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从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开始

2018-04-09 02:34李陈新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行为主体内核基点

李陈新

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在教学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确定教与学的方向。所以说,教学目标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构建本真、简约与多样的课堂需要我们从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开始。

一、目标主体清晰,还一个本真的课堂

本真的课堂应该就是生本的课堂。用课标中的话说,就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如何体现,涉及的方面相当复杂,但是就教学目标的确定而言,目标主体应该十分清晰。这里,我以两个案例分别给予说明。

1.在言语表述上具体体现

笔者以为,关于教学目标的表述有两点:一是能运用习得的图式识别承接结构的段落,二是能运用习得的图式写一段承接结构的段落。按照崔允漷《教学目标——不该被遗忘的教学起点》一文的表述,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行为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与传统的“教学生”“培养学生”所表现的主体显然不同。对照这样的表述要求,这里的两个目标主体设定尽管是隐含的,但“学生”作为主体是十分明晰的:

2.在教学实施上具体体现

但凡成功的课堂实施,我们也都可以从教学过程的具体呈现中感受到鲜明的目标主体。《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时,“精读‘神奇’,感悟韧劲”部分主要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神奇”之一,生长环境。在这个环节里,教师紧紧抓住“这里写青海高原的哪些词语令你印象深刻”这个问题展开,行为主体是“你”,行为动词是“印象深刻”。这里没有零碎的问答,只有学生的个性化阐述。“神奇”之二,外部形态。其中,教师的抓手是“这一株柳就藏在语言文字的后面,你从它的样子感受到了什么?”这一问题,行为主体是“你”,行为动词是“感受”。我们尽管没有看到这些教学设计关于目标的表述,但是其中的目标意识已是十分明显。

二、目标内核单一,还一个简约的课堂

张庆在《倡简务本求实有度》一文中指出:“有些老师备课,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一、知识能力;二、方法过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将语文学习的目标复杂化了。须知,‘课标’里面提出的是‘目标的三个维度’,而不是‘三个目标’!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说,三个维度是一个整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知识能力的学习之外。而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我们的具体课堂教学目标内核应该是单一的,所谓一课一得。诚然,说内核,实际上还有非内核的存在,也就是说内核目标的背后可能有着许多的附加值,这也正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征。

如教学六年级上册《古诗两首》时可紧紧把握深刻理解“哲理诗”内涵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教学。其中,就有许多的附加值:一是过程与方法的引领。读到“古人学问无遗力”时,教师紧扣“无遗力”发问:“是的,‘无遗力’就是不遗余力。它让你想到哪些成语?还能让你想到哪些诗句?”学生在广泛的联想中,对诗句内涵了然于胸。二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在启发学生明白“喻中明理”之后,教师继续发问:“而今,当我们读到这句话,不仅仅会想到方塘,还会想到很多很多。在下面的情境中,你能理解这句诗的含义吗?”这就是运用课文哲理解释生活现象。正像张庆所说的那样,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整体的几个方面。因此在具体设计教学时,我们应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简简单单地上语文,应当具备这样几个特征:头绪简化,目标单纯;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的东西……”

三、目标选项适切,还一个多样的课堂

基于以上的两个方面考量,有关课堂教学目标确定与定位还必须关注具体课时的选项问题:第一课时,我们究竟选择什么目标为内核?其依据是什么?第二课时,我们又需要选择什么目标为内核?其依据又是什么?具体的思考,我们将之归纳为以下简单图式:

1.研究课标明底线——学科目标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是我们从事语文教学活动的学科标准。这一学科标准规定了学科教学的总体目标及其年段目标。它是编写教材、进行教学、评价效益的依据,当然也是我们制订具体课堂教学目标的依据。这个目标体现为以下特点:一是全员性。它所提出的目标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而且应该达到的。二是基本性。这一目标是学科教学活动在具体年段应该达到的最基本保底线。如课标中关于“默读能力”的培养,服从于“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的总体目标,就凸显出“学习默读”“初步学会默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三个学段的梯度要求。

2.研究教材明意图——课文目标

依然以前文提到的《古诗两首》为例进行阐述。教材在进行这两首诗选编的同时,表明了这样一些目标要求:一是言语上的,如“绝、躬、渠、为”的意义等。二是积累上的,如背诵课文。三是感悟上的,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含义。前面的两点是显而易见的,也是教师备课与教学会关注的问题。而第三点似乎是隐形的要求,却是实实在在的要求,因为编者将两首诗中的这两句话安排在同一个主题下,意图也就十分明了。三者结合起来考查,我们自然就发现前面两点分别是第三点目标的铺垫。这样理解,课堂实录中的目标设计自然十分得体。不同教材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要求。所以,我们要吃透教材,把握编者意图,顺着编者的思路去设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去考虑目标的侧重点,即目标内核。

3.研究学生明基点——课时目标

课文的目标往往不止一个,因此我们常常需要将一篇课文的教学分成几个课时。究竟要用几个课时,每个课时完成预期的什么目标,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点去规定。这个“基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一是源于学生的实际基点。学生学习新知,都是依赖于自身已有知识进行的。因此,他的这种预期目标与已有相似块之间的差距,或对目标的偏离就是问题。这种问题差距的“量度”,就直接影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因为教学活动实际上是每一个学生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产生的个性化表现。正是有着这样的实际存在,我们需要分析研究我们的学生,所谓掌握学情。二是开展教学的目标基点。在第一个思考的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建立我们的目标基点。这个基点必须产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的效果,也就有个教学预期目标高于学生已有基点的“量度”差距。只有这个“量度”适切,课堂教学才会张力无限。叶圣陶先生说:“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我们认为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的教学从何处着手,学生的学习从哪里起步,目标选项是否适切,这些都至关重要。

学科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这三者的确定是一个逐步深化、逐步细化的筛选、整理的过程。只有有了这样的过程,目标选项才会恰当,课堂教学才会精彩纷呈。

猜你喜欢
行为主体内核基点
多内核操作系统综述①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微软发布新Edge浏览器预览版下载换装Chrome内核
语文课程三维目标新解
网络政治参与相关问题辨析
甘肃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