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蓝莓主栽区真菌病害调查初报

2018-07-18 06:45任春光杨丰黄振兴刘曼聂飞
中国森林病虫 2018年2期
关键词:分生孢子蓝莓病斑

任春光,杨丰,黄振兴,刘曼,聂飞

(1.贵州省生物研究所,贵州 贵阳 550009; 2.麻江蓝莓产业工程技术中心,贵州 麻江 557602)

蓝莓Vacciniumsp.又称蓝浆果或越桔,属多年生灌木型小浆果果树,果实呈蓝色,是杜鹃花科Ericaceae 越橘属Vaccinium植物。因果实中含有丰富的花青素,具有独特的食用营养与保健作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将其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贵州境内山峦重叠,丘陵起伏,地势变化大,形成了明显的地区性气候差异。贵州发展蓝莓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优势,从2000年开始引种兔眼蓝莓,至今已有17年栽培历史,先后引入了四类40多个品种[1-2],贵州的麻江、黄平、丹寨、凤冈、松桃、独山、花溪和乌当等20个县区进行了栽培种植。

近年来随着蓝莓种植面积持续增长、对外引种频繁,病害种类随之增多,发病程度日趋严重。为了摸清贵州省蓝莓叶、茎、花真菌病害种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保持蓝莓良好的生长状态,提高生产效益,我们对蓝莓真菌病害种类进行了系统调查。

1 材料与方法

1.1标本采集2015—2017年,采用随机普查和定点调查方式分别在贵州麻江、黄平、丹寨、凤冈、松桃等地的蓝莓主要栽培区调查病害种类,采集症状典型的新鲜病株供室内鉴定。

1.2病原真菌分离及鉴定根据真菌病害发生部位和形式,针对性采用不同方法分离病原。每份材料重复3次,取蓝莓基地健康植株组织作空白对照。

对于症状明显,病原菌用肉眼可见的病害,在解剖镜下用无菌接种针直接从病部挑取病原菌放在无菌水中,混合均匀后,再吸取少量菌液在水琼脂培养基(15 g琼脂,1 000 mL)上,等待萌发后挑取单孢进行多次纯化获得纯培养。

对于症状明显但病原菌无法用肉眼看见的病害,采取组织分离法,取新鲜病健交界处的病组织洗净后切成4 mm×4 mm小块,用灭菌水冲洗3~4次;分别用75%酒精消毒30 s左右,再在0.1%升汞中消毒1~2 min,然后用无菌水冲洗3~4次,在无菌条件下将感病组织接在PDA培养基[3]的平板上。

1.3致病性测定对疑难病害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3-4]。将纯化所得的菌株配成孢子悬浮液,每视野50~60个孢子(10×16倍),以刺伤和无伤接种法,把孢子液涂于新鲜健康的离体寄主上;以无菌水保湿作对照(CK),然后将接种的叶片或枝条放入无菌湿润滤纸的培养皿中,置于25 ℃温箱内保湿培养,每处理3个重复,每隔2 d观察1次,记录接种结果,并对接种成功的病斑进行组织分离,确认致病菌株[5]。

根据病原菌形态特征,参照魏景超[5](1979)《真菌鉴定手册》和陆家云[4](2001)《植物病原真菌学》,按照Ainsworth分类系统,参考有关文献[6-8],初步鉴定贵州蓝莓病害的病原真菌。

2 结果与分析

2.1蓝莓褐斑病

症状 褐斑病主要危害叶片,叶片受害初期产生棕褐色小点,边缘有卷起,后期随着病斑扩大,边缘褐色至红褐色,病健交界清楚,斑点生于叶正面,形状不规则,多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大斑(图1a)。

病原菌 假尾孢菌Pseudocercosporasp.。分生孢子梗多根,直立或稍弯曲,灰褐色,有隔膜,分枝。分生孢子棍棒形、呈曲膝状、浅褐色、多数稍弯曲,两端钝圆,通常有3~6个隔膜,(20~80)μm×(2~9)μm,符合假尾孢菌属Pseudocercospora的形态描述(图1b)。

分布及危害评价 假尾孢属Pseudocercosporasp.在世界各地广泛发生,如美国、英格兰、澳大利亚、韩国等均有报道[8],在中国的东北、重庆、北京、贵州等其它植物上发现过假尾孢属病原菌[7-9]。假尾孢病原菌在贵州的猕猴桃上有报道,主要危害叶片,引起干枯后卷曲,落叶,严重影响植物光合作用[7]。该属是植物病原菌,可危害蔬菜、花卉、经济林木、中药材等多种植物,是非常重要的病原菌。引起叶片枯焦,提前脱落,或造成落花、落果,影响产量和品质,常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假尾孢属有些种引起的病害甚至被列在检疫法规中成为检疫对象。目前蓝莓褐斑病发病率为10%~15%,在蓝莓上未见此病原菌报道。因为蓝莓褐斑病对蓝莓生产可能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绝收,因此不能轻视蓝莓褐斑病的危害,应作为后期重点观察病害之一;定点观察蓝莓褐斑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加强室内生物源药剂筛选试验,为预防病害进一步蔓延打下前期基础。

图1 蓝莓褐斑病症状和病原菌Pseudocercospora sp.

