和平、更加发展。习近平指出:“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3]因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和战略积极主动融入世界,力所能及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履行应有的责任。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倡议“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推动世界各国发展战略互通互联和有序对接。习近平指出:“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新一轮大开放、大交流、大融合”“打造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9]总体观照,习近平立足世界责任观阐述的中国和世界各国共生性发展战略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机遇互动生成和相互转换,共创、共享发展机遇。发展战略共生性主要体现在催生性、转换性,即一国战略对接其他国家发展战略将给本国和世界催生新的发展机遇、创新发展战略,这样一方面实现世界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增加国家友谊、减少分歧、遏制冲突、促进世界和平。习近平指出:“世界繁荣稳定是中国的机遇,中国发展也是世界的机遇”“把世界的机遇转变为中国的机遇,把中国的机遇转变为世界的机遇”。[6]248一旦国家之间发展战略相互依存和相互融合,则预示国家之间共生性发展战略生成和有效运行,更说明国家之间关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和一定领域达成共识。二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互动创新。共生直接含义是共存共进共退,共生性发展战略不仅在于战略相互融合,更通过战略联通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互为发展条件和发展机遇。习近平指出:“只有世界发展,各国才能发展;只有各国发展,世界才能发展”[10]“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5]。三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发展战略互通互联互融和有序对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国际舞台上积极倡议“一带一路”战略与世界各地区、各国发展战略互动对接。习近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奉行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宗旨,将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11]

当今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引领下,各国思想文化更加融合交流,发展战略更加兼融互依,这必将推动世界各国历史更加融合,历史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必将推动各国和人民本着为世界历史发展负责的共生意识,自觉承担应有的世界责任。十八大以来,中国立足无限接近中国梦的历史机遇,以负责任大国态度着力倡导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发展战略互通互联,深刻诠释中国梦与世界各国和人民的梦、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中国文明进程与世界文明进程的共生逻辑关系,科学建构诠释世界责任观的共生思维范式和共生理论话语权威。一是立足中国梦构筑世界梦,实现中国梦与世界各国和人民梦想相通,让中国梦造福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实现的中国梦,不仅造福中国人民,而且造福各国人民”[6]275“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人民美好梦想相通”[6]279。二是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自觉实现人类文化成果世界人民共享。世界各国文化是世界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世界优秀文化既是人类创造性实践活动的积极产物,又是人类继续前行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世界各国和人民有责任、有义务让本国优秀文化造福于本国和其他国家人民。习近平指出:“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12]三是架起中国与世界各国和人民共生共存共荣之历史文化发展桥梁,实现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发展全面融入世界历史发展大潮。习近平提出,我们希望“在亚欧大陆架起一座友谊和合作之桥”“建设和平稳定之桥,把中欧两大力量连接起来”“建设增长繁荣之桥,把中欧两大市场连接起来”“建设文明共荣之桥,把中欧两大文明连接起来”。[6]282-283历史是人民创造的历史,世界历史只能是世界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一方面通过支援亚非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惠及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另一方面扩大文化交流,深入阐释科学世界责任观,促进世界发达国家世界历史意识觉醒,推动各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对接和融合。

战略构建是人类创造历史和发展历史的重要路径与方法,历史是人类实施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实践产物,两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共识性关系。倡导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战略对接,为世界各国和人民打造一个理念相通、战略共生、文化兼融的历史发展战略,有利于增强各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发展的行动步伐协调性、互补性、可持续性。

四、民心相印与命运相连

世界责任观的实践要义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世界人民的幸福指数,即人民是否受益于世界和平与发展;二是世界人民的历史角色,即人民是否主导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享有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话语权威。此外,立足于责任伦理视角,世界责任必须体现出“为谁负责”“谁来负责”的问题导向。因此,世界责任的落脚点必然是世界人民,世界人民既是世界责任履行主体,也是责任价值目标的根本指向,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责任必须落实到为本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方面。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一方面,以利益共生为立足点倡导各国和人民真诚交往,切实做到心连心、心心相印,实现民心相通;另一方面,以世界人民共同命运为立足点,倡导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命运相连、自由联合,全心全意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指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3]

