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指导要在“评”上下功夫

2018-04-09 02:34陈松信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评语习作教师

陈松信

学生的习作能力是综合素养的体现,但习作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基于多年的习作教学与指导实践,笔者认为,习作评改就好比发动机引擎,是激发学生习作兴趣的动力源泉,对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习作指导不妨在“评”上下足功夫。

一、把握评的时间,让学生喜欢习作

在一些教育刊物的作者群里,经常有作者向编辑询问自己的投稿结果。笔者刚开始向教育刊物投稿时的心情也一样,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结果,甚至希望当天就能得到编辑的回复,哪怕是自动回复“来稿已收到”,也会让自己看到希望,满怀着期待。一些刊物编辑对文章的“来稿拟用”,或是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建议,更是觉得那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字眼。倘若投出去的稿件如石沉大海一般,一直没有得到任何回应,久而久之便可能对投稿失去信心,或许就没有今天对写作的坚持。

学生的心理何尝不是这样,在完成一篇习作时,大多数学生都想早一点知道结果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我常看到对习作较感兴趣的几个学生在教师办公室门前探头探脑,若是上习作课看见我抱着一大摞习作本走进教室,他们会争先恐后地迎上来,主动帮我分发习作本,并急不可耐地翻开习作本阅读教师撰写的评语。

结合自己的写作经历,笔者认为,在习作教学中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更不能拖拉,而是要快、狠、准。一次没有及时评改习作或许不会让学生失望,倘若两次、三次没有及时评改,甚至把学生几次的习作扎堆放在一起评改,则可能使得他们对习作渐渐失去兴趣。及时评改意义重大,对学生的习作给予及时、准确和精彩的点评,能够激发学生对习作的热情,让学生喜欢上习作。

二、丰富评的形式,让学生感受习作

把握评的时间,还需丰富评的形式。为学生创造一个多维度的习作学习与感悟空间,给学生一个体验、感悟与理解的平台,多角度、多层次地对学生进行习作指导,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多样性习作评改中感受习作、爱上习作。

一是互评。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丰富写作形式,激发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互相评改的机会。”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增加学生互评的机会,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因为“互评”是一种不一样的学习与体验,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习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识和改正。

二是众评。在习作指导课上,教师可以挑选一两篇写的较好的习作,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仪等教学设备,让全班学生对习作进行分析点评。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后由代表发言点评,最后教师进行综合评定与指导。这样的评改形式直观明了,对这篇习作作者来说是一个莫大的鼓励,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一种鞭策。

三是自评。学生大都有这样的经验,把写好的习作先“冷藏”几天后再进行修改,会发现原来的文章存在很多当时没有察觉或考虑不周的问题,习作修改的空间很大,甚至要进行大篇幅的修改。因此,除了教师评改、学生互评等习作评改形式之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修改自己的习作。隔了一段时间,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的习作,可以从中发现很多不足,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这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评改形式。

此外,教师在学生习作评改中除了以“评”为主的方式外,还可以采取其他多种方式与之相结合,比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还可以对学生的习作进行面批面改,对学生进行精心指导等。

三、创新评的方法,让学生认识习作

丰富评的形式,能够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但基于学生的年龄、阅历、学识等客观条件,要求他们全面评价一篇习作又有一些难度,因此在推进学生习作“互评、众评、自评”等评改形式的同时,还应创新习作评改的方法,可采用“全文评、局部评、专项评”等方法,这样才能够让学生真正地认识习作。

一是全文评。一篇好的文章是“天时地利人和”之作,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有过渡、有升华。学生习作底子薄弱,无法完成全文评,更多的是从感性认识上表达自己的主观见解。因此,教师责无旁贷要认真做好学生习作的全文评改,或者是在“众评”和“面批面改”等环节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全文分析与讲解,以让学生充分认识什么样的习作才是好习作。

二是局部评。虽然全文评让学生不易操作,但在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中,或者是“众评”环节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对习作的“语言文字、标题、开头、结尾”等某一个局部进行评改,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让他们在评改中充分认识习作,进而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但必须指出的是,在习作的“开头”和“结尾”两个部分的指导中,要防止学生走进单一的习作模式和套路之中。

三是专项评。学生习作指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且不说学生对“谋篇布局、行文结构、主次脉络、语言文字”等方面难以把握,单就习作的“开头、结尾”,甚至于“标点符号、错字别字”等方面也需要长时间的指导。因此,在具体习作教学指导中,教师不妨采取由点及面、循序渐进的原则,针对学生习作中的一些共性问题,或者是如“标点符号、错别字”等最基础的习作问题,指导学生进行专项评改,让学生在评改中发现问题,进而逐步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四、斟酌评的语言,让学生学会习作

学生习作评改的核心和关键在于教师对习作的评语,抓住了评的语言就像是抓住了习作指导的“牛鼻子”。教师应当斟酌对学生习作的评语,以激发学生的习作激情,给学生以方向上的引导,让学生真正学会习作。

一是导向性。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年级学生的习作提出了相应阶段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师在学生习作的评改中要以课标要求的目标为正确导向,对学生的习作给予及时、准确和精彩的点评。

二是鼓励性。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改应注意多鼓励,不能挫伤学生的习作积极性,扼杀学生对习作的自信心。教师在习作评改中对学生习作的肯定,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习作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热情,增强学生的习作自信心。反之,则极有可能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甚至可能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对习作望而生畏。当然,鼓励也不能随意,也应当讲究尺度,把握分寸。

三是合理性。任何事物都有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因此,教师在对各年级学生的习作评改时,应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出发,尊重学生个体,评语要注意合理、恰当和用词的准确,使之适合于该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习作评改目的,促进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

四是多元性。教师每学期需要多次评改学生习作,并且每一次要面对几十个学生的习作,因此,教师对学生习作的评语切忌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评语要体现多样性。教师的评语简约而不简单,力求每一次的评语都能够给学生以新鲜感,给予其希望,让学生感到惊喜,给学生以动力,提高习作的能力。

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切莫急功近利。教师对学生习作评改的重点要放在“评”上,在“评”上多下功夫。在习作评改上做足文章,就能够让学生对习作保持热情、充满感情、饱含深情、富有激情,就能让学生喜欢上习作、学会习作。

猜你喜欢
评语习作教师
最美教师
教师如何说课
流沙河语录及诸家评语
周克芹语录及诸家评语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评语
怎样为作文写评语
习作展示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