2.2蓝莓叶点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新叶和老叶均危害,病部多从叶中开始,发病初期出现很多褪绿色大小不一小斑点,后期呈棕色斑点,斑点形状不规则,后期叶片逐渐变红,病斑仍清楚。保湿培养后着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7—8月高温干旱,病害最重,导致叶片提早枯落(图2a)。

病原菌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p.。分生孢子纺锤形,(13~18) μm×(4~6) μm,直或稍弯,3个隔膜,中间3个细胞黑褐色,两端细胞无色,圆锥形,顶生1~2根附属丝,长12~23 μm,基细胞具短柄(图2b)。

分布及危害评价 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sp.在世界各地广泛发生,可危害许多农作物及经济植物,例如玉米、猕猴桃、竹子等。目前该病发病率为5%~10%,拟盘多毛孢菌是多数植物上的弱致病真菌,也是植物上常见腐生真菌,通常引起不同程度斑点状,环境条件适合时发病较重,拟盘多毛孢菌对生产危害不大,及时喷施叶面肥或植物源真菌杀菌剂该症状很快缓解。

图2 蓝莓叶点病症状和病原菌Pestalotiopsis sp.

2.3蓝莓炭疽病

症状蓝莓炭疽病可危害蓝莓花、叶、果,嫩芽等,主要危害叶片,在高温多雨时发病较重,发病初期在叶缘或叶尖开始,出现水渍状棕褐色斑点,后期变成深褐色或黑色、近圆形、中央稍凹陷的病斑。天气干燥,病斑中央灰白色,表皮下埋生小黑点即为病原菌分生孢子盘。严重时造成叶片脱落,嫩梢枯死,果实产量下降(图3a)。

病原菌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sp.。分生孢子盘多聚生,黑褐色,顶端不规则破裂。分生孢子盘上着生刚毛直立,黑褐色,刚毛1~3根,顶端较尖,基部较粗,1~3个隔膜,(80~320) μm×(2~4) μm。分生孢子无色,单胞,纺锤形、椭圆形或棒状形,两端钝圆,含1个油球或无油球,大小为(15~27) μm ×(3~5) μm(图3b)。

分布及危害评价炭疽病原菌能侵染很多经济植物,在世界各地广泛发生,如美国、英格兰、澳大利亚等均有报道[11-12]。在中国辽宁,曾报道蓝莓炭疽病发生严重,可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损失严重时甚至可以导致绝收;有专家认为炭疽病的高发还会导致蓝莓采收后微生物超标,影响产品安全[10-13]。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sp.在贵州的蓝莓、猕猴桃、竹子等经济植物上有过报道[6-7,13-14],目前在贵州蓝莓上发生危害较轻,发病率为5%~8%,鉴于炭疽病在其它蓝莓栽培区可造成相当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不能轻视,后期要定点定时观察蓝莓炭疽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2.4蓝莓茎枯病

症状该病可危害蓝莓叶、茎,发病初期在嫩茎上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后期纵横方向逐渐扩散到整个嫩枝,严重时每株多个枝条受害,严重影响开花和座果率。嫩茎上密生许多黑色小点,为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保湿后长白色丝状霉层(图4a)。

病原菌蛇孢腔菌属Ophiobolussp.。子囊座散生,球形或近球形,浅棕色,顶端呈乳头状突起。子囊圆筒形或棍棒形,大小为(74~113) μm×(5~8)μm。子囊孢子丝状,无色,有2~5个隔膜,大小为(72~110)μm×(2~4)μm(图4b)。

分布及危害评价目前蛇孢腔菌属Ophiobolussp.在土耳其、美国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广泛发生[15-18],我国主要在小麦栽培区发生较重。蛇孢腔菌主要侵染禾本科植物,例如小麦、玉米、竹子等植物,可引起禾谷类根部毁灭性的影响[15]。蓝莓茎枯病目前发病率为10%~15%,蛇孢腔菌在寄主蓝莓上还未见报道。鉴于蛇孢腔菌属病原菌可能对蓝莓造成毁灭性的影响,所以必须密切注意蓝莓茎枯病的侵染发生情况,积极深入研究病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及时进行有效防控,避免和减少蓝莓茎枯病的传播,影响贵州蓝莓可持续发展。

图4 蓝莓茎枯病症状和病原菌Ophiobolus sp.

