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本化创新的“1+GD”课程体系构建

2018-08-02 15:07戚燕冰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根基课程体系素养

摘 要:青岛市实验小学依托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小学STEM+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立足“根基课程、主干课程、阔叶课程”三大课程架构,达成“思维活,能力强,身心健,品格优,潜力大”的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平等心、坚毅志、创新欲、表达能力、合作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三精神四能力。秉承“适切教育”理念,在进行大刀阔斧创新化设计后,最终构建了集科学性和独创性于一体的“1+GD”课程体系。

关键词:“1+GD”课程体系;校本实施;小学语文

作者简介:戚燕冰,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教师。(山东 青岛 266000)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16-0037-04

十三五期间,青岛市实验小学申请立项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课题“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小学STEM+课程建设与实践研究”,力求在十二五期间研究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基于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程体系建设,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真正落到实处。STEM+课程体系包括根基课程、主干课程、阔叶课程三部分,其中根基课程是学校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主要部分,也是学校立足国家课程进行创新化研究的过程。

在根基课程的落实过程中,如何立足教材来拓展和丰富课程,如何在国家课程中融入学校的创新特色,从而更大程度地实现学校的个性化发展,是我们在不断研究和实践过程中始终围绕的中心问题。基于以上思考,我们不断探寻根基课程的增长点,寻找各学科间的共性及融合点,并结合学校一贯秉承的“适切教育”理念,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化设计,最终构建出了集科学性和独创性于一体的“1+GD”课程体系。

一、“1+GD”课程体系是实现国家课程的创新诠释

1. 缘起——以教材为起点走出新天地。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是全国中小学普遍进行的课程工作,山东省青岛市实验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就将这部分工作归入根基课程的建设当中。在课程搭建的过程中,我们试图将向学生教授教材的过程转变为一个带领学生走进课程的过程。针对这项工作,我们将目标转变为具体的研究问题:如何在立足教材的同时拓展教材?如何以教材为起点,逐步走出教材甚至打破教材?经过反复讨论和深入推敲,我们把根基课程拆分为三级阶梯,搭建成“1+GD”的课程框架,让课程随着系统科学的体系,逐步向上,做实做深。

2. 目标——深度学习提升核心素养。根基课程作为STEM+课程体系中主干课程和阔叶课程建设及有效开展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进行延伸及拓展性学习的基础。因此“1+GD”课程体系立足课标,围绕学校育人目标,以及从学生核心素养中提炼出的三精神四能力,以深度学习为中心,以学习能力培养为重点,将其主要目标确定为在学科素养培育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 框架——多维结构促课程落地扎根。根基课程即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断探寻根基课程的增长点,并不断思考:我校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个性化、创新化体现在哪里?“三精神四能力”如何细化、融通入根基课程?依据学校的课程核心、育人理念,学校整体架构国家课程“1+GD”创新化实施体系,这是对STEM+课程观的最佳诠释。“1+GD”作为根基课程框架,承载着多元维度、不同路径的丰富内涵。“1”指向国家课程,或者称为基础性课程;“G”是普适性“general”的首字母,每门国家课程根据学科特点,结合关键能力,拓展一门全员参与的普适性课程;“D”是多样性“diversity”的首字母,“D”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程内容多样性,二是核心素养落实多样性,学校将“三精神四能力”核心素养细致解读为20个微指标,作为学校课程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以及学生评价的依据。(见表1)

“1”“G”“D”三者互为融通,深度打造青岛市实验小学独特的根基课程体系。如:以“1”语文学科为例,国家课程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开展,“G”普适性课程是1~6年级全部开设“整本书阅读”课程,“D”多样性课程,是语文教师根据班级特色和教师自身特色,结合“一班一品一特色”,开设古诗词、书法、辩论等特色课程,同时,语文学科从核心素养的20个微指标中选择3~4个,作为根基课程落实过程中夯实、培养、提升的重点,从而让核心素养的达成真正在根基课程中走实、落地。每个学科都以国家课程为基础,立足教材整合开展教学,同时设置具有学科特色的普适性拓展课程,再以此为基础,依托任课教师自身优势和特长,从课程内容和核心素养落实两方面入手,开发多样性特色课程。通过三个板块层层递进,融会贯通,“1+GD”结构真正做到扎实学科基础,增长学生厚度,在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深度落地的同时,于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的过程中融入学校特色,打造青岛市实验小学独特的根基课程体系。(如表2)

4. 实施——双管齐下真正落实微指标

(1)常态课渗透核心素养基本落实。在常态教学中全面跟进国家课程“1+GD”创新化实施,以三个维度同时全面构建渗透,落实本学科侧重的核心素养微指标,教师课堂实施,分管干部听评课均以此作为标准。

