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胜冬,冬病夏治

2018-05-14 12:54吕若琦
健康人生 2018年6期
关键词:骨伤中医学颈椎病

吕若琦

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脏象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中医养生治病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指对于一些在冬季容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给予针对性的治疗,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是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和“未病先防”的疾病预防观的具体运用。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穴位贴敷、针刺、药物内服等,通过在夏季自然界阳气最旺盛的时间对人体进行药物或非药物疗法,益气温阳、散寒通络,从而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疾病的目的。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

既然我们知道冬病夏治的重要作用,那么在操作上又有什么要点呢?近年,冬病夏治成为人们谈论的热点,每次三伏天灸都十分火热。其实,除了三伏天灸以外,冬病夏治还有很多治疗和保健的方法。

一、穴位按摩

按摩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用来防病治病的一种手段。穴位按摩具有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的经络之气,以达到通经活络、祛邪扶正的目的。

按摩手法,并不一致,但归纳起来,常用手法可选如下十二种:按、摩、推、拿、揉、捏、搓、掐、点、叩、滚、擦等法。上述十二种手法,不是单纯孤立地使用,常常是几种手法相互配合进行的。

注意事项:

1.应先轻后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使体表有个适应的过程,切勿用暴力,以免擦伤皮肤。其原理是机械能转化为热能,这样能使被按摩的部位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增快,改善局部的营养状况。

2.在按摩操作过程中,应该做到全身肌肉放松,呼吸自然,这样可使全身经脉气血通畅。在四肢、躯干、胸腹按摩时,最好直接在皮肤上进行或隔着薄的衣服,以提高疗效。

3.按摩最好在空气流通、温度适宜的室内进行。

4.不要在过饱、过饥时做按摩推拿。年老体弱者、月经期妇女、孕妇按摩时要慎重。

二、呼吸、脾胃——贮灸按穴效果好

“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为邪侵,尤以小儿、老人最易受邪。从肺辨治,根据病情,每个人敷贴选取的穴位各有不同。比如,小儿哮喘重在治脾,老人哮喘重在治肾。主要选大椎、肺俞、肾俞、定喘、关元、气海等穴位贴敷治疗,去医院天灸或是在家艾灸、隔姜灸皆可。

大椎穴: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在大椎处刮痧(要刮出痧点)或拔火罐(留罐10分钟);淋浴时也可用水柱冲击大椎处,水温需要高一些,以能忍受、不烫伤局部皮肤为度可有效防治感冒。

肺俞穴:俯卧位或俯伏坐位,先找到背部上方取穴标志:颈部前屈时项部最高骨性突起——第七颈椎,再向下数至第三胸椎棘突下方,根据骨度分寸法,肩胛骨内侧缘与脊柱之间为3寸,两线的中点即脊柱旁开1.5寸处为肺俞穴所在。刺激该穴位对于咳嗽、气喘、感冒均有益处。

三、骨关节:打通经络,通则不痛

冬病夏治适用于感受风寒、外伤,长期慢性劳损而受寒加重的风湿病。比如,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炎以及肩周炎、腰突症等,在中医统称“痹症”。这些疾病遇冷加重,属风寒湿症的典型临床表现,中医上说“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致发痹”,意思是寒冷、潮湿、季节的气候变化,都会引起此类疾病的发作或加重。夏日三伏,腠理疏泄,汗腺、皮脂腺组织均处于开放状态,有利于药物的循经络渗透、吸收、传导,从而达到温经祛寒,舒经通络的治疗目的,所以对于治疗痹症大有益处。

骨伤类疾病大多是由不正确的姿势引起的:坐的姿势不好引起腰椎病,老是低头引起颈椎病;而手臂老是保持一个姿势或太用力,会引起肩周炎;还有睡得不舒服,会加重这些骨伤类疾病。中医认为,寒主痛,风寒、湿邪都会加重骨伤类疾病的病情。以颈椎病为例,患颈椎病的人都不太能吹空调、电扇,如果对着冷风吹,会感觉像冻住了一样,越吹越疼,所以颈椎病病人冬天特别难熬。骨伤类的病属于冬病,在夏天治疗刚好,利用夏天人体毛孔疏松、血液流通顺畅,使用驱寒的药物逼出关节中的风寒、湿邪。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我们在寻找穴位时,可以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手三里穴:位于前臂背面桡侧,在阳穴溪穴与曲池穴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处(在前臂,手肘弯曲处向前3指幅,在阳溪与曲池连线上,用手按就痛之处)。

四、消化道:调节饮食,运化吸收

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包括胃肠道症状及全身症状,主要有上腹疼痛不适、上腹胀、早饱、嗳气、反酸、恶心、呕吐、泄泻等。其归属于中医学“胃痛”“腹痛”“泄泻”等范畴。消化系统疾病主要的病位,责之于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不节、脏腑虚弱等,但主要关键在于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调。中醫治疗包括调节饮食、舒畅情志,四诊合参,辨证施治,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虚实夹杂者虚实兼治为基本原则。常用的治法有导滞法、祛湿法、理气法、活血法、补益法等。

治疗方法:刺、压、注、贴。

1.针刺:内关、中脘、天枢、足三里、公孙。

2.耳穴压豆:胃、食道、肝、脾、神门、交感。

3.穴位注射:足三里、天枢、胃俞、脾俞。

4.穴位贴敷:脾俞、胃俞、天枢、中脘、足三里。

猜你喜欢
骨伤中医学颈椎病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中医适宜技术在骨伤中后期患者社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及影响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乡村医学专业中医学课程的教学改革
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采用中医治疗的效果观察
中医结合交锁髓内针治疗骨伤疗效观察
分泌性中耳炎的研究进展
中医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分析
钛项圈治颈椎病有科学依据吗等
中医学中的“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