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斑螟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的研究

2018-07-18 06:45刘文爱李丽凤
中国森林病虫 2018年2期
关键词:白骨水剂林间

刘文爱,李丽凤

(1.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 北海 536000; 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海洋信息与工程学院,广西 北海 536000)

广州小斑螟OligochroacantonellaCaradja,属鳞翅目Lepidoptera螟蛾科Pyralidae。2004年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宋士美教授鉴定为该种名[1],2007年南开大学李后魂教授鉴定为海榄雌瘤斑螟Acrobasissp.[2],本文仍沿用广州小斑螟这一名称。该虫是危害红树植物白骨壤的重要食叶性害虫,具暴食性,大发生时,能在较短时间内将白骨壤林的叶片吃光,严重影响白骨壤的正常生长。2004年5月下旬,该虫在广西山口红树林国家级保护区暴发了保护区有记录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虫灾,导致白骨壤林中95%的叶子被吃掉,树木严重枯萎[3-4]。此后陆续有媒体报道2008年、2016年在广西山口红树林保护区,2011年、2016年在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2年、2014年在广东深圳市内伶仃洋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等地大发生。而保护区之外的红树林害虫更严重,却少有报道和关注[5]。

1 材料和方法

1.1试验地概况试验地设在合浦县沙田镇和防城港市港口区渔洲坪街道所辖的红树林区。植被类型均为白骨壤纯林,其中沙田镇红树林面积10.84 hm2,树高2~3 m,中心坐标N 21°32′,E 109°39′;渔洲坪红树林面积167 hm2,树高2~3 m,中心坐标N 21°38′,E 108°22′。

1.2供试药剂和仪器20亿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A,石家庄世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20亿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B,广州市秀田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亿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C,湖北省天门市生物农药厂;0.9%阿维菌素乳剂,石家庄化学工业研究院实验厂;20%虫酰肼悬浮剂,广州植物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0.3%苦参碱水剂,天津开发区绿禾植物制剂有限公司;4000 IU/mLBt悬浮剂,北京恒生源科技有限公司;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美国杜邦公司。仪器:佳多牌PS-151-I光控型频振式杀虫灯,河南省汤阴县佳多科工贸有限责任公司。

1.3形态观察和生物学特性研究在虫源样地采集带虫枝条带回室内,用带有80个小孔、容量2 L的透明塑料养虫瓶饲养,每瓶放入广州小斑螟30~40头,每隔2~3 d更换一次新鲜幼嫩树叶,随时观察记录其生活习性与死亡情况。定期到样地内采集成虫、卵、幼虫和蛹,观察其在林间的生长、发育和死亡情况,持续观察记录一个年生活史。将部分幼虫放入75%的酒精中浸泡备用,在电子解剖镜和显微镜下观察并描述其形态特征,用显微摄影与数码摄影拍摄图像,游标卡尺测量各虫态的体形指标。

1.4室内药效试验于合浦县沙田镇红树林采集广州小斑螟幼虫,室内人工饲养2~3 d。

浸叶饲喂法:7种药剂各处理供试幼虫均为10头,清水处理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将新鲜幼嫩树叶放入各浓度药液中浸泡35~40 s,自然晾干后取5~6片放入各干净养虫瓶内,瓶内分别接入3龄和5龄幼虫,室温条件下观察,24 h或36 h后记录各处理幼虫死亡数。

喷雾法:7种药剂各处理供试幼虫均为10头,清水处理对照,每处理重复3次。将带有3龄幼虫的卷叶与枝条放置塑料盆内,用手持喷雾器喷药至有雾滴落为止,转移至养虫瓶内,室温条件下观察,分别于药后24 h记录各处理幼虫死亡数。

1.5林间药剂防治试验2014年6月,在合浦沙田和防城港渔洲坪红树林用普通背负式喷雾器喷洒20亿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1 000倍液A,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 000倍液,0.3%苦参碱水剂400倍液。各药剂喷洒白骨壤林面积分别为0.04 hm2,另设置1个0.04 hm2白骨壤林为对照;药后24 h,在各处理区分别挑取20头广州小斑螟幼虫,检查其存活情况并统计记录。

1.6林间灯诱2014年5月,在合浦县沙田红树林林缘处挂2盏佳多杀虫灯,距离地面2 m,相隔50 m。开灯时间为19∶00到次日7∶00,每隔1 h收集1次诱虫。诱虫后第2天,在室内挑拣广州小斑螟并计数,同时统计雌雄性比及产卵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形态特征广州小斑螟雌雄幼虫的区别是雄幼虫的腹部第8节背面左右两侧有气泡突。雌雄成虫的区别是雄成虫的触角基部明显膨大,雌成虫腹部末端排泄口清晰可见较少鳞片遮挡(图1)。

a.雌成虫腹部末端;b.雄成虫腹部末端;c.雌成虫触角基部;d.雄成虫触角基部图1 广州小斑螟雌雄成虫腹部及触角基部区别

2.2生物学特性广州小斑螟幼虫历期13~16 d,蛹历期5~6 d,成虫历期7~10 d,卵历期3~5 d。广州小斑螟幼虫5龄,各龄幼虫头壳宽度和体长见表1,幼虫每增大1龄,头壳宽度约增加0.6倍。该虫在广西红树林1 a发生6代,每代生活周期28~37 d。3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取食白骨壤嫩叶,4月中旬至6月下旬第2,3代虫口密度较大,造成大面积危害,第4,5代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8月幼虫开始蛀食白骨壤的果实和嫩芽,10月低龄幼虫开始在嫩芽内越冬。