(2)研究课挖掘核心素养深度路径。在教学研究日中,各个学科按照“1+GD”课程框架,进行“三维度立体式”的点线推进,分别进行“1”“G”“D”的研究。即一维度落实“1”国家课程的研究成果;二维度落实“G”普适性课程研究成果,三维度“D”多样性研究成果。教研组中每位教师都结合自身特点以及教研组研究发展方向,确定参与展示的教师,每组均有教师进行三维度的研究展示。同时,学校将继续通过课堂观察量表等方法,对微指标在教师“教”与学生“学”中的实施情况进行全方位评价,希望通过“三维度立体式”研讨形式真正敦促学生形成核心素养,提升学科品质。

二、“1+GD”课程实施——以语文学科为例的深度剖析

為了更好地体现“1+GD”课程框架的具体细节,笔者以语文学科为例,详细展开“1+GD”课程微指标的落实。为了达成语文学科根基课程目标,我们将工作重点放在了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包括落实识、记、读、说、思、写等几个重要环节。通过反思传统语文课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在市区教研员的引领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讨,确立了语文学科的“1+GD”课程体系。

1.“1”——国家课程进行教材创新整合。为了实现教材整合,我校教师对语文1~12册教材进行了大胆重组。我们依据课程标准,依据学段阅读目标,依据每篇教材的知识点、能力点、情感点,设计出适合学校学生的语文课程内容。在整合中,我们注重教方法,多拓展,真正实现教师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这一理念。大家在对教材的删减、调序、整合、拓展中,提升了教师的“课程整体”意识,提高了教学效益,提升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让“课堂”“教学”“课程”成为“学生全人”培养的沃土。

例如,二年级语文组进行了“儿童诗”专题整合,将本册教材中的五首诗歌进行分类,确立主题,通过运用“借助动作想象画面”和“借助图片想象画面”的方法来理解和背诵这些诗歌,用以一带二的方式,即通过三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且实现举一反三。在整合学习中,教师呈现给学生儿童诗学习的方法,学生在感知理解和实践运用中拓宽了对儿童诗的涉猎面,由此,既提升了眼界,又提高了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此外,课程整合意识的加强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很好地解决了语文教师课时量不够的实际问题。

再如,三年级的“读写联动方法指导——写一处景物”是一门指向写作的阅读课程,旨在引导学生善于从习作表达的角度去阅读。通过创设有趣的情境,先从阅读入手探究、发现观察的方法及顺序,并尝试运用所学方法实际观察一处景物进行自由表达、创作,在讲评修改习作阶段,再次回归主题单元阅读和群文阅读,初步感知总分结构的特点,尝试把自己的习作写生动,写得更有条理。这种建立在多次有目的地阅读及观察实践基础上的习作,最大限度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此外,我校还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搭建了聚合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科学划分教学阶段的云平台,运用精准性、差异性、互动性的特点,为师生提供语文学科教学相长的自由平台。云平台针对语文学科教材整合的情况,助推我校语文课堂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整齐划一、以经验主义为主导、学习方式扁平窄的三大突破,为学生营造自主能动、轻松愉悦的自主学习氛围,同时给予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的创新平台,成为全校师生的有力助手。

2.“G”——普适性课程推进整本书阅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中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结合这一课程标准中的要求,我们积极开展了整本书阅读,作为语文学科的普适性课程。

(1)课程目标。课程以拓展学生阅读量,学习读书方法,养成读书习惯,从中获得情感的润泽和精神的滋养为总目标,同时为低、中、高年级学生确立了分段目标。低年级课程目标是阅读AR读书考级系统的1~4级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两年不少于50万字;初步了解故事的大致内容,对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等有自己的判断和评价;在阅读中不断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中年级课程目标是阅读AR读书考级系统的5~8级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两年不少于200万字;能初步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大致了解作品的主题内涵,关注故事展开的线索和人物的命运;乐于与他人分享阅读的感受,有持续的阅读热情。高年级课程目标是阅读AR读书考级系统的9~12级必读书目、选读书目,两年不少于250万字;能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内涵,能通过对作品细节的深层次阅读,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语言积累,在此过程中初步了解作品的文学形式,学习文学阅读的方法;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阅读见解,学会接纳和理解别人的不同观点,与同伴合作,对相关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2)课程内容。学校为课程确定了12级书目的整本书阅读内容,其中每级书目包括必读书目3本,选读书目20本,主要以儿童文学为主,适当兼顾适合儿童阅读的其他类别的文学作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语言发展和精神发育特点,我们在书目的安排中体现了一定的序列性,低年级以童话、儿童故事、中国民间故事为主;中年级以童话、儿童小说、动物故事、中国历史故事为主;高年级以幻想小说、儿童(少年)小说、动物小说等为主。

