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的哀婉风格

2018-07-17 18:50梁乾
文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柳永

梁乾

内容摘要:柳永是宋代文人中的一个另类,他才高八斗,却抑郁不得志,奉旨填词成了他浪迹江湖的招牌。柳永的词多和烟花巷陌,歌儿舞女相关,《雨铃霖》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本文就谈谈《雨霖鈴》的哀婉风格。

关键词:柳永 《雨霖铃》 哀婉风格

柳永,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柳永出身官宦世家,祖父父亲、叔叔、哥哥均为宋朝进士,但柳永年轻时应试科举,屡屡落第,到了迟暮之年才进士及第,但官运并不顺畅,终官不过屯田员外郎。年轻时应试的不顺消磨了柳永的雄心壮志,使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并自诩“白衣卿相”,且由此得罪了宋仁宗。晚年的柳永非常不幸,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无亲人祭奠,最后在几个歌妓的集资下才得以安葬,甚至形成了吊柳会。

一.《雨霖铃》的创作背景

《雨霖铃》又名雨淋铃、雨淋铃慢,原为唐代教坊曲,根据段安节的《乐府杂录》“《雨霖铃》者,因唐明皇驾回至骆谷,闻雨淋銮铃,因令张野狐撰为曲名。”因此,《雨铃霖》在诞生之初便被寄寓了“寄思念之情、死别之恨”,这对后世的词作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雨霖铃·寒蝉凄切》为本词牌的正体,是宋代传世经典名词,与《念奴娇·大江东去》齐名,是婉约派词作的代表作品。“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雨霖铃》创作于柳永南下离京之际,少年时代的柳永英姿勃发,然而,两次参加科考,均名落孙山,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作为文人,他在填词中发了一通牢骚,说“明代暂遗贤”、“自是白衣卿相”,词作被宋仁宗看到后,大为恼怒,这也使得柳永一生的仕途都极为不顺畅,大半时光均与歌儿舞女相处,为她们填词作曲。柳永南下之际,与一位相好的歌女分别,《雨霖铃》便创作于此一背景,作品中展现了恋人深厚的爱意,也表达了对离别的伤感。

二.《雨霖铃》的艺术特色

(一)雅俗共赏

如果说唐朝是诗的国度,那么宋朝自然就是词的国度,有宋一代的著名词人孱弱繁星,从苏东坡、辛弃疾到周邦彦、姜白石,名家大师层出不穷,经典词作也汗牛充栋,而如同白居易一般在民间深受欢迎,乃至“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则仅有柳永一人。众所周知,无论何种艺术,曲高必然和寡,同样,过于通俗乃至低俗,则会损害艺术的表现力与生命力,难以流传,唯有雅俗共赏,才能使艺术生命永放光彩,《雨霖铃》则是宋词中雅俗共赏的代表作。《雨霖铃》词牌本为一百零三字,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为一百零二字,篇幅虽然不长,但佳句迭出,更有千古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不少句子隽永深刻,意味悠长,可以媲美周邦彦、姜白石等词家的经典词句,如“杨柳岸,晓风残月”,而有些句子则接近于市井俚语,通俗易懂,如“执手相看泪眼”。正是典雅的词句使得《雨霖铃》能够比肩宋代其他词人的经典作品,如《念奴娇·大江东去》,而俗语俚语的存在,又使得《雨霖铃》在坊间巷陌有着很好的传唱度,雅俗共赏成就了千古名词。

(二)虚实结合

古代诗词非常注重蕴藉,举凡大诗人、大词人,无论在描绘景致,亦或在抒发情感,都很少径直道出,虚实结合则是他们采用的最多的方式。虚实结合一方面以实景的描绘展现了环境,渲染了氛围,另一方面又借助虚景拓展了空间,加强了对比,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效果。《雨霖铃》在创作中同样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方式,并且以虚实结合的形式强化了作品的哀婉风格。词的上阙以实写为主,主要是用景抒情、以实代虚。作者描绘了寒蝉、长亭、骤雨、都门、兰舟等带有很强情绪色彩的景致,展现了离别之时纠缠、苦闷的心情,下阙则主要为虚写。恋人分别自然会以酒浇愁,作者设想“今宵酒醒何处”,继而以虚写实景的方式,描绘了一组具有强烈情绪特征的景致,如杨柳、晓风、残月。柳与“留”谐音,素来是送别诗中的常用景致,灞上折柳送别更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残月”中的“残”字更是将作品哀婉的风格基调展现的淋漓尽致,末尾的“更与何人说?”更深层次地将人物孤寂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三)情景交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导致此种现象最为主要的因素便是人的“移情”,所谓移情,即人将自身的情感投射到景物上,使景物也蒙上了情感的面纱,不再是纯粹的景物而已,而是与人类情感相融合的景物。一些景物由于重复性的和某种情感联系起来,成为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比如杨柳代表离别,孤蓬代表漂泊等。《雨霖铃》哀婉风格的形成和情景交融有着很大的关系,就景物的选择而言,作者选取了文学创作中具有离别意味的多种景观,比如开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中的“长亭”,长亭是古代驿站路上设置的机构,一般来说十里设一亭,古人送别多在长亭,因此,长亭也被赋予了离别的愁绪,如李白《菩萨蛮》中的“长亭更短亭”。又如“兰舟催发”,兰舟是船的雅称,作为水路运输的交通工具,也被赋予了深厚的离愁别绪,尤其是“催发”更是离别之情渲染的无以复加。当然,除了在景物中融入情感以外,作者同样在写景后直抒胸臆,使情与景完美地交融了起来,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三.《雨霖铃》中的哀婉风格