民心相通是世界和平与发展最深层次、最持久的力量。面对全球性的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只有各国人民齐心协力才能避免战火冲突、生态环境恶化,保障世界可持续发展。一是正视和履行世界责任是世界人民的民心所向、民心所指、民心所期。“世界大同,天下一家。”[13]历史发展正一步步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各国和人民彼此之间更加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每个国家和人民都是这个整体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共同家园、建设共同家园是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历史使命。二是世界责任共生性根基在于跨越国家和民族界限的民心相通相亲。习近平指出:“加强民心相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坚持心心相印”“交往多了,感情深了,心与心才能贴得更近”。[6]290-294国家交往在于民相亲、民心相通,世界交融更在于民心相印、民心相连、心灵共鸣,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三是民心相通相亲必须加深人文交流,落实于实际行动。心灵相通相亲,来源于人类交往实践、实现于人类交往实践,它是一个物质性实践活动的真实感觉和主观体验。民心相通不能仅仅停留在理念层面,必须付诸于实践,中国政府于是自觉将“民心相通”明确纳入“一带一路”建设旨趣和价值目标。习近平指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键基础。”[14]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之时,中国政府积极帮助和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人民解决发展困难,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加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构建和平友好之友谊,以实际行动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稳定与发展,尽最大努力减少导致世界流血冲突、战火战乱的消极因素,最大限度增加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积极因素。习近平指出:“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多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把工作做好、做到人的心里去”。[15]

民心相通相亲必将推动民心融合,加快当今世界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形成和发展,进而推动以民心为根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使世界责任上升为各国和人民自觉的历史使命。习近平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理念,深刻阐释世界责任观的共生思维特征。一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历史意识。习近平指出:“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6]330二是人类命运与共是现实的国家和现实的人内在具有的生存发展理念。经济全球化已经充分证明和显示,世界正成为一个共生体、共同体,难以分清你我。习近平指出:“这个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6]272三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更是民心融合体、人与自然联合体。现实利益共同体是基础,人与自然共同体是法则,人心共同体是目标和归宿。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及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指出:“要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实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6]四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取向是世界人民的命运由世界人民共同掌握。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次含义是一个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由本国人民共同掌握,实现国家和人民命运与共、人类命运相连。习近平指出:“世界的命运必须由各国人民共同掌握。”[6]274五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是一步步的战略步骤、一个个的实际行动,关键在于从国家做起、从人民做起,脚踏实地逐步深入合作,共建和谐美丽的世界家园。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世界人民创造历史的实践过程,这个过程要么是一个共生性的实践过程,要么是一个共同参与的实践过程,必然客观存在一个物质性共同价值实践生成过程。因此,民心相印、命运相连是人类共同发起、组织或参与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及积极成果。

五、基本结论

基于宏观战略视角,世界责任的逻辑层级大致分为自然生态责任、世界历史责任、人类幸福责任。同在一个地球、同创一部历史、同建人类社会,这内在决定世界各国和人民对地球、人类历史负有不可推卸的共同责任。习近平指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愿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多贡献。”[17]面对世界责任仍未达成广泛共识和仍未采取一致行动,科学阐释清楚世界责任观的本质内涵及其共生思维特征,是新时代正确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基础课题和首要任务。只有各国和人民彻底领悟世界责任的共生性,才能采取共生性的实际行动。习近平从观念相通、规矩相守、责权相依、利益相生、战略相接、历史相融、民心相印、命运相连视角充分阐释世界责任观的共生思维特征,创造性运用共生思维范式阐释中国与世界各国和人民正确履行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世界责任理论与实践,为当今世界共商和平大计、共建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彰显出中华民族为了世界人民谋幸福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也是作为世界主要国家和负责任大国应有的历史使命和道义要求。[18]34习近平运用共生思维范式构建世界责任观及其话语体系,初步实现对世界责任的科学诠释和话语建构,获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广泛共识。西班牙中国政策研究室主任胡里奥·里奥斯指出,习主席多次提出新型国际关系、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中国展现出主动积极、与时俱进的大国风范,并提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思路,这必将大大加快国际秩序的调整进程。[19]习近平指出:“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一道,继续高举世界和平与发展大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努力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共生共同体责任
爱的共同体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共同体的战斗
共生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