(3)课程形式。课程的实施形式是各班每月拿出三节语文课落实整本书阅读课程。每周安排一节活动课作为固定的阅读课,其余则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自我阅读。其中低段进行绘本阅读,依托教材选定阅读主题,依据学情确立阅读目标,基于实践提炼阅读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中段进行整本书阅读,结合读书考级形成阅读书目,提炼阅读目标,关注有效策略的梳理与提炼,陶冶学生的语文素养;高段进行群文阅读,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以及阅读过程中的意义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在导读课、推进课和展示课“三课型一主线”模式的建构、实施中,将课下阅读与课上指导相结合,个性阅读与整体推进相结合,多元呈现与总结拓展相结合,全方位保证了课外阅读的有效性,为学生提供了正确的阅读方法,使之具备在广阔的阅读空间中驰骋翱翔的能力。

(4)技术支持。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校将人工智能引入校园,以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课程实施形式的更新。同时为了更准确、及时地评价学生的阅读进程,落实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情况,我校还自主研发了AR阅读系统,系统中包括12个阅读级别中的所有必读和选读书目以及相关题目,学生在阅读完一个级别的书目后可自主登录系统进行过关阅读考级,为整本书阅读课程的落实和评价提供了更加直观和科学的平台。

3.“D”——多样性课程打造一班一品一特色。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语文教师作为每个班的班主任,将个人特色与班级特色相融合,依托语文学科的课程内容,形成了“一班一品一特色”的多样性课程,同时打造丰富灵活的班级文化。

(1)低段:奠基语文素养之石。一、二年级学生的多样性课程内容以打好读写基础,以及诵读国学经典为主。对于低段学生来说,营造学习语文的氛围,树立热爱祖国文化的意识,是多样性课程的重点。如一年级五班的写字特色课程,教师通过“‘撇像刀,‘捺像脚,‘点像小雨点,‘横像扁担一肩挑”之类的小口诀,引导学生在乐趣中把握汉字书写的规律,使学生通过培养写字这项语文基本功,提高文化素养,更让学生在规范书写的过程中,感受汉字独特的美,获得传承祖国文化的责任意识。

(2)中段:抒发语文素养之声。语文素养不仅体现在学生的书面作品中,还使每一位学生对语文的思考都能在自由的舞台上进行激烈的碰撞。中段学生已经具有了思维和表达能力,因此,多样性课程旨在引导他们说出心中所想,大胆抒发见解,在交流与讨论中提升语文素养。例如,四年级四班的读书交流会,包括好书推荐、读书心得分享、读书经验介绍和美文共赏四个板块。在好书推荐板块中,学生结合自己精心制作的手抄报,向大家推荐自己读过的好书;在读书心得分享板块中,学生就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撰写读书心得,并朗读给大家听;在读书经验介绍板块中,学生整理自己积累的读书方法,并制作相应的课件,向其他同学进行介绍和推广;在美文共赏板块中,学生首先自主阅读文字优美的诗歌和散文,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再来到交流会上展示读书批注,配乐朗读美文,由学生来当小老师,结合批注带领大家赏析美文。

(3)高段:放飞语文素养之翼。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对语文学习也已经有了一定的心得,多样性课程便将重点放在激趣上,鼓励学生以灵活开放的形式,探索语文世界的深度内涵。例如,五年级二班的古诗擂台赛,学生首先背诵部编版的124首古诗,再将这些古诗进行分类整理,分成“山水篇”“友情篇”“爱国篇”“四季篇”“动物篇”“送别篇”等类别,帮助学生理解古诗含义,感受诗中情感。在古诗擂台赛上,学生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11人,进行接龙和联想两方面的竞赛。接龙是第一个学生说出诗的最后一个字,要出现在下一组的同学说出的诗句中,答对一句得一分,答不上者所在队伍后面都失去答题机会;联想是根据之前划分的主题分类,每组学生进行轮流背诵,答对一句者得一分,答不上者所在队伍后面都失去答题机会,最后統计总分,得分最高的小组成员将获得“魅力小诗人”称号。通过擂台赛的有趣形式,促使学生增添背诵古典诗文的乐趣,同时加深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综上所述,“1+GD”课程体系作为青岛市实验小学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的创新设计,已经在实施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今后我们将继续在实践中耐心沉淀,在变革中不忘反思,动态完善“1+GD”课程体系的具体落实,充分发挥该体系的科学性和独创性,使之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春天中更加精彩地绽放。

责任编辑 朱泽玲

猜你喜欢
根基课程体系素养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想明白,说清楚”是学好数学的根基*
“艺养教育”凝练与艺美课程体系建设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浅议小学语文为学生奠定文化根基
让养成教育成为德育的根基