(一)凄清的景致

文学作品中哀婉风格的形成无外乎环境的渲染、故事的描绘以及情绪的发散三种基本方式,而环境描写则是形成哀婉风格最为基础的手段。柳永在《雨霖铃》中非常善于借助各种凄清的景致来描绘环境,渲染氛围,使作品的情感笼罩在哀婉的整体风格下。就以词中的季节为例,伤春悲秋是我国文学创作中的重要传统,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展现了秋天的肃杀与萧条,《雨霖铃》的故事背景同样发生在秋天,作者不仅借用秋天的景致,如寒蝉来点名季节属性,更在“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中将离别与清秋节画上等号,以清秋节来正面衬托出离别时的情感。至于在其他景致的描绘上,作者同样精心挑选了具有强烈情感色彩或者能够表现作者心绪的景物,比如开篇中的寒蝉,寒蝉是诗中的重要意象,多表达悲戚、离别之情,如曹植《赠白马王标》中的“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又如“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烟波浩渺的景色展现了离人远去难以相见的情绪。

(二)凄婉的情感

唯有情真,方能动人。《雨霖铃》作为千百年來传唱的词作名篇,主要归因于作品中的真情实意,而真情实意同样是塑造作品哀婉风格的关键因素。恋情是人世间最为美好的情感,也是文学作品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柳永虽然流连于烟花巷陌,却是一个多情的才子,不仅对社会所鄙视的妓女以尊重,而且真诚的对待每一个交往的人,深受妓女们的欢迎,甚至连死后的丧葬都由妓女们集资完成。“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将恋人之间的心绪以绝妙的文学笔法展现了出来,感人至深。分别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事情,江淹在《别赋》中便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雨霖铃》以分别为主题,开篇便是分别的铺垫,从“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是在描写一个“别”字,直至“多情自古伤离别”达到了情感的高潮。相处的时光是欢愉的,离别的时刻是痛苦的,而独处的时候则是寂寥,“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柳永别后的寂寥情绪,也是塑造作品哀婉风格的重要内容。

(三)凄凉的宦途

《雨霖铃》哀婉风格的形成和作者的个人遭遇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如前所言,《雨霖铃》创作于作者离京之际,而之所以离京,又和作者宦途不畅紧密相关。古人读书的目标很纯粹,高雅一点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通俗而言便是“货与帝王家”。柳永作为书香门第,父亲、叔叔、哥哥均为进士,因此,考中进士自然也是柳永的终身追求。但柳永求取功名的道路并不顺,在第二次考进士落榜后,柳永填了一首《鹤冲天》,词中发牢骚到“明代暂遗贤,如何向?”这首词被号称千古仁君的宋仁宗看到了,心中大为不满,在柳永第三次考进士时直接批上“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断送了柳永的仕途。柳永由此从一个锐意进取的儒家信徒转变为偎红倚翠的江湖浪子。“达则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和沉沦下僚的地位时刻萦绕在柳永心中,造成了他词作中的哀婉风格,其词作中多充满着对仕途人生的悲哀以及对抑郁情怀的排遣。《雨霖铃》中的哀婉情绪就是宦途失利与离愁别绪合二为一的产物,更加动人心魄。

宋代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巅峰时代,也是文人士大夫最为“幸福”的时代,特别是宋仁宗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读书人大都能够实现自身的理想,并产生了中国历史上最富生命的士大夫群体,如范仲淹、富弼、韩琦、文彦博、曾公亮、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等,柳永却是仁宗朝的另类,他才高八斗,却抑郁不得志,奉旨填词成了他浪迹江湖的招牌。柳永的词多和烟花巷陌,歌儿舞女相关,《雨铃霖》也不例外,但因情感真挚,艺术构思巧妙,最终成为千古传唱的名词。

(作者单位:河南省淮阳中学)

猜你喜欢
柳永
浅谈柳永风雅词作中的深刻内涵及后世影响
半小时漫画宋词之雅俗共赏柳永
柳七官人寻花问柳觅新词
韩国狂魔柳永哲,一个残忍又悲凉的连环杀手
千年遗梦武夷山
那些古代考砸的才子
柳永的词
不要站在地上向楼上吐口水
一个人的爱情
追查性骚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