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2018-06-15 00:54盛榕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

盛榕

摘要:针对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研、抽样访谈等方式,对铜陵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及英语教师进行调查研究,旨在发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普遍存在于英语专业学生的原因,分析和探究相关策略以有效缓解该现象发生。同时,呼吁地方高校重视培养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关注中国本土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失的问题,实现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不再“失语”。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8)04012703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1]影响下过于强调语言教学,而文化教学却逐渐被地方高校“边缘化”。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2]将成为这个时代复合型人才的典型特征,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不能继续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国际化的需求。鉴于此,新时期文化与语言惺惺相惜、密不可分的关系推动了交际教学的发展[3]。近些年,国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对语言、文化两者的关系进行研究,其中从丛教授首次指出我国外语教育中本土文化缺失问题,发现了“中国文化失语”[4]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这一发现吸引了相关语言教育专家的深入探讨,比如朱桂生等青年学者采用一系列研究工具进行实证调研,更有高一虹、束定芳等学界专家呼吁人们关注文化教学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5]。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高校英语教学偏重于目的语文化传播[6],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却鲜少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提及,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学生文化输入失衡。对此,张为民、陈舒、邓炎昌等国内学者先后表示中国文化有利于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并认同跨文化交际中的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时刻警惕文化教学模式“单向倒”致使“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7]。笔者所在的铜陵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高校,笔者结合自身英语教学实践和问卷调查16级英语专业部分学生,发现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时中国本土文化知识欠缺,多年的英语学习并没有帮助其准确流畅地介绍相关中国文化,反而在实践中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有鉴于此,地方高校英语教学亟需改革传统的文化教学理念,做到均衡发展。

本研究以铜陵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104名学生和20位教师为研究对象,就地方高校“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开展一项调研,探究其产生的原因,观察英语专业学生文化失语现况及严重程度,分析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归纳出缓解该现象的对策和教学建议。本文将使用现场测试、问卷调查、抽样采访等多种研究工具客观搜集相关数据,力图真实有效反映学生跨文化交际本土化知识水平,以期引起教育工作者重视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正迁移作用,从而改善文化教学策略,避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

二、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实证分析1英语专业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调查测试

基于前期诸多学者对高校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研究基础,笔者于2017年6月对铜陵学院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进行实证调查,以期更好地了解学生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的能力。此次测试的104名受试者均为目前大二的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基础良好,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78人,本次试题由外校专家设计分别为词语翻译、谚语翻译和口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内容涵盖了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为保证测评客观公平,要求受试者在45分钟内完成,在此期间不得使用手机等电子工具。笔者收到104份有效试卷和口试录音,并对其结果进行数据聚类分析,综合运用Matlab15.0及SPSS17.0等统计软件对受试者的成绩数据进行科学比对,确保本次测试真实有效反映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经过两周时间整理分析,得到以下相关数据。

表1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能力测试结果

得分测试总分

(人数)口试总分

(人数)所占比例

(百分比)0—10501.23%11—2036321.3%21—30261628.92%31—4073730.12%41—50213455.56%51—609910.62%61—70051.23%71—80000%81—90000%91—100000%注:该表格数据经SPSS软件整理所占比例均为两项分数所占人数平均值。

表1受试者笔试和口试成绩数据显示,本次测试中104名英语专业学生未能用英语正确表达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类用语。在笔试中近87%的学生没有及格,表现为中国民俗词语翻译空白、谚语翻译不通顺等各类问题,比如儒家、科举、粽子、京剧、和谐社会、紫禁城、颐和园等词语很多学生翻译错误,尤其在谚语翻译上学生的得分状况更是令人担心。通过四级的学生在谚语翻译中也没有表现出优势,反而失分严重,比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等尽管学生给出翻译,但是大部分学生的回答都还停留在字面意思上,不够精确传达原本含义。

