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青年编辑的文学修养及其提升

2018-07-17 18:50黄洁
文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阅读

黄洁

内容摘要:提高文学修养对于青年编辑是十分需要的。如何提高文学修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应坚持两点,一是多读书,二是读好书。。多读书,就要持之以恒。读好书,要注意选优秀的经典作品读。现在社会上书很多,种类繁杂,要去俗求雅,读名家的原著作品。

关键词:编辑 阅读 文学修养

传媒编辑,无论是报纸、期刊、图书编辑,还是广播、电视、网络编辑,都是文化传播者,都承担着文化传播的任务。编辑虽然本身不是作者,但有着选择作者和内容的权力,同时,选题和内容确定后,编辑还要提出修改意见和后期文字润色等等。从这些流程看,编辑的责任很大,而且要求很高,从某种意义上讲,传媒内容的质量取决于编辑的水平和素养。因此一个优秀的编辑应该是德艺俱佳的人,除了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还必须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中包括良好的文学修养在内。本文拟从青年编辑提高文学修养方面,讲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文学阅读是提高文化修养最好的入口

青年编辑的文化修养包括很多方面,既有历史、哲学、经济、文学方面的学养,也有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由于文学的特性,文学是提高文化修养最好的入口。

(一)文学的艺术性使文学成为读者喜爱的阅读文本。趣味性、娱乐性和吸引力,是文学自身的特性。一个人生出来,最早的文化接触,就是神话故事和诗歌。观察每家的小孩,他们的文化启蒙大都是从文学开始的,之后才转向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观察成人也有这个特点,一个人即使没上过学,不认识什么字,他也会对文学故事,对口头诗歌很有兴趣。因此,美国诗人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

(二)文学体裁和内容的多样性,能满足各层次读者多方面的需求。文学的体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在内容上几乎囊括了文史哲经以及科学知识等各个方面。这一方面可以满足文学专业人士的阅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社会读者通过文学阅读,增加各方面知识,获得广阔的视野和体验。

(三)文学的内在情感性,能使读者在阅读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方式,是内在的、情感的,没有政治理论或道德观念的压力,而是通过对文学主体优良高尚思想感情的表现,来陶冶人的性情,净化人的心灵。因此人们在文学的阅读中,可以使心情比较放松,心理得以调节,获得一种阅读的愉悦。

由于文学的这些特性,文学阅读往往成为读书人的首选。青年编辑平时工作忙,难得有时间坐下来学习提高,如果读些文学作品,既可以提高文化修养,也可以享受阅读的乐趣,是两全其美的好事。

二.文学是提升思想品格的示范之作

文学即人学,渗透着作者所要表达和赞赏的个人品格。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一定都是正面积极的,对读者有一种引导向上的品格力量。如屈原的《离骚》,诸葛亮的《出师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岳飞的《满江红》,曲波的《林海雪原》,杨沫的《青春之歌》,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李存葆的《高山下的花环》,柯云路的《新星》等。这些作品通过对时代的叙写和人物的塑造,从不同侧面闪现了与时代同行的至高至正的品格光芒。

文学作品中,《报任安书》、《爱莲说》、《平凡的世界》这几个作品,对人的影响很大。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提出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价值,并总结出人在磨难中往往能发愤做出业绩来。“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逆境成才的事例鼓舞了司马迁,使他最终完成千古流传的历史巨著《史记》。在《爱莲说》中,周敦颐将莲花与菊花、牡丹相对比,指出菊花清高,牡丹富贵,而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看似写莲花,实际以花喻人,赞美不慕荣华、不同流俗的高洁品质。《红楼梦》林黛玉的“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正是这种品质的写照。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塑造了一对平凡却充满高贵品质的孙氏兄弟。两兄弟在西北农村,家境贫寒,但他们不向命运屈服,展现了坚持理想,积极进取的精神,并用一种温情的笔触描绘了平凡世界中那种人与人的人性和善良。

阅读这些作品,我们会强烈地感受到人格的力量。文学对人的影响是无形的,是潜移默化的,多读一些这样的作品,相信会对思想品格的净化,对个人品质的提升,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文学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典范读本

文学称为语言艺术,在于它的美,文学给人享受,也在于它的美。文学的美,可以讲出很多,个人觉得主要在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三个方面。