2.5蓝莓灰霉病

症状蓝莓灰霉病可危害蓝莓的花和果实。在花期,阴雨天气相对湿度大时最易感病;初期多从花尖形成逐渐向花内扩展,形成灰色病斑,后期病斑上着生许多灰色霉层,蓝莓灰霉病病菌易迅速发生、流行。采收后的蓝莓在室内存放一周后,果实容易被感染,上呈现灰色霉层,很快软化腐烂,严重影响蓝莓的果实品质(图5a,b)。

病原菌葡萄孢属Botrytiscinerea。分生孢子梗细长,直立,通常二叉或三叉分枝。分生孢子圆形、卵圆形,单细胞,无色,单生或聚集呈葡萄状,大小为(5~11) μm×(1~8)μm(图5c)。

图5 蓝莓灰霉病症状和病原菌 Botrytis cinerea

分布及危害评价灰霉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危害,是植物上常见病害。多数是腐生真菌,少数是弱寄生真菌,葡萄孢菌在蓝莓上有报道[14]。目前发病率15%~25%,该病原菌主要受天气影响较大,当开花期连续数日阴雨天气,树体抵抗力低,座果率差时,容易感染此病,当天气连续数日晴朗时病原菌数量自然降低,病菌不再传播蔓延,不用喷施药剂症状很快缓解,对生产危害不大。

2.6蓝莓枯萎病

症状蓝莓枝条枯萎病往往发生在当年生嫩尖上,主要症状是顶尖死亡,缘叶脉向边缘扩散到整叶,发病初期呈水渍状,后期呈现黑色萎焉,严重时,一个植株上多个枝条受害。保湿培养后上着生黑色小点,即分子孢子器(图6a)。

病原菌拟茎点霉属Phomopsissp.,分生孢子有2种。1种β型孢子,钩状或丝状,单孢,无色,(9~26) μm×(1~2) μm。另1种是α型孢子,纺锤型或椭圆形,无色,单胞,(4~7) μm×(1~2) μm,内含1~2个油球,其中α型孢子较多(图6b)。

分布及危害评价拟茎点霉菌呈世界性分布,是林业和农业上重要的病原菌和内生菌。拟茎点霉属真菌种类较多,可引起多种病害,例如果腐、叶枯、枝枯、根腐等,部分种类可以危害人或其他哺乳动物造成真足菌肿病,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拟茎点霉菌在辽宁、山东、贵州麻江先后报道,国内将拟茎点霉菌Phomopsisvaccinii危害果实的病害列为新的检疫性病害[19-20]。目前拟茎点霉在凯里市宣威镇蓝莓基地上发病率为5%~8%,危害蓝莓报道。鉴于拟茎点霉属的病原菌可能危害蓝莓果实,其中部分病原菌已被列入检疫病害,虽然目前发病较轻,对生产影响不大,但是不能轻视该病的危害,因此后期要定点定时观察其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时对这些病害进行有效防控,避免此类病害的传播。

图6 蓝莓枯萎病症状和病原菌Phomopsis sp.

2.7叶斑病

症状主要危害叶片。叶片染病初期为黑褐色小斑点,不久扩大为不规则形大斑,褐色。随着斑点增多变大,整叶变褐干枯向内卷曲,高温天气病斑中间呈灰白色轮纹状。潮湿时,病部出现黑色粉状霉层(图7a)。高温高湿有利于病害发生。

病原菌链格孢属Alternariasp.。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直立或稍弯曲,褐色具隔膜。分生孢子单生,倒棒形,直或弯曲,褐色,具隔膜,横隔2~4个,纵、斜隔0~2个,分隔处略缢缩,(13~20) μm×(5~11) μm。喙短柱状,淡褐色(图7b)。

分布及危害评价蓝莓叶斑病在世界各地广泛发生。链格孢属病原菌能侵染很多经济植物,是植物上常见病害,多数是腐生真菌,少数是弱寄生真菌。目前发病率为10%~15%,此病原菌与环境条件关系密切。链格孢病原菌对生产危害不大,及时沟施微生物菌肥或喷施叶面肥,病害症状很快缓解。

图7 蓝莓叶斑病症状和病原菌Alternaria sp.

3 结论与讨论

通过近2 a 对蓝莓病害的研究,我们已基本摸清了贵州蓝莓叶、茎、花病害种类和主要病害危害情况,初步鉴定出贵州蓝莓叶、茎 、花真菌病害7种,蓝莓褐斑病、蓝莓炭疽病、茎枯病、枯萎病4种病害可能对蓝莓产业造成潜在的危害。此研究结果对今后蓝莓主要病害的病原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病害检疫及综合防治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也为指导蓝莓产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已报道的侵染蓝莓叶部的真菌病害有5 种[2,14,20],其中假尾孢属和蛇孢腔菌属病原菌在蓝莓上引发病害为首次报道,同属病原菌在不同寄主上危害症状不一。假尾孢属主要危害蔬菜、花卉等植物,蛇孢腔菌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此次蓝莓成为该病原菌的新寄主,是否与贵州一带采用稻谷壳作为蓝莓栽培后覆盖物,果园附近有蔬菜和花卉基地有关,有待进一步验证。本试验仅从调查和鉴定病害入手,其中重要病害发生发展规律、发病特点等还需进行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分生孢子蓝莓病斑
蓝莓建园技术
鸡 妈 妈
暗色丝孢菌中国一新记录属
套袋苹果黑点病的发病诱因、机制与条件
核桃叶斑病发生动态及病情扩展进程研究初报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蓝莓采后立即追肥 谨防黄刺蛾介壳虫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白僵菌Bb38菌株小米培养基与SDAY培养基培养耐热性状差异研究
西海岸的蓝莓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