广州小斑螟在林间的天敌种类较多,主要有:广大腿小蜂Brachymerialasus,无脊大腿小蜂Brachymeriaexcarinata,愈腹茧蜂phanerotomasp.,姬蜂Xanthopimplaspp.,胡蜂Polistesspp.,普通草蛉Chrysopacarnea,熠管巢蛛Clubionacorrugata,虫霉真菌等 。天敌对广州小斑螟种群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广州小斑螟同一世代在广西不同地点的幼虫林间总体寄生率为7.17%,蛹的总体寄生率达到41.18%,蛹期的寄生率远大于幼虫期的寄生率。

表1 广州小斑螟各龄幼虫的头宽与体长 mm

2.3室内药效采用浸叶饲喂法,7种药剂在稀释倍数分别大1倍的情况下,药后24 h 3龄幼虫的死亡率均为100%,明显高于药后36 h 5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采用浸叶饲喂法和喷雾法处理3龄幼虫,同样在稀释倍数大1倍的情况下,浸叶饲喂法的整体死亡率高于喷雾法;不同厂家生产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A、B、C在3种处理方式中的消杀效果类似,没有显著差别;药剂稀释400倍,浸叶饲喂5龄幼虫和喷雾处理3龄幼虫,施用4 000 IU/mLBt悬浮剂的死亡率均是100%,高于施用0.3%苦参碱水剂和20%虫酰肼悬浮剂的死亡率(表2)。

2.4林间药剂防治效果药后24 h,施用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A 1 000倍效果最好,死亡率90%,0.3%苦参碱400倍死亡率75%,氯虫苯甲酰胺1 000倍死亡率30% 。施用氯虫苯甲酰胺死亡率较低,但广州小斑螟幼虫普遍停止取食,48 h后的死亡率达80%以上。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广州小斑螟幼虫的影响

药后24 h检查了红树林中几种常见的大型底栖动物双齿相手蟹Sesarmabidens、黑口滨螺Littorariamelanostoma、长腕和尚蟹Mictyrislongicarpus和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cingulata,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未见死亡个体,但药后死亡的广州小斑螟幼虫部分会掉落在林下土壤中,其潜在的影响还无法评估,另外叶片喷药后对树栖螺类可能会有影响。

2.5灯诱数量动态共诱到广州小斑螟雌成虫1 581头,雄成虫1 030头,雌雄性比为1.53∶1。其中20∶00—21∶00雌成虫最多,达588头,可见雌成虫在这个时间段活动频繁;此时雄成虫也最多(图2)。诱到的雌成虫比雄成虫多,30%以上为新羽化的雌虫。

图2 灯诱广州小斑螟数量动态

3 结论和讨论

广州小斑螟在林间可以观测到6代,世代间的种群密度波动大,一般第2~3代的虫口密度最大,容易暴发大面积危害,第4,5代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可能扩散到其他红树林斑块或陆岸上的其他群落,或者是因为缺乏食物来源和天敌控制而出现自然种群减少[6-8]。由于各地的虫口密度不一致,导致单位时间内调查到的幼虫数量和蛹数量不一致,一般调查数量越大的地区虫口的密度也越大,大部分地方发现幼虫和蛹被天敌寄生现象。广州小斑螟幼虫较耐水淹,适合潮间带的潮涨潮落环境,淹水处理5,8,12 h的死亡率分别为0,50%和100%[9-10]。广州小斑螟在红树林中的寄主仅白骨壤1种,在陆地上也未观测到取食其他植物的痕迹,白骨壤是否是广州小斑螟的专性寄主植物目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确认。

本次试验使用2种方法进行室内防治试验,浸叶饲喂法较喷雾法好,7种杀虫剂对5龄幼虫和3龄幼虫杀虫效果差异显著。推荐采用20亿PIB/mL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水剂以喷雾方式防治低龄幼虫。贾凤龙曾在深圳用苏云金杆菌对广州小斑螟进行林间防治试验,防治效果仅为21%[11]。在林间长期使用同一种药物防治,易导致害虫产生耐药性,本研究在林间防治使用的3种农药,对环境较为安全,在生产实践中可轮换使用。

灯诱诱集到较大数量的非目标昆虫如痣鳞鳃金龟LepidiotastigmaFabridius,金龟子体型较大,大量地诱集到诱虫灯灯罩上,影响广州小斑螟的引诱效果。应进一步筛选诱杀广州小斑螟的最佳波长。引诱过程中,天敌数量较小,主要是步甲类,未诱到广州小斑螟的主要天敌,如寄生性天敌广大腿小蜂,捕食性天敌胡蜂及草蛉。灯诱适宜在广州小斑螟的蛹期之前,诱虫灯最好设在岸上地势较高的平坦开阔地带。调查发现部分架设在红树林中央地带的诱虫灯会导致周围滩涂上大型底栖生物的死亡,这可能是因为诱虫灯的金属带电构造容易引发雷电的袭击。目前,广西的红树林中已大范围架设太阳能杀虫灯,初步统计近900盏。在目标害虫种群密度很低的世代里,仍然使用太阳能诱虫灯可能会带来其他的问题。

猜你喜欢
白骨水剂林间
疏水剂对硫氧镁水泥混凝土性能影响的研究
新型耐盐性堵水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作 品:风景写生
——林间
林间游戏场
18%L-草铵膦水剂的制备
餐桌上的生命2——从林间到厨房
无题
海洋中药白骨壤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草铵膦水剂对柑桔园杂草的防效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