(一)语言美。如曹植在《洛神赋》中,写洛神的那一段,“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宋玉在《神女赋》中,对神女也有一段,“其始来也,耀乎若白日初出照屋梁;其少进也,皎若明月舒其光”,“须臾之间,美貌横生,烨乎如华,溫乎如莹”,“罗纨绮绩盛文章,极服妙采照万方”。曹、宋两位中国的大文人用优美的语言艺术,活生生地将两位绝世美人呈现在世人面前。再看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篇诗作以月为中心,紧扣春、江、花、月、夜展开,全诗起伏曲折,音韵和谐优美,具有音乐般的语言美。闻一多先生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还有南朝文人吴均的《与宋元思书》,文中以优美的词语,整齐对偶的句式,描写了富春江一代的山水景色:“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段绝妙绝美的描写,一气呵成,风格清丽,朗朗上口,好有美感。

(二)意境美。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柳宗元的“独钓寒江雪”,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赵师秀的“青草池塘处处蛙”,韦庄的“垆边人似月”,苏轼的“天涯何处无芳草”,白朴的“一点飞鸿影下”等等,都是意境美的代表作。读着这些诗词,仿佛使人置身于画中。

(三)情感美。如果说文学的语言美、意境美是一种外在美,情感美则是文学的内在美,是文学作品的大美。仅以朱自清的《背影》和茹志鹃的《百合花》为例,来看文学的情感美。《背影》这篇散文叙述了作者父亲送儿子去北平时,照料他上火车并给他买橘子时的情形。作者通过描述父亲买橘子时在车站月台攀上爬下的情状,把父亲对儿子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人。读到这一段,令人动容。《百合花》是当代作家茹志鹃写的一个短篇小说。讲的是解放战争时,一个通讯员和一个新媳妇在前沿包扎所相遇相识,最后通讯员牺牲了,新媳妇所表现出来的人性情感。这个故事不长,但对新媳妇的情感描写很细腻,如:通讯员受伤昏迷后,她“低着头一针一线地缝他衣肩上的那个破洞”。后来医生说人已经不行了,但“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段细节,看似平静,但真实写出了新媳妇内心的那种人性真情。

文学的这些美感,正是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的魅力所在。阅读文学也正是为了追求这样一种美,享受这样一种美,进而提高欣赏美的水平。通常讲,一个人要有眼光,眼光是什么?对于编辑而言,就是审美。有了审美的眼光,就有了认知能力和评估能力,就能把握好编辑的内容,就能使所编辑的内容在结构布局、语言文字方面达到美的水平。

四.文学是阅知社会世态的百科全书

文学是人类历史形象的诠释。一个民族的文学,就是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时代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这个时代的缩影。

在文学发展的长河中,这方面的作品很多,如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叙写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通过家庭悲剧,揭示了封建末世的危机,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老舍的《四世同堂》是一部叙说北平抗战沦陷后普通民众生活的小说,通过一个胡同住户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反映了社会各阶层在当时的境况。茅盾的《子夜》,以旧上海为背景,描写了当时中国民族资本发展中的矛盾和斗争,全景式展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宏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柳青的《创业史》,以建国后50年代农村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表现了中国农村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变化,被誉为“经典型的史诗之作”。古华的《芙蓉镇》,以湖南农村一个小镇的风雨动荡和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了文化大革命给农村造成的灾难。是否定极“左”思潮,否定文革的作品。叶辛的《蹉跎岁月》,描写了上海知青文革中到农村插队落户的故事,生动记录了那一代知青所度过的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陈忠实的《白鹿原》,通过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表现了从清末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传奇史诗。阿来的《尘埃落定》,展现了浓郁独特的藏族风情以及土司制度的浪漫和神秘。这些作品有些是经过作者多年思考才写成,有的几乎耗盡了作者毕生的心血。读到这些作品,一定会使我们对社会对历史有深刻的认识。

青年编辑由于年轻,大都存在社会阅历不足和社会经验欠缺的问题,这首先要在实践中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加强锻炼。同时,需要通过阅读间接地了解以往的社会历史发展。有了开阔的历史视野,就能高屋建瓴,创意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精品来。

综上所述,提高文学修养对于青年编辑是十分需要的。如何提高文学修养,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应坚持两点,一是多读书,二是读好书。

(作者单位:湖北省委《党员生活》杂志社)

猜你喜欢
阅读
“以学习为中心”的Checkouttime板块教学实践
例谈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策略
浅析小学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办法
高中化学的基本教学方法:阅读、实验与探究
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浅谈农村中学生英语阅读兴趣的现状和优化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