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提问应抓住三个关键点

2018-04-09 02:34刘宛冰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课文课堂教学老师

刘宛冰 崔 波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手段,教师的有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考,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的提问应把握“引、探、评”三个关键点。“引”指提问的内容要紧扣目标,要提纲挈领、得全要领。“探”指提问的方法要恰当得法。就提问的时机而言,可在本文理解矛盾处和看似无疑实则有疑处提问;就提问的方式而言,可采取追问式提问和随境式发问。“评”指评价反馈要真诚合理,赏识与鼓励、诙谐与幽默、启发与指导要综合运用。

提问是沟通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有效提问能驾驭迥然不同、瞬息万变的学情,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有效提问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呢?本文试从“问什么”“如何问”以及“如何评”三个关键问题入手,并结合于永正老师的课堂教学来分析课堂的提问艺术。

一、“引”——提问内容要紧扣目标

教师在课堂中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学习,首先需明确“在何处设问”“设计何种问题”。教师不应“为提问而提问”“为表现互动而频繁提问”,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要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依据教学内容,恰当选择设问处,精心提炼问题内容。提问内容的选择应把握以下关键点:

1.提问要提纲挈领

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学生的学习期待和学习重点,漫无目的地提出多、碎、浅的问题,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思维热情和情感认同,或者提出难、杂、乱的问题,又会让学生措手不及,望而止步,同样难以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满堂问的做法已不适合当今的教育方式,教师应细心琢磨,文本的关键之处提问。

例如,于老师《秋天的怀念》一课

师:一片树叶黄了,落下来了,就意味着一个生命的结束。古人说“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容易使人感到哀伤。“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身有残疾的史铁生面对这“无边落叶萧萧下”的情景,他一定想到了自己,他会感到凄凉、悲怆,甚至于绝望。母亲这一“挡”,告诉我们母爱是什么?

生:母爱是就是一个动作,一个不起眼的动作。

师: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吗?

生:这个动作是给儿子的一个希望。

师:她挡住了绝望,留下了希望。母爱是呵护,是引导。

该片段中,通过于老师的巧妙引导与精准提问,在品读关键字词时,学生感受到了母亲对史铁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了解母爱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中。此处的精准提问,使学生依据具体内容,领会了课文语言表达的精妙和遣词造句的意义。

2.提问要得全要领

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特别是解读教材时,要依据教材的特点和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实际需要,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经过和其他教师的互动交流后,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目标明确、难易适度、新奇有趣、发人深省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答案渗透在整篇课文中,既可有效训练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又能促进其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例如,于永正老师在执教《珍珠鸟》—课时,提出了一个统领性的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珍珠鸟到底“好”在何处,而这一问题的答案渗透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覆盖面较广。学生在这一问题的引导下思考和阅读,不仅掌握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还有效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口头表达等能力。于老师的问题设计指向性明确、针对性强,提问语言准确、清晰,不仅有效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还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热情、情感认同,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二、“探”——提问方法恰当得法

一般来说,教师提问的方法是影响学生思考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设计好提问内容后,还应当考虑“怎样问”的问题,即课堂提问的方法。

1.提问的时机

(1)于文本理解的矛盾处提问。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要善于寻找课文的矛盾之处,于此处提问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深层含义。

例如,于老师在教学《梅兰芳学艺》一课时,在导入时播放了一段梅兰芳演唱的戏剧,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梅兰芳作为京剧大师的非凡才艺。欣赏完其精湛表演之后,于老师详细地介绍了戏曲人物梅兰芳。学生了解到,梅兰芳京剧唱得好毋庸置疑,可是却被师傅说成不是唱戏的料子,这两者似乎非常矛盾。而于老师恰恰抓住这一矛盾点,顺势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梅兰芳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后天努力来弥补自身先天不足的?在此后获得非凡成就和一些专业荣誉?”这不经意间的简单提问,不仅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还增加了他们的学习热情。

(2)于看似无疑实则有疑处提问。

教材中的课文,虽说读起来清晰流畅,通俗易懂,但有些词句、段落看起来虽简单,细细品味后就会发现别有洞天,学生自学很难领会其中的精髓。针对此现象,教师应睿智地发现课文的关键之处,精心设计问题。

例如,教学《翠鸟》一课时,大多教师认为学生很容易就可以说出翠鸟的“翠”就是“绿”的意思,因此这里不存在理解障碍,但是于老师却没有放过这看似无疑实则有疑的节点。既然“翠”即“绿”,于老师让学生比较“翠鸟”与“绿鸟”两种称呼的不同韵味,说出哪一种称呼更合适。此可谓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在思考比较中认识到“翠鸟”比“绿鸟”更适合,“翠”字似乎使人看到翠鸟翠绿而又光泽鲜亮的羽毛,听到它娇嫩悦耳的鸣叫,这就把鸟的美丽可爱勾勒得更加生动形象。