表2中国文化负载词语在英语口试中表述准确比例

词语正确表达人数词语正确表达人数

(百分比)猜灯谜44阖家团圆37.8%吉祥6和和美美31.3%造紙术26恭喜发财38.92%咏春拳17辞旧迎新30.12%赛龙舟89吉星高照5.56%守岁9张灯结彩10.62%放炮竹33上元佳节8.23%贴春联32瓜果飘香32.4%拜年12皓月当空36.9%除夕51龙舟竞渡48.21%表2表明口试的情况同样也不容客观,笔者和2名教师对104名英语专业学生分为三组进行口头测验,受试者通过抽签的形式抽取考题,本次口语试题主要为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时间为5分钟。在口语测试过程中,笔者发现即便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表达时普遍正确率不高,首先,在中国文化知识储备上不够充分,其次,未能找到对应英语词语精确表达节日习俗。因此,在口语测试上更暴露出英语专业学生也产生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2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问卷调查

为更好地了解目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次问卷调查邀请了20名英语教师为代表以及104名2016级英语专业学生。笔者参与设计了本次问卷,保证客观反映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感受,此次问卷由10道客观选择题组成,分别对教师和学生进行调查并随机抽样访谈得到更多有效信息,调查结果如下:

表3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题目非常同意同意不同意坚决不同意

(百分比)116.32%12.8%25.9%37.8%24.76%15.8%27.5%31.3%38.33%11.3%30.2%8.92%410.6%23.8%14.9%30.12%517.24%21.3%9.67%5.56%623.12%21.8%35.6%10.62%745.6%12.5%3.6%8.23%83.2%11.2%36.2%32.4%91.5%5.6%40.56%36.9%107.3%5.7%38.73%48.21%本次20名英语教师的问卷调查旨在了解教师的态度,问卷中出现的客观题主要针对学生课堂跨文化交际表现、教学过程中国文化元素出现频率、教材中的本土文化情况以及是否愿意在教学中注入母语文化、是否认可文化教学在课堂上的重要性等。根据表3,笔者对20份有效问卷结果进行整理,并采访了外国语学院20名教师,围绕“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就如何激发学生关注民族文化,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引起本土文化对二语习得的正迁移影响,怎样有效提高学生本土文化表达能力等进行访谈。笔者将每名教师的回答记录备案,其中17名教师认为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表述能力较弱,还有3名教师认为学生的水平一般。

表4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类别

水平目的语文化表述

(百分比)中国传统文化表述

(百分比)英语表达困难24.45%64.2%英语表达一般88.9%34.56%英语表达流利18.56%1.23%同时,笔者将104名英语专业学生调查问卷结果与之并对,表4数据表明,其中64.2%的学生认同自身“中国文化失语”,在学习过程中表现被动。从学生的调查问卷中也反映出当前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输入不平等,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课堂上被“抛弃”,逐渐“边缘化”,近60%的英语专业学生难以在课堂上接触本土文化,没有意识到母语文化对英语学习有帮助。以上的调查数据都很大程度上证实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存在,中西方文化在英语课堂的输入“逆差”导致中国文化“休克”,语言与文化相互作用,英语专业学生文化上的“削减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文化创造力”[8]。我们需检讨英语专业学生在文化教学上的缺失,找到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减少“哑巴英语”出现。

三、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产生的原因及解决之道1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上“有失偏颇”,未能中西文化并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各大院校积极投入到英语专业教学发展中,在课程设置上极其推崇目的语技能训练,例如偏重英语语法、听力、翻译、写作等课程,而对于学生跨文化交际上的文化语境教学却少人问津。这种“跛腿”式的课程设置模式难以满足当今的社会发展需求,依据教育部最新的文件要求,英语教学文化与语言相辅相成,创新型外语人才需掌握中西文化知识且具备文化素养[9]。

鉴于此,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不能一边倒到语言知识,应更多地涉及交际、文化等符合对外交流的趋势,以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当然,目前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中也有《英美国家概况》《跨文化交际》等课程满足学生文化需求,但是对中国文化知识进行英语介绍的课程基本空白,课程设置的中心是以目的语文化为主,本土文化在高校已然“失宠”,值得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反思。

