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中教师与学生的新型关系

2018-07-17 18:50王一惠
文学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调整师生关系因素

王一惠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课程的改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尤为重要,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有重大意义。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调整改变出发,分析影响教师和学生关系的主要因素所在,并对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出自己的一点感想与建议。

关键词:师生关系 调整 因素 对策

一.何为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界各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于何为师生关系,我从书中曾看见过这样两个版本。“师生关系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1]徐高厚说,“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与‘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2]个人拙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研究的深化,新课改的推进,新型师生关系在吸收传统师生关系内涵的同时,也应该不断地拓展其内涵定义: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强调师生的积极互动,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一种人文情怀,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个人需求。它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建立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互动的,是一种以尊重为前提的平等民主的关系,师生互相坦诚相待、教学相长。

二.大背景下的师生关系的调整

长期以来,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对等的关系,教师一直被认为是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不断地“填鸭式”灌输知识,学生则被动地去接受知识,被看成是知识学习的接受者,苦学者。在新课改下,教师的角色不断突破转变,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积极的参与者,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是人格平等的关系,进行民主对话,彼此之间共同进步,教学相长。其关系的调整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单向授受到教学相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从这句话可以看到,教师这门职业一直是默默奉献,无私付出的代名词。人们认为教师就应该像“春蚕”和“蜡烛”般燃烧自己照亮学生,认为师生关系是单向付出与接受的关系。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很卖力,学生不假思索地一味地去接受,导致学生学得不开心,就像是一个苦学者,整个传统课堂出现“满堂灌”的现象。新课改后大力号召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思维和个性都得到了解放。教师唯有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才有可能形成“学习共同体”,与学生一起探索知识、合作学习、快乐交流。那么,相长型的师生关系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

(二)从师道尊严到互相尊重。“师道”是古代涉及师生伦理的词汇,不仅表明教师的重要地位,也彰显出我国文化“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但是,古往今来,历史发展至今,传统中的文化瑕疵也各自显现。仔细想一想,“师道尊严”在充分肯定教师作用的同时,也折射出一种错误的价值取向,即“为师是从”,在人格上老师和学生是不平等的关系。张周光说,“应将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主体看待,即教师与学生平等,学生与学生平等,学生不是被管教的对象,他们和教师一样,都是享有一定权利和履行法定义务的公民。”[3]新课程改革非常强调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个体。这种理念的转变也要求教师理性地对待、尊重每一位个体,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健康快乐发展。这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也是“教育公平”的必然趋势。

(三)从主宰从属到民主平等。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在课堂中充当主宰者的角色。学生在此过程缺乏生命力,天性自由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遏制。新课程改革反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对课堂掌控得过死,片面注重知识传授的现象,要求学生天性得到自由的发展,关注学生主动创新的精神,提倡师生双方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交流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的交流,更注重师生之间情感的平等对话。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民主平等,实则要求教师给予学生创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体验到心理安全的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机会参与到课堂中的平等对话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性,增强学习的内发力。当然,师生之间关系的平等并不能表明师生关系的对等,在现实的教育课堂中,师生关系不可能完全对等,因为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责任职责的不同造就了教师只能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学生。

(四)从支配依赖到交流互动。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局面,他们习惯于服从和接受,习惯于听从教师的一切教学流程安排,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上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完全忘记”的被动学习状态。新课程改革表明学生学习方式地改变有赖于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即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种互动不是课堂上的单纯的你问我答形式,而是一种师生之间情感态度、思想价值观、知识与技能的一种互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行為互动主要源自对学生生命主体的尊重,旨在通过主体生命力的激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思维,促进学生的思考,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索。”[4]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利用好教学艺术与机智引领好师生间的交流互动,同时学生也应敞开心扉与教师真诚交流,表达自己,张扬自己的个性,在此过程中双方建立深厚的感情。

三.师生关系建立的影响因素

新课程改革后,师生关系的调整出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师生之间人格平等,民主对话,教师尊重学生,学生也积极参与到课堂之中,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成为了课堂中主要的学习方式。但是就教学实况来看,“欣欣向荣”的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某些因素的存在不利于师生之间关系的建立。由于师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以及教育的评价等等让师生的关系有了间隙。那么让我们具体看一看。

(一)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就学生而言,每个生命的发展都存在一定的共性和个性。一方面,每一阶段学生的发展都面临特有的矛盾,特别是青春期,这个冲动叛逆的年龄阶段,有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每一个体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异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而作为教师,其社会经验、成熟程度、学识深度等等与学生大相径庭。如若教师教学经验不足的话无法体会到学生的这些个性差异,不能对此进行个性化的教育,久而久之,师生之间交流甚少,关系慢慢淡漠,就会影响师生关系的和谐建立。

(二)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学生的成长、师生关系的建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手势、面部表情、甚至眼神传达出来的信息都会对学生的心理活动产生影响,那么其直接会反应在实际教学效果中。所以,教师要避免表现出对学生支配、轻视、忽视的负面情感,应该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探索的精神和團体协作的精神,建立基于尊重的民主平等师生关系。

(三)教育的评价因素。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把应试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改革之后,教师极少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心理需求,依据“成绩本位”来评价一个学生好与坏的现象还是存在的。教师如果不尊重学生的心理、人格、学习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性,单纯依靠成绩把学生划为不同等级,并且无视差生的存在,很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不满。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这样的一类群体,学生易出现叛逆心理,稍有什么矛盾,就会公然与教师产生正面冲突,这对于教师教学工作,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会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不利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

四.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对策

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这种关系的建立主要还是依靠教师。首先,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热爱学生。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不侮辱学生,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现在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教师只有做到真心关爱学生,才会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建立。其次,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建议教师组织加强学生情感交流的校内外活动,其有助于师生之间更好地了解对方,这对于增强师生情感有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妨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主动接近他们,关系他们的学习与情感,与他们平等对话,坦诚相待。建议教师不仅要与学生沟通,也应与学生家长联系,利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赢得家长的信任。家长对教学工作的支持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教师要正确地处理师生间的矛盾。教师不妨尝试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处理师生间的矛盾,巧妙防范师生矛盾的发生。师生矛盾的调节,主要依靠教师职业道德和自身行为表现,教师要加强自身的修养,赢得学生的尊重。同时教师也要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尊重学生个体,教育学生时重在疏导少批评,即使批评也要讲究艺术,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这样会避免师生矛盾的发生,对于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重大的意义。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于教育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要适应社会的大发展,顺应现代教育形式和课程改革,就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彼此沟通,相互尊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师生的交往应当是一种平等的关系,是一种心与心交流的过程,老师对学生只有付出真心才会赢得老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3]同时,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双向的,教师不应忽略学生的作用,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共同建构新型师生关系,注重学生在建构良好师生关系中的重大意义。建构和谐关系共同体,把学校教育发展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使家长、老师学生都放心满意。

参考文献

[1]南京师大教育系主编.教育学[M].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徐高厚主编.现代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3]张周光.论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2):6-12.

[4]黄庭培,郑秋梅,李世宝.教师和学生的课堂行为互动及优化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54-56.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调整师生关系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工位大调整
股指震荡调整 创投概念兴起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关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