2.提问的方式

(1)追问式。

追问式提问,即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充分理解某项内容,依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一个关键问题为核心,根据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况,一环扣一环,以问引问地设计一系列子问题再进行提问,这样层层铺垫、逐步引导,让学生自然地寻觅到最恰当、最核心的答案。

例如,于老师教学《惊弓之鸟》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更羸能够准确识别“惊弓之鸟”并将其轻松射落,根本原因在于他有丰富的经验且善于射猎,摒弃“直接相告”的做法,巧妙地提出了一个个子问题。学生也通过对子问题的思考,很自然地获得了答案。于老师通过一个个子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更羸非凡的射猎技术,丰富的射猎经验。这样一环扣一环、一步步深入的提问,不但有助于学生将课文前后的信息联系起来思考,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而且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深刻、透彻。

(2)随境式。

学生都有一颗纯真的童心,都好玩贪玩,且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个年纪他们喜欢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兼顾教学内容与活动形式的对接,做到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或者议一议、看一看、演一演,等等。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的不同去设计充满趣味的言语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语文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

例如,于老师教学《狐狸和乌鸦》,布置了表演课本剧的任务,当学生兴致盎然地投入到表演中时,他随即询问扮演乌鸦的那位学生为什么会轻易相信狐狸。这位学生沉浸在表演情境中,很自然地说出了自己的理由,同时也自然地揭示了课文的寓意。一般来说,纯粹的表演会使课堂流于形式,偏离教学目的,而于老师这种随着活动情境合理的发问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引导学生对课文形成深刻的理解。

三、“评”——评价反馈真诚合理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当随即作出评价反馈,这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真诚的点评,或引导学生知晓回答的优点、缺点,从而弥补缺漏;或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表达,获得言语能力的提升;或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使其体会学有所获的乐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教师评价应注意以下三点:

1.赏识与鼓励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回答得不到位或言语表述不恰当,这都是常见现象,而面对这些不能令人满意的局面,教师仍持欣赏的目光对待学生并及时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绝非易事。在教学中,教师应尤为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因此,评价学生的一大亮点就是始终乐观地看待学生,通过鼓励性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考,维护学生的学习信心。

例如,于老师执教《草》一课,在讲解“野火烧不尽”这一句时:

师:“烧不尽”是烧不完的意思,可是到了冬天,草叶子都冻死了,枯黄了,大火一烧,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把草烧得干干净净,白居易为什么说烧不尽呢?

生:大火有烧不到的地方。

生:河边上的草烧不完。(笑声)

师:白居易说的“烧不尽”肯定不是这个意思,是什么没烧完?联系下一句想一想。

生:地下的草根没烧着。

像于老师这样,当学生回答不准确时并不急于说出正确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纠正,不仅有力维护了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更体现了于老师以学生发展为本,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教学理念。

2.诙谐与幽默

幽默语言是课堂的一剂兴奋剂。于老师认为,“教学中不妨加点‘幽默’。 适时、适量而又有分寸地‘幽’它一默,效果绝对不错。老师笑着看学生,学生才会笑着看老师。老师只有笑着看学生,才会有幽默的心境”。在于老师的课堂上,总能让学生在欢笑中学习,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

例如,于老师在执教《杨氏之子》时,向学生提了一个小问题:“到底孔君平所说‘此为君家果’是逗小孩玩呢,还是讽刺挖苦呢?”之后为了便于学生的分辨,于老师读了一遍,并提示学生要注意看老师的表情——“刚上课时我就让大家观察表情,表情也是会说话的。”于老师范读《杨氏之子》时面容和蔼,表情幽默,动作风趣,把学生都逗乐了,学生为之热烈鼓掌。伴随着笑声的语文课堂,其教学效果无疑事半功倍。学生都喜欢幽默风趣、有亲和力的老师,在课堂中教师诙谐幽默的语言在无形之中会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使课堂更加和谐。

3.启发与指导

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提出和逐步落实,启发式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教师要理解启发式教学的含义。点评不仅仅是对学生当前的表现做出评价,而且应当遵循发展性原则,使评价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阶梯。

例如,于老师教学《倔强的小红军》时,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小红军是个什么样的人。其中,有一位学生认为小红军是个宁肯牺牲自己,也不愿意连累别人的人。听到这儿,于老师给出了如下的点评:“说得真好!这样说多有力啊!这是从思想品格方面说的。不过,还有比连累更准确的词语吗?”这时,学生都陷入了深思,不一会儿,那位学生修改了自己的答案,认为“连累”应改成“拖累”。此处,尽管学生回答的基本恰当,但于老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继续通过评价来引导学生提炼语言,选择最适合课文语境的词来表达。这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却有效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借助点评的机会,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启发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思考。

综上所述,教师的课堂提问应抓住“引”“探”“评”三个关键点,通过自己精心设计的提问,落实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核心目标,呵护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培养他们积极思考、深入思考的良好习惯。

猜你喜欢
课文课堂教学老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背课文的小偷
背课文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