在全球化发展的背景下,“孔子学院热”“中国文化热”等趋势给英语专业学生创造机会进行交流,但文化交际教学缺失、母语文化素养不足等问题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蔓延。因此,建议高校多设置含有中国文化元素的课程,比如“中西文化差异”“东学西渐”“中国民俗介绍”等课程,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培养高层次外语人才。

2英语专业教师文化素养不足,教学模式单调乏味

笔者所在铜陵学院英语专业教师大多是语言学、翻译专业学历,高达77.8%的教师并不具备充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让英语专业课堂教学局限在语言知识的范围,导致了学生的文化认知上的不足。针对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资料表明,英语教师自身的中国本土文化知识并不完善,并直接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强调英语的听、说、读、写,以此来迎合各项考试要求。

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进行反思,采用对比、讲授、案例、翻译分析等教学方法,建议推行“1+1>2”教学模式[10],将中国文化元素加入课堂教学,尝试让目的语与本土文化结合。这种“附加性教学”[11]不仅发挥本土文化正迁移作用,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具有文化创造力和多面性。

3英语专业教材内容“一边倒”,未凸显中国文化元素

随着全国各大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在英语专业的教材选取上十分谨慎。起初,为了避免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影響,选择了原版的外国教学材料取代我们自行编写的教材。这一举措,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并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中国式英语”这一现象的产生。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外国原版教材中主要传播了西方文化,中国文化的所占比例几乎是少之又少,在我们的英语课堂上从教师到大纲至教案等中国文化元素难以寻觅。英语专业的学生没有机会接触,更难以要求他们在中国文化上“滔滔不绝”了。同时,为了迎合当前英语专业的各种级别测试,英语专业的学习资料也是根据考试要求而“量身定做”的,纵观英语专业四六级、专四专八等考试,大多强调英语技能即单词、语法等知识,对于文化交际上所占比例不超过6.2%。长期以往,英语专业学生不能平衡文化知识,“中国文化失语”这一现象将不可避免。

鉴于此,呼吁有关部门在英语专业教材选择上注重文化上的平衡,更要关注学生跨文化的学习需要,确保我们教材比例上的均衡。其次,地方高校各英语教研室对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案等进行部分修改,重新分配西方文化学时、跨文化交际学时及中国文化元素课程学时。可以开展更丰富的文化教学活动,比如邀请外教加入文化教学课堂,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浅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文化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进行文化交际达到学习目标。接着,我们应多多寻找有效的学习资料,比如观看视频和相关的英语文章和浏览“China daily”报纸网站等,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将中国文化元素渗入日常生活当中。同时,我们的英语课堂在期末学生评估时应采用多元的评估模式,在学生跨文化实践和中国文化知识上也应有所要求。

四、结束語

综上所述,当前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确实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土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轻描淡写”造成中西文化失衡局面。鉴于中国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地方高校需跟随时代的潮流将中西文化并重,注重培养学生文化认知,提高对母语文化的语用能力,更要加强英语教师文化素养,号召母语文化回归教学。笔者相信,中西文化并举的“生产性”教学模式适应新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要求,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帮助学生解决“中国文化失语”问题。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学习对英语专业学生意义深远。多元文化视野下的英语专业学生才能在将来的社会竞争中走得更远、更稳。

参考文献:

[1]Byram. Cultural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89:136—146.

[2]Lee Mckay S. Teaching 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2.

[3]Ellis 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从丛.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7).

[5]邓文英,敖凡.英语专业学生的中国文化失语症分析[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4):58—61.

[6]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5):67—70.

[7]刘长江.谈外语教育中目的语文化和本族语文化的兼容并举[J].外语界,2003(4):14—18.

[8]刘世文.对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调查及其启示[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3(1):29—32.

[9]李娅琳.我国外语教学中本土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4):108—110.

[10]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增刊1):34.

[11]刘煊.评季羡林先生的重要文化思想从“拿来主义”到“送去主义”[J].中国文化研究,2001(3):55—59.

(责任编辑:刘东旭)2018年4月第37卷第4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Apr.2018Vol.37 No.4

猜你喜欢
中国文化失语英语专业学生大学英语教学
基于语言迁移理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改革
市属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构成及提升策略
理工科院校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研究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应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
大学生英语学习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