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亮”重穿厚底靴

2018-07-07 02:38吴钢
书摘 2018年3期
关键词:文化部京剧编辑部

☉ 吴钢

在横扫一切的“文化大革命”中,文艺界是重灾区,多少有才华的京剧艺术家、演员含冤去世。但是却有一位京剧演员不但能够幸免于难,而且步步高升,做到了文化部副部长的高位,这就是京剧演员钱浩梁。钱浩梁因为演出样板戏《红灯记》而受到江青的赏识,改名“浩亮”。

“文革”结束后,在中国戏剧家协会的《人民戏剧》(后改名为《中国戏剧》)1988年的一次编辑部选题会上,有人提出浩亮最近在北京,我们可以对他做一个专访,大家都觉得这个选题很好,因为浩亮在“文革”中扮演的李玉和形象家喻户晓,读者一定对他的近况感兴趣。于是领导就派了文字记者去联系,结果碰了钉子:“浩亮不接受任何采访。”

我于是找到领导说:“我来试试采访浩亮。”我在编辑部十多年来一直是摄影记者,很少参与文字采访。这次自告奋勇要联系采访浩亮是有原因的。20世纪60年代初,被划为“右派”的父亲从北大荒劳动改造回来,分配到当时的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做编剧工作。这个剧团集中了当年中国戏曲学校毕业的尖子演员,有钱浩梁和他的妻子曲素英,还有刘秀荣、刘长瑜、李光、张春孝、李长春、王梦云等。这个年轻的剧团经常在北京王府井东安市场的吉祥戏院演出,我们家当时住在王府井吉祥戏院附近的一所四合院里,钱浩梁的妻子曲素英身体不好,父亲就让她住在我们家里养病,钱浩梁每天早上送牛奶过来照顾妻子,跟我们都很熟,我和弟弟妹妹都叫他“大个儿叔叔”。正因为这层关系,我才跟领导说:“我来试一试。”

果然,电话打过去,钱浩梁一听说是我要来采访,马上答应了。第二天,我就带上相机,赶到当时还在魏公村的中国京剧院。钱浩梁一家住在剧院筒子楼的一间小房间里,曲素英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躺在床上。曲素英看到我长大了、工作了,非常高兴。钱浩梁也和我说了不少“文革”中发生的事情:他的恩师高盛麟在湖北被批斗,到北京来找他,他安排高盛麟调到北京艺校教戏。还有一些京剧老艺人“文革”中被整,他也都尽可能地帮助他们。他也跟我谈到了目前在河北教戏的情况,对于将来的人生,他看得很淡:“我不接受任何采访,因为我希望过平静的生活。我到自由市场买菜,卖鸡蛋的老太太都认识我,我不需要再出名了。”曲素英则告诉我粉碎“四人帮”后,浩梁被关起来,她也被关押。女儿在外语学校学习,周末回不了家,是专案组的人去把孩子接回来,周一再送去上学。

1988年钱浩梁在篮球场的水泥地上练功

1988年12月6日,钱浩梁在中山公园音乐堂饰演《艳阳楼》中的高登

我想给钱浩梁拍摄一些练功的照片,配合文章发表。但是中国京剧院大院里的排练场中没有钱浩梁的位置。我们只好在剧院篮球场上完成了拍摄,钱浩梁穿着一双解放鞋,在水泥地上踢腿、翻身、亮相,英姿不减当年。

文章很快就写好了,编辑部的领导又有点拿不准,这毕竟是“文革”后第一篇关于浩亮的报道,发表还是不发表?为了保险起见,领导决定请示一下曾任河北省委副书记、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高占祥。很快,高占祥部长回复给编辑部领导:“可以报道,实事求是。”于是,第一篇关于浩亮的报道文章,发表在《中国戏剧》1988年第7期上。

文章发表之后,很快引起读者的关注。《文汇报》转载,许多文摘报刊做了摘登。

这些报道的发表引来了一些戏剧家和有关单位的关注,才促成了钱浩梁“文革”后的第一场演出。

中国戏曲学院的历届校友,为母校募集教育基金,打算在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三天京剧义演。其中最引人注目也最富神秘感的,是最后一场:销声匿迹近二十年的著名武生钱浩梁又重新粉墨登场,演出拿手好戏《艳阳楼》。戏迷闻讯而来,戏票销售一空,剧场观众爆满。钱浩梁人还没有出场,已经有三次掌声了,等到钱浩梁扮演的高登举着大扇子出场亮相时,已经是掌声如雷了。

钱浩梁脚上蹬着厚底靴出场,踩在柔软的台毯上,一定有异样的感觉——钱浩梁已经十多年没有演传统戏了,“文革”十年当中他演的李玉和,尽管是“高大全”的形象,可也不能够穿厚底靴呀。在踩上台毯的一刹那,钱浩梁回复到了他熟悉的童年,回复到穿着厚底靴在台毯上练功的演员生涯。

钱浩梁在后台化装的时候,我为他拍摄了勾脸的照片,这是他十多年来第一次在自己的脸上勾画他再熟悉不过的传统京剧脸谱,也是他从“文革”中的文化部副部长回复到传统戏里的角色的一个转折点。世事沧桑,从传统戏的大武生演员,到“文革”中红极一时的样板戏主角、文化部副部长,又沦为阶下之囚,再重新回到传统京剧的舞台上。如此轮回往复,其中又有多少荣辱交集和苦辣辛酸,或许我们可以透过他勾勒的斑斓笔路,看到他生活中的曲折和艰辛。

钱浩梁在后台勾脸化装

猜你喜欢
文化部京剧编辑部
我和康爷爷学京剧
编辑部的春天日常
疯狂编辑部之鸭腿饭(四)
关于京剧《辛追》的创作
2014文化部“春雨工程”
疯狂编辑部之快递也疯